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C家校社共育体系”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i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家庭、学校、社区共融、共通的协同育人工作,汇集各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家校社共育之路。
  顶层设计,构建共育体系
  集团基于“求真崇善唯美”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真善美”同心圆德育体系,致力于培养能够与自我、自然、社会和谐共融的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该体系中,FSC家校社共育同心圆行动体系始终贯穿其中。
  “FSC家校社共育体系”以“1-3-9”的层次结构呈现,包括一个以“育人”为核心的根本目标;家(family)、校(school)、社(community)三大共育主体;“3F 3S 3C”9项关键要素。这9项关键要素相辅相成,既有前提保障,又有策略途径,是共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1.3F
  Finance(经费):经费共投。加大对家校社共育工作和研究的投入,为共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将共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度预算。
  Facility(设施):资源共享。开发和丰富校内共育场地和活动资源,考察、联结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为共育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Faculty(人力):人力共济。建立一支以校长为主责,各校区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学生部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课教师为主体,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共育骨干力量,将共育工作纳入相应培训内容,加强共育队伍建设,优化共育队伍结构。
  2.3S
  Strength(优势):优势共融。发挥家校社三大共育主体的优势和作用,明确家庭教育聚焦育德育行、学校教育育智赋能塑魂、社会教育重实践创造和沟通发展等综合目标,三位一体,带动共育体系的良性循环和纵深发展。
  System(机制):机制共通。打通共育通道,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发挥各级部门、各类专家学者和各行业专业人士的作用,搭建共育平台,加强共育指导;建立健全共育机制,统筹集团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校社委员会等各种共育载体;加强共育督导评价,建立共育工作评价体系以及档案记录制度,建立家校社有效沟通和问题处理机制。
  Study(研究):研究共助。推进共育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要针对新时期共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组织力量开展共育工作研究,切实解决共育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推动共育课题研究,探索新时期共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方法,增强共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3.3C
  Curriculum(课程):课程共创。引导家庭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育课程及课后育人活动策划实施等工作,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课程育人途径。设计FSC共育纲目和课程,开发FSC共育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邀请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协同开展共育课程。
  Creativity(创新):创意共筹。坚持创新发展。结合新时代共育的新问题、新趋势,加强共育理论研究,注重共育理念创新、共育模式创新和共育机制创新,展现教育共同体的神奇魅力。
  Collaboration(协作):协作共赢。集团以共育活动为载体,加强沟通合作,增强理解融合,以共通的理念和理解的共识,让三方收获共育红利。
  抓住重点,突出共育特色
  集团在抓实抓牢共育体系9项关键要素,使之落地有声的同时,还着力构建集团“FSC家校社共育1 N”的思路,力求以共育体系为支点,多方延伸,以达到共育价值红利无限的目标。
  共育主体“互动 ”。集团实行“主体互动排列组合”。家校社三大主体互动形式多样,既有针对性强的家校、家社、校社双方互动,又有综合性强的家校社多方融动。如三方多维融动的家长学校、双方互动的家社亲子公益、校社联动的社会大课堂等,实现三方互动排列组合全解无漏项。
  共育智库“联动 ”。集团家校社互动在空间上实行“双向四车道行动”,在让学生、教师主动走出学校、进入家庭和社会的同时,聚集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包括家长),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社团、沙龙、讲堂等,为学生提供“博物馆式”的指导和服务。
  共育内容“融动 ”。在共育内容聚焦方面,集团一方面遵循“查漏补缺”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对学生“漏缺素养”“漏缺能力”“漏缺意识”等进行共培共育,促其健康全面成长。如针对学生自理能力较弱的现象,开展一系列“我能行”的共育活动,以及“今天我采购”、家校联岗等活动。另一方面采取“取长补短”的策略,三方互帮互衬,无缝对接。如学生逆反期出现亲子沟通障碍,学校帮助打通“爱的通道”等,力争教育无死角。
  共育创意“生动 ”。集团在共育内容、共育形式、共育课程及共育资源等方面,始终坚守“创意无限效果可见”的标准和原则,开展了众多独具新意的共育活动,如“萤火虫计划”“给垃圾找个家”“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
  共育课程“规范 ”。集团力争使共育课程达到“五有”标准,即: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有明确的计划安排、有系统的教学内容、有可行的成效评估。课程要求规范、留痕:短小活动有方案,中长活动有手册,长期活动有教材。使学生在共育活动中培养规范的行为习惯,让共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能力和知识的又一生长点。
  精准定位,增色共育实践
  为FSC家校社共育同心圆行动体系着好基调底色后,集团精确捕捉协同育人发展中的亮点、难点、创新点,大力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创意项目,为共育同心圆增光润色。
  线上建设方面,学校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已开辟家校社品牌专栏,及时发布各类活动信息;家长微论坛活动也正在启动中。
  线下践行,通过以下七方面实施。
  一是家长夜校。以教育专家专业讲座和优秀家长经验分享为主要内容的家长夜校已成功开展两期活动,获得众多积极反馈与评价。二是家长工作坊。定向、定额、定期、定人的工作坊式培训,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聚焦亲子冲突的有效解决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营造相互支持的团体氛围,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促进家长在共享、共赢、共情的团体中不断成长为“优质家长”。三是家长论坛。通过专家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等全方位、多领域的互动讲座,形成系列排列组合式、多方互动的家长论坛,真正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立体融动格局。四是青春导师。“青春导师”计划主要聚焦新高考衍生出的生涯规划课程,由学生家长自愿报名,学生按照职业兴趣自主选择青春导师,让行业翘楚陪伴青春成长,以家校合作共推生涯教育。五是青春作伴。学校和家委会双向车道互为主导,助力青春作伴系列活动缤纷绽放,为学生发展添砖加瓦。六是家校联岗。查漏补缺、精准施策的家校联岗,让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七是特色联动。各类特色协同育人活动精彩不断。“2019共叙家校国事”特色征文活动、家校联动的特色劳动主题月、家长特色社团选修课程系列、特色主题日活动等給协同育人提供了一片沃土。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通过打造“FSC家校社共育同心圆行动体系”,充分发挥家、校、社三大主体的协同育人功能,落实并行为化9项关键要素,扎实推进全面育人,力争使“F S C=∞”成为新时代家校社共育生态的有解方程!
