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对话的姿态和历史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CHE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效文是30多年来中国重要的儿童文学编辑家、作家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朱效文依托对科学伦理、社会规则以及人性的洞察、揶揄,形成了自己观照情感世界与叙事的特色,构筑了一个在艺术上精微而到位的童话世界。在之后的创作、编辑生涯中,朱效文通过自己的创作,用情感和美的力量去消除叙事上的“程式”,推进童话叙事的变革,并取得了商业化出版环境下的艺术实绩。
  [作者简介]齐童巍,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朱效文是30多年来中国重要的儿童文学编辑家、作家之一,他在“《少年文艺》九年,《巨人》九年,《儿童文学选刊》九年”,被誉为“三个九年,串联起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三十年的荣光与梦想”[1]。朱效文2010年在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自选集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似乎觉得,散文的纪实特性使作者不便于直接表达儿童的情感,而过多成人情感的抒发难免会使作品拉大与儿童读者的距离。好多年后我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儿童文学从根本上说,是成人作家与儿童读者之间的精神对话。”[2]精神对话的定位化解了成人作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鸿沟”,这可以看成是一个从事了近30年儿童文学写作与编辑工作的作家,对儿童文学的至深“体悟”。朱效文创作、评论中的“精神对话”就是在其个人生命历程和历史的脚步中渐次展开的。
  一
  早年间孩子般的乡间幻想和乡村生活经历,萦绕于朱效文的创作思想中,这似乎是他与时间上已经遥远,但记忆里仍然清晰的乡村生活之间的无尽对话。“孩子没读完初中,就去远方偏僻的农村当了一个农民。他干起农活来很拼命。耕作之余,孩子喜欢一个人睡在渺无人烟的地头,望着满天变幻无穷的绚丽云霞,想象着它们是仙女的霓裳,是天神的战马,是凤凰的羽翼,是游龙的鳞光。夜晚,孩子常常躺在谷场的草堆上,尽情地欣赏着在城市里从未见过的璀璨银河,想象着它的流动,幻想着蕴藏在其中的神话般的天宫。”[3]这是朱效文2005年的作品,离“孩子”的地头遐想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是我们却可以发现他回忆笔触里的神往与幸福。也许只有在有文化的异乡人眼里,或者在像《风景》里的雏燕、《船情多变》里的阿彤一样有“知识”的农民眼里,乡村才不只是贫瘠、愚钝,还有如此的“风景”。就像朱效文在《乡情》里诉说的,“绵绵的乡情/是从瓦屋脊头的烟囱里/萦萦袅袅升起来的/升起团团迷雾般的精灵故事/升起几对爱扮精灵打仗的/淘气娃/静静寒窗下/伴我苦读的/是甜甜的乡情/辗转反侧中/伴我入梦的是悠悠的乡情”。
  也正是“知识”加上下乡也无法扼杀想象的“兴趣”,成了朱效文进入儿童文学创作所依托的“资源”。《与敏豪生比吹牛》(《童话报》1985年第3期)算得上是朱效文最早的代表作了。朱效文借用《吹牛大王历险记》的角色和叙述风格,衍生出一个充满 “现代化”气息的“互文性”文本。从朱效文对《吹牛大王历险记》的赞扬中,我们可以明白文本的渊源。“这本小书里的几乎每一个故事片段,都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智慧,它是智慧的集大成者。”[4]《吹牛大王新传》(1990年)、《培克博士的奇迹》(1991年)等朱效文早期童话集中的作品,就大有“打破了孩子们心中习以为常的禁锢,粉碎了孩子们头脑中被教科书和成人训诫反复设置的条条框框,甚至打破了自然科学的某些所谓‘真理’,使被长久抑制的想象力突然获得解放”[4]的架势。
  这些以唐刚刚、敏豪生、大猩猩培克博士为主角的短篇在情节上相互“连缀”,叙事逻辑严密而又奔放,在不长的篇幅里腾挪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些童话对“非生活本身形式”[5]的巧妙运用,所依托的是朱效文对科学伦理、社会规则以及人性的洞察、揶揄,同时,这些略带讽刺的只言片语也是荒诞童话、狂想文字的底色。20世纪80年代末,朱效文在评论当时儿童散文创作时,痛心疾首地说,“小说和诗歌艺术的自由发展已把散文抛在后面。当散文忽然发现,自己竟成了最不自由的文体时,它就不会为失去读者而感到疑惑了……艺术上的程式化、感情上的规范化和议论上的标准化,是和讲求个性的散文完全对立的。”[6]像小说一样叙事的童话,在艺术形式上与小说有相同之处。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这一时期的朱效文童话对“艺术上的程式化、感情上的规范化和议论上的标准化”的有意突破了。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那一时代作家的共识,但朱效文却是童话叙事营构的佼佼者。他童话创作的数量虽然不是特别多,却形成了自己观照情感世界与叙事的特色,构筑了一个艺术上精微而到位的童话世界。
