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与美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ajun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帝造物的重要标准就是美,为他的想法寻求近乎完美的表达方式,诸如自然、生命和人类。人类则在自己的实践和思维中不断地创造,不停地模仿、寻找着这种美。就如艺术和科学,它们都在以一种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创造着世界。自从英国的政客文人斯诺(C.P.Snow)提出“两种文化”的论题之后,人们就认为文化是一分为二的,甚至是一分为多的;科学与人文、艺术等就如同牛郎与织女,天各一方,遥遥相望,相见却是遥遥无期。
  从这种意义上讲,《爱因斯坦毕加索》(方在庆、伍梅红译)一书似乎为牛郎和织女的相会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有助于我们回归事物本源的观点,把它们都看作人类思考自然的方式。自然要求和谐与美,当人本身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的时候,才能欣然契合,才符合美的准则。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天才的创造之中,学科间的沟壑消失了,美学的概念凸现了出来。
  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Howard Card-ner)将天才分为两种,其中之一为“精通者”,而另外一种就是“创造者”。当同时提到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时候,人们会毫无疑问地将他们二者归入“创造者”的行列。的确如此。“创造者”不光要敢于舍弃旧的观念和看法,还要有能力创造一个新的世界。那种只会破坏而不会重构的人顶多会被人视作“第一个敢啃螃蟹”的人,而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则属于那种同时长于解构和重建的天才。他们完成自己的创造是在二十世纪的头十五年,最初他们被视为乳臭未干、毫无建树的人;但他们不为情形所惧,虽穷困潦倒,但激情满怀地进行着自己的创作。他们引领着自己的“奥林匹亚学院”和“毕加索帮”,讨论文学、哲学、技术以及庞加莱;思想的火花在无拘束的思维游戏中碰撞和升华。最后爱因斯坦将时间和空间放在单一框架的里面,抽象出了一种全新的极简主义审美形式;而毕加索则是将所有的形式简化为几何,在画纸上表现时间和立体空间。他们都在寻求超越表象形式的一种美,在创造之中向美回归。
  爱因斯坦完全改变了自牛顿以来人们对时空和对自然的看法。从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以来,科学家们普遍采用从观察和试验中获取经验数据,然后分析推导理论的方法;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对科学家有很强的影响。洛伦兹(H.人Lorentz)早就提出了地方时的概念,即:他的时间是指通常的时间和钟表运动的时间二者的结合体,但是他深深地陷入了实证主义的窠臼,宁愿将这种天才的想法用来为所谓的以太漂移试验的失败修修补补。也就是说,他只敢承认自己模型的数学意义却不敢为它寻找物理意义。尽管庞加莱(Henri Poincar6)并非一个完全的实证主义者,他的理论相对于洛伦兹等人而言是最接近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但他仍然很难摆脱实验室数据的控制。庞加莱认为实验室数据是真理的惟一来源。爱因斯坦则越雷池一步,大胆地将时钟的运动纳入了自己的物理模型,提出了时间相对性的观点,并对通常所指的时间做出了修正。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和毕加索走到了一起,不停超越和放弃;放弃常人眼中的一维透视,放弃常人大脑中的时空,创造就是一切。就像在看毕加索的画一样,优先视角消失了,测量时间的优先观察点也没有了,观察对每一个观察点而言都是平等的。
  毕加索的人生及其绘画就像急流猛进的河流,事实上他的绘画正是记录他思想的轨迹。他从天才的少年时代到他的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又到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和抽象主义时期;他的手法笼括了印象派、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的风格;他摈弃了细腻的描画,只用理性的线条勾勒主题的轮廓,用艳丽的色彩展示着自己的激情。与一般画家的绘画理念不同,毕加索并不强调累进的方式,他认为一点点地使画面丰满起来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他认为渐减才是最重要的,就像作一次减法算术一样,一次一次的减少,直到最后。这样一来,的确减少了一些色彩,减少了一些画笔,但是更多的东西将会出现,减少的只有纷繁复杂,留下少许传神的色彩和勾勒带来了更多的想象,也许“空”才能代表一切。上帝在创造丰富的多维世界的时候,只给了我们一个透视角,可是在毕加索和他的同伴眼中,视点却不只一个。不安分的毕加索和他的同伴异想天开般地开创了立体画法,在单一的纸面上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世界。为了给人们呈现一个丰富和真实的世界,他一直在寻求空间的最好的表现形式,力求时间和空间在画面上得到完美融合。在他看来这种没有优先视角的表现形式极为神奇,你看《亚威农少女》最右边那位少女的时候,居然可以同时看到她的正面和侧面。总之,优先的视点消失了,你怎么看这个世界它就是怎样,一切取决于你的内心。
  毕加索的画里有同一时间物体的不同角度,也有同一物体的不同时间的映象,硬直的影像和柔和的线条构出了棱角分明的图像,它们甚至显得突兀和零散,就像是一些几何拼图,但这绝对不是机械的拼凑,它们是物体本原真实的表现,是画家思想和激情的融合。我们不得不承认毕加索的很多画显得沉闷和严肃,这些画里你可以明显地看见思考的痕迹,就像物理学家对自然界的深刻沉思。他对待自己的画室就像是物理学家对待自己的实验室一样,而他作画的过程简直就是进行一场试验。这是一个思考、分析和发现的过程。年轻的毕加索处于一个先锋派泛滥的欧洲,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是如此,人们试图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绘画界也是如此。毕加索也在尝试着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对他而言,放弃传统的作画方式同样意味着有可能画出一些大家不太接受的画来。蓝色时期的画就属于这种。这时物理学家发现了X光,并用它拍出了一些照片。毕加索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惊呆了。原来人类的视觉欺骗了我们,就像我们尽管看不见空气,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样。绘画需要客观的表现力。于是毕加索开始远离一维透视画法,逐渐走上了立体之路。但他不只停留在对传统的画法做些修补上面,他瓦解、抛弃,甚至完全重建了它们。他总是在不停地分析和综合,不停地修补和解构,不停地超越;超越传统、超越世俗、超越自我。