  编辑 _ 汪倩
其他文献
扬帆,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经在新四军和华东局中担任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第二任公安局长。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扬帆因所谓“潘汉年、扬帆反革命集团案”而蒙冤25年。在这期间,我作为妻子和几个儿女顶着巨大压力,一直在寻找他的踪迹,直到把他拉回亲人的身边。    年末的最后一天失去自由    1954年,对于曾经的上海市公安局局长的扬帆来说,是一个不祥的年份。1953年底,他被免去所
1934年11月中旬,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率红二十五军从罗山县何家冲离开鄂豫皖边区后,国民党十余万正规军在当地反动民团、保安队等配合下,重点“清剿”赤城、赤南苏区,根据地的斗争形势非常严峻。面对根据地不断缩小的险恶形势,赤南一路游击师、赤城二路游击师、商北游击大队等先后编入红二十八军,跳到外线作战,金刚台附近县乡苏维埃干部陆续转移到金刚台上,在中共商南县委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保存革命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政府面对国家民族的空前危机,在外交、军事、政治上举棋不定,未能作出及时、有力、坚决的应对;同时,中国军队对日军发动侵略行动的预计不足,加之军械装备、物资供给均无法及时跟进,整个抗战局面十分被动。之后,东三省迅速沦陷,华北告急。  日军炮火之下的华北民众发起各种抗日救国组织,开展各种募捐援军运动。其中,北平各大院校师生发起的援军运动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尤以燕京大学发起的
刘纪原同志领导、组织制定了航天科技工业“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中国航天举世瞩目的一系列成就——新一代武器装备、对外发射服务、载人航天、各种新型卫星等,都是在这些五年计划中孕育诞生的。通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航天科技工业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成功实现多种型号并举,军民品协调发展,航天技术和研制、生产能力同步提高,并进入国际市场;全面展开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增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
“一到战场上,我们便只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命令‘去死!’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他说的就是彭德怀同志。  彭德怀同志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一层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
1932年8月打宜黄时,我所在的红三十一师临时配属给红三军,但第一个打进宜黄城的却是我们师。刚打进城不久,我就被敌军的枪弹击中,这是我参加红军后第三次负伤,这一次伤得比较重,我被送进红色后方第二预备医院,整整休养了三个多月才痊愈。回部队时番号已变成红一军团的第七师,报到后被分配到红二十团第三连当司号员。我回到部队没几天,就开始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第四次反“围剿”第一仗是打南丰。红三军团和红五
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王震同志受中央委托,4次赴新疆考察。当时我任《解放军报》记者,每次都随行采访。从1983年始至1993年王震去世,我又有幸被调到他身边担任他的秘书。在他身边工作,时时、事事深受教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震已进入古稀之年,他更加情系被他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曾经战斗、工作和生活过的新疆。1953年,他调离新疆后到去世前曾先后14次回新疆视察工作,
农村改革是中国当代史的重要一页。多年来,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不断深入,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述、专著,亲历者的专题回顾,可谓硕果累累。但作为亲历了这场改革全过程并一直关注着这段历史研究的一名记者,也感到有一些明显的不足。改革起始期的一些重大矛盾斗争,特别是与“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斗争被忽视了。走在改革前列的万里同志说,“农村改革的历史过程就是同‘左’倾错误做斗争的过程”,这个斗争“大体有三个回合,第一个回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快立法成为国家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立法工作几乎是从零开始的。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法制委员会,由彭真同志任主任,主持立法工作。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修订和起草了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个重要法律,并于7月1日由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从此,国家告别了“无法无天”,迈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
盛世才接触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反映出他“政治变色龙”的本质。盛世才的进步都是为了现实的需要而蓄意伪装的,需要苏联支援时,他可以同意自己的妹妹嫁与俞秀松,自己也加入联共,一旦苏联失势,他又可以马上翻脸,六亲不认,借刀杀掉俞秀松,还有自己的弟弟盛世骐,马上投靠国民党蒋介石。  在盛世才亲苏联共时期,他积极伪装下的行动着实吸引了一批左翼文化人入疆。据茅盾晚年回憶:1938年7月,我参与的香港《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