  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朱效文进入儿童文学编辑岗位并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时候,正是新的创作冲动在儿童文学作家们心中和笔下开始涌动、勃发的时期。朱效文赞赏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是“在美学追求上的自由变化”,是“审美上的自由感”,是“表现深邃的人生哲理”“丰富的美学追求”,“让孩子们在惊奇和欢笑中,悄悄地感受美,悄悄地认识世界和人生,悄悄地为即将耸立的人格大厦奠基”[7]。在自己的创作中,朱效文也正是用情感的、美的力量去消除叙事上的“程式”,推进童话叙事的变革。
  朱效文说,“曾经有评论家把我的小说归入‘问题小说’之列。但在我看来,虽然我的小说中,有些题材和主题与现实比较贴近,反映了当下现实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但小说并不是用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我只是想通过我的小说,如实地描绘现实中某些不太合理,不太有人性,甚至有些荒谬、有些无奈的现象,为孩子们点燃潜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光明火种。这不是在提出问题,而是在揭示某种被表象掩盖的‘秘密’;这不是在标示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而是在鼓舞孩子们拥有走出困境的勇气,唤醒他们沉睡的激情”。[8]无论是长篇、中篇还是短篇,无论是现实生活题材的《青春的螺旋》(《巨人》1996年第4期),还是写远古祖先们的《洪荒少年》(《巨人》1996年第2期),我们都可以或隐或显地看到朱效文这种“点燃潜藏在他们心灵深处光明的火种”“唤醒他们沉睡的激情”的努力。
  这时的精神对话已经从朱效文早期短篇童话里略带嘲讽的冷静洞察,逐渐走向了更为宽厚的温情。因此,也带来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长者的温情是儿童文学需要的,它可以化解儿童角色、儿童读者心中的阴云,鼓励他们走向更为积极、明媚的境地。例如,《月牙岛之夜》(《少年文艺》1985年第11期)、《破坏的欲望》(《儿童文学》2003年第12期)两篇相隔18年之久的小说里,留着一大把花白胡子的老人和秋老师,分别成了鼓励阿宁、文娴走出精神困境的“具体”成人。而在《险滩》(《东方少年》1987年第3期)、《走出墓地》(《东方少年》1987年第12期)、《祭日》(《儿童文学》1987年第11期)、《傍晚的天池山》(《少年文艺》1986年第6期)这几篇相对集中发表的小说里,虽然没有具象的成人角色,可是我们发现其中主角精神对话的对象,既是主角自己,也是文本的叙述者。正是在这种有叙述者参与完成的“自省”中,主角们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在朱效文的校园抒情诗里,诗的意象贯通了成人和少年的心灵,“不用模仿别人的一切/不用把自己按群体的模样复制/只有每棵小草都独秀无比/世界的草地才会锦绣万里”(《独特的你》)。男孩和女孩也在他的笔下,变得容易理解和沟通,“于是当你的心被尘雾笼罩/你总爱望一眼这双眼睛/让她宁静的光芒/涤荡你心灵的污泥……你说这不是早恋/因为她的纯净的光/催动着你飞翔的羽翼/你永远不会在幻觉中沉溺”(《不是早恋》)。因为诗意,朱效文的想象更加飞扬起来,在语态不一的诗作中,他的身心在时空之中穿梭,从“紫葡萄的藤蔓”、“爱哭的老师”的课堂、“校园寂寞的墙根”,走到“湖畔日落”里的“淡紫色的水杉林中”。这是朱效文与笔下少年携手的心灵遨游。   另一方面,当笔者将朱效文的作品归拢起来考量的时候发现,他在处理故事走向时,尤其在中长篇小说的后半部分,这种温情的对话有的时候更容易出现。比如梁燕在《给翅膀一个方向——点评〈你知道我是林妖吗〉》里对朱效文作品的评介,“即使面对心生报复,即使差点为虎作伥,田园依然在挣扎,她心底的那种善让她在迷雾中看到光,看到方向。帮助别人,与人为善,这样的念头支撑着田园的信念,于是,飞翔有了向上的动力”[9]。当朱效文处理这种善的信念的时候,有时会些微打扰叙事本身的节奏,会让不同的中、长篇小说的结尾走向同质化的温情。当然,朱效文也在有意识地控制这种情况的出现。低幼童话里,作家与儿童的精神对话,融汇在了朱效文的讲述口吻中和短小的篇幅里。因为“善”力量的引导,小动物身上一个个困境都得到了解除,换回的是各自的收获与成长。由于低幼童话所面对的读者对象,这种对话显得更恰如其分。例如《袋鼠妈妈不见了》里,袋鼠妈妈的快速回归,可以弥补小袋鼠的失落,也能照顾到幼儿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网络趣事》里,朱效文更是调侃了家长们所谓的“关心”和“紧张”。
