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与规律,是教师的主要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精心设计问题,多运用一些直观操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人联系多年教学实际,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在认数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数是组成与比较数的大小时,培养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在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进行初步有條理的思考,并对运用的方法和获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判断.
二、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较强,大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是教书育人交融的活动。呆板沉闷的教学气氛,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营造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促进学生勤于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叙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是重要环节。对小学生更要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为此,教师要耐心听学生说,鼓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所以,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要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叙述模式。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要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既会说,又会想,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不充分还有其它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提高良机,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五、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基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注意融会贯通。
如分数这个概念,在分数这部分知识中起统帅作用,不论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大小的比较,约分、通分及四则计算,分数应用题都是建立在分数这个概念之上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分数中的其它知识就会迎刃而解,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分数这部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就是运用概念,由一般到特殊的复杂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
2.注意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沟通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要安排和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从不同角度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如分数的意义与除法和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在讲完比的基本性质后,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沟通起来,加以练习,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这就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实践是创造思维能力的练兵场
充分利用游戏,创新思维在实践中触发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其实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针对小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乏参与性活动这一现状,新教材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游戏、比赛,(如:对口令、猜数、青蛙过河等等),我很重视这些形式的题目,在课堂上总是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动脑筋、拓宽思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精心设计问题,多运用一些直观操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要立足于课堂,工夫要下在课内,并且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加强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灵活性,加强数形结合的运用,深化思维、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其在后期的学习中能够形成学习思维和方式,有效提高综合素质。
一、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在认数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数是组成与比较数的大小时,培养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在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进行初步有條理的思考,并对运用的方法和获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判断.
二、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较强,大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是教书育人交融的活动。呆板沉闷的教学气氛,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营造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促进学生勤于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叙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是重要环节。对小学生更要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为此,教师要耐心听学生说,鼓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所以,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要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叙述模式。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要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既会说,又会想,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不充分还有其它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提高良机,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五、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基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注意融会贯通。
如分数这个概念,在分数这部分知识中起统帅作用,不论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大小的比较,约分、通分及四则计算,分数应用题都是建立在分数这个概念之上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分数中的其它知识就会迎刃而解,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分数这部分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就是运用概念,由一般到特殊的复杂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
2.注意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沟通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要安排和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从不同角度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如分数的意义与除法和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在讲完比的基本性质后,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沟通起来,加以练习,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实际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这就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实践是创造思维能力的练兵场
充分利用游戏,创新思维在实践中触发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其实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针对小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乏参与性活动这一现状,新教材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游戏、比赛,(如:对口令、猜数、青蛙过河等等),我很重视这些形式的题目,在课堂上总是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动脑筋、拓宽思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精心设计问题,多运用一些直观操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要立足于课堂,工夫要下在课内,并且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加强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灵活性,加强数形结合的运用,深化思维、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其在后期的学习中能够形成学习思维和方式,有效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