  作者阿瑟·卜米勒现任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授,并获麻省理工学院技术物理博士学位。他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科学史及科学哲学、认知科学和科学创造思想等方面。兼涉文理的研究方式使他有机会寻找艺术创新和科学创造之间的共同点。他致力于寻找那种促成知识在观念上突破的动因,尤其注重人文环境的影响。在本书中,他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将科学和艺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用美学这座桥梁将它们联系起来。本书行文轻松优美,章节安排也很有特色。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思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到了某些关键的时刻,二者就水到渠成地合在了一起。
  (《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英]阿瑟·卜米勒著,方在庆、伍梅红译,关洪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34.00元)
其他文献
一  这几天我去了一个地方看朋友,很久没有去这么偏僻的地方,两个半小时的飞机,又坐了两三个小时的汽车,一路颠簸,才到了那个地方,那里马路上没有什么车。  我打开所有的打车软件,无一例外地写着:本地区没有开放。跟出租车司机说我能跟你付支付宝吗?师傅冷冷地说:“别整这些没用的,现金!”  这个地方,偏僻并安静着,安稳并清闲着。  那年毕业,朋友分配到了这个地方,因为这里安逸,早上八点上班,中午回宿舍午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是反方向的,不同于人们的常规思维进程的。大致说来,它有如下一些特点:①背逆性:与常规的看法、习惯定势相反,体现出对已有理论、规律或已被确认的事实的背逆,换个
“祁安,这次傀儡师大会你要用什么木傀儡参赛?”  五年一届的傀儡师大会的夺冠者都会获得丰厚的奖励,这届的奖励是冰蚕丝和灵鸟。白苏知道这是祁安一直想要的东西,祁安却不知道,她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冰蚕丝。  祁安一直想制作灵傀儡,但苦于没有冰蚕丝和最重要的八窍玲珑心。八窍玲珑心生长在九阳仙山百里一族的躯体里,唯有灵鸟才能够辨识。  祁安弯了眼梢,似笑非笑道:“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别辜负这些年我对你
请你用几张纸条,分别写出三个人的姓名、在何地、作何事,顺理成章地排列出来,例如可以是这样的:张三──在操场──打球李四──在床上──睡觉王五──在河里──抓鱼若将“作何
1  不到十天的工夫,金斗家里就来了两次客人。他们都不是油菜坡这地方的,一个来自襄阳,一个来自宜昌。从襄阳来的名叫赵宽,是金斗姑妈的儿子,比金斗小两岁多,金斗叫他表弟;从宜昌来的名叫李帽,是金斗舅舅的儿子,比金斗大三到四岁,金斗叫他表哥。  赵宽是先来的。在赵宽来之前,金斗的身体硬朗得很,能背能驮,能挑能扛,每顿吃三碗饭,每天喝八两酒。他的精神也好得不得了,出门唱山歌,进门吁口哨,年近六十的人了,
小说《繁花》的写作毫无疑问具有文学抱负。在小说的后记以及若干访谈中,作者金宇澄均言辞节略姿态谦卑,然而旨意深远心存高志。如今,作品自面世以来所赢得的关注、肯定和诸
在哲学上,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思想有很大的贡献。本文仅就其中的两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注重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研究,坚持按辩证法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毛泽东同志说
摘 要: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诗词始终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茶叶是一种常见的饮品,而它很早就和诗人结下不解之缘,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中,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很多关于茶的传世作品,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客观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诗,以不同历史时期为基点,多角度、多层次客观赏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诗。  关键词:诗词;茶诗;赏析  作者简介:张艳(1990-)
本文从景、情、文、语言、意象等方面分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并探索了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色的成因。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Liu Zong
2016年7月15-17日,由中国新文学学会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2届年会暨“思想史视野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市顺利召开。出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