  三
  作为出版社的编辑,朱效文处于与市场“亲密接触”的第一线,他明白与儿童读者“对话”的重要性。如他的“走出迷雾”(原名“走出地狱”)是2002年在《中文自修》杂志第1期开设的一个让读者参与的小说接龙栏目。栏目总共持续了12期,在最后一期,作家对小读者的创作接龙做了点评,同时也刊登了作家原作的梗概。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尚未普及或出现的2002年,设计这个不断刊登接龙的互动栏目,是要有很大勇气的,因为期刊的出版周期更长、发稿期更早。《走出迷雾》小说本身也和《晓凯的森林》一样,显示了朱效文在儿童生活中编织侦探故事的能力。
  对市场的适应,似乎并不妨碍朱效文对“艺术性”的坚守。在出版社转企改制,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入,人们越来越相信、崇拜畅销神话的今天,朱效文依然觉得“过分地把孩子的审美能力神圣化,把‘儿童本位’极端化,其实是否定了孩子在精神上的成长需要,封杀了孩子本应拥有的巨大精神成长空间,助长了孩子在精神上自我膨胀的泡沫,使孩子的审美心理幼稚化……儿童文学批评应当有超脱于市场因素的独立立场和独立评判标准,这种评判标准中不光有艺术的标准、人文的标准,也应当包括‘儿童性’的标准……儿童文学的艺术标准既是独立的,又是与‘儿童性’的标准相融合,相交错的,它们共同构成判别儿童文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尺”[10]。在《怀念——在没有〈巨人〉的日子里》中,我们看到了他面对《巨人》停刊所流露的复杂且无奈的情绪。同时,在忙于编务的过程中,朱效文也积极地鼓励、帮助青少年读者和写作者成长、成熟。比如在作家殷健灵眼中,“之于处于青葱岁月的我,效文先生早已经超出了一个文学编辑的意义,他是我可以信赖的文学和人生导师、平等交流的大朋友。他让懵懂的我日渐明白文学的真谛,什么样的文学才是好的文学,什么样的路才真正适合我”[11]。从中可以看到朱效文充分运用编辑岗位,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热忱,为文学人才培养所付出的心血。
  在《我想有个哥哥》(《巨人》2000年第6期)等作品里,也可以看到朱效文对“艺术性”的坚守。时尚充满少年风致、人物个性的语言里,朱效文巧妙运用悬念,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在紧张的情节节奏中,在乐观的情绪基调中,将少年心里的沟坎层层地袒露在读者面前。如果说,《我想有个哥哥》是借助巧妙的书信让心灵“放飞”的话,那么《“白琼号”梦舟》里,朱效文则是借助多种叙述视角的切换,制造出让心灵飞翔的广阔天地。多变的艺术手法呼应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秉持的理念,即“审美上的自由感”“表现深邃的人生哲理”“丰富的美学追求” [7]。这种理念追求化作了商业化出版环境下的艺术实绩。
  作为近3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现实实践的亲历者,朱效文回顾亲身经历的几次争鸣时认为,“现在回顾当年发生的那一次次不同观点的交锋,和引起交锋的那一篇篇作品,我们没有必要以现在的‘成熟’去嘲笑当时某些观点的‘幼稚’,也没有必要去过多地挑剔当时某些作品还存在的艺术瑕疵,而更应该在历史发展的宏观进程中,去分析考量这些争鸣与探索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和价值,检视它们给以后的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所带来的无数精神财富”[12]。这正是我们阅读朱效文作品、阅读中国儿童文学实践时,应保持的历史理解姿态,也是我们怀着恭敬的心态,与儿童文学历史对话的开始。
  [1]陆梅. 上海儿童文学界举行金秋笔会 朱效文创作三十年研讨会举行[N]. 文学报,2012-11-08.
  [2]朱效文. 冰雪竟然如此美丽[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3]朱效文. 伸展想象的翅膀[J]. 语文世界(小学版),2005(6).
  [4]朱效文. 童话的智慧[N]. 文艺报,2009-09-26.
  [5]吴其南. 童话的诗学[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6]朱效文. 散文贵在有个性[J]. 儿童文学选刊,1989(5).
  [7] 朱效文. “小巴掌”——诗的境界[J]. 儿童文学选刊,1988(6).
  [8]朱效文. 在没人看见的时候[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9]梁燕. 给翅膀一个方向——点评《你知道我是林妖吗》[J].  新读写,2009(6).
  [10]朱效文. 什么是儿童文学的评价尺度?[N]. 文学报,2005-12-01.
  [11]殷健灵. 恩师朱效文[N]. 文学报,2012-11-29.
  [12]朱效文. 儿童文学在新时期的几次争鸣[N]. 文学报,2008-12-25.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国家各部委和各省都有专项资金支持出版产业的发展,且大多以项目的方式进行支持。如何利用好国家政策,做好项目的策划和管理,实现快速发展,是出版单位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国家的支持政策和项目资金,出版单位应深入学习、科学规划、策划项目、突出重点、有效组织,努力争取更多的支持。  [关键词]国家政策;重大项目;项目管理;政策支持  [作者单位] 崔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
期刊
萨义德认为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充分保持全面的世俗观点,而不是追随机会主义者和中立者,他们一边攻击外国的恶魔,一边又对本国的恶魔抛送媚眼”。  [作者简介]温晶晶,书评人,副教授。  谈人文主义,不得不谈当今的人文学科现状。人文学科(humanities)在欧洲又叫 “人文科学”(humansciences)。人文学科在当今“拜物欲”盛行的社会中正逐渐被“边缘化”,虽然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出这种
期刊
科学精准的市场定位,竭尽全力的开拓创新,是安少社品牌生生不息的源头,其图书品种与形式处处体现出对读者的尊重,这为其打造低幼营销产业链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国内对低幼图书的研究而言,我们并未给低幼图书下过一个清晰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低幼图书就是适用于学龄前不同年龄段(0—6岁),符合该年龄段儿童认知水平以及心理发展水平,供该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具有教育功能的书籍。低幼图书包括益智类图书、故事
期刊
这是一头大象的旅行记,同时也是关于人生的譬喻。相比其他一些主题更加灰暗的作品,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读者爱上萨拉马戈的契机。  [作者简介] 王渊,《大象旅行记》译者。  葡萄牙去殖民化放弃非洲殖民地刚过40年,在不少当代葡萄牙文学作品中非洲的记忆仍然鲜活,而非洲象也因此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在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 Antó nio Lobo Antunes )的首部长篇《大象回忆录》中,大象就是作为
期刊
一、数字出版布局  法律出版社(以下简称法律社)自2006年着手布局数字出版以来,先后经历了融资筹划、资源建设、业务运营、市场盈利和完善发展五个阶段。既保证了每个阶段的准确市场定位,又体现了下一阶段的产业化前瞻。  总体而言,法律社的数字出版战略是:按照出版人向传播人转变的整体方向,遵循和运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思维和规律,以引进资金、盘活资源为资金保障,以数字化、碎片化和体系化为发展阶梯,深化数
期刊
[摘要]作为社交化内容平台的代表网站,豆瓣在Web 2.0时代有着良好的表现以及较高的用户黏性,逐步形成了以兴趣为中心的圈子社交、寻求身份认同的文化属性、弱关系下的商业特征以及以用户生成内容为主的信息属性,这也是Web 2.0时代社交化内容平台的一般性特点。然而步入以大数据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Web 3.0时代,对用户生成数据与用户行为轨迹进行挖掘,从而基于用户兴趣建立个性化的Web服务;注重线上线
期刊
[摘要]《新女性》是章锡琛辞去商务《妇女杂志》的主编后创办编辑的女性刊物。本文通过对《新女性》进行考察,可从中进一步探析章锡琛“有所为”的出版理念、“务实求新”的编辑策略、“兼容并包”的期刊编辑观以及“有所不为”的编辑出版思想。  [关键词]《新女性》;章锡琛;编辑出版思想  [作者单位]蔡银春,北京大学。  章锡琛(1889-1969年),字雪村,又字君实,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期刊
中国图书的对外推广要依靠外方,对出版社来说是这样,对政府而言更是这样。对外推广的本土化应该成为一种战略,各种推广资助要更多地面向海外出版机构,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全球图书馆收藏数据OCLC显示,2014年麦家《解密》的全球图书馆收藏数已经超过莫言的《红高粱》,位列中国当代文学译作海外图书馆藏第一,此时距离《解密》英文版出版还不足一年时间。OCLC是目前中国政府考量中国图书“走出去”成效
期刊
[摘要]本文在分析科技期刊二维码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二维码支付存在的不足和科技期刊的特殊性,指出应扬长避短,进一步加强二维码在科技期刊应用中的服务定位,着重优化科技期刊官方宣传服务、阅读体验提升及互动服务、现刊和过刊目录导览服务、稿件投稿流程定位服务以及实时推送个性定制服务等,以带动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关键词]科技期刊;二维码;服务定位  [作者单位]林安红,《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
期刊
编者按:我国传统图书受市场环境及数字出版的冲击和影响,开始出现分流,关于我国图书业的未来发展甚至出现很多唱衰的论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探讨和解读图书的价值,让出版回归其本质。本期专题特邀出版人畅谈如何坚守图书最纯真的价值。  做真正有传播价值的图书  黄书元 人民出版社社长   图书是知识的载体。图书的价值要回归图书本身,这是对的。现在很多人出书,不一定是为了要传播自己的思想或精神,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