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家庭、学校、社区共融、共通的协同育人工作,汇集各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家校社共育之路。
顶层设计,构建共育体系
集团基于“求真崇善唯美”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真善美”同心圆德育体系,致力于培养能够与自我、自然、社会和谐共融的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该体系中,FSC家校社共育同心圆行动体系始终贯穿其中。
“FSC家校社共育体系”以“1-3-9”的层次结构呈现,包括一个以“育人”为核心的根本目标;家(family)、校(school)、社(community)三大共育主体;“3F 3S 3C”9项关键要素。这9项关键要素相辅相成,既有前提保障,又有策略途径,是共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1.3F
Finance(经费):经费共投。加大对家校社共育工作和研究的投入,为共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将共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度预算。
Facility(设施):资源共享。开发和丰富校内共育场地和活动资源,考察、联结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为共育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Faculty(人力):人力共济。建立一支以校长为主责,各校区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学生部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课教师为主体,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共育骨干力量,将共育工作纳入相应培训内容,加强共育队伍建设,优化共育队伍结构。
2.3S
Strength(优势):优势共融。发挥家校社三大共育主体的优势和作用,明确家庭教育聚焦育德育行、学校教育育智赋能塑魂、社会教育重实践创造和沟通发展等综合目标,三位一体,带动共育体系的良性循环和纵深发展。
System(机制):机制共通。打通共育通道,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发挥各级部门、各类专家学者和各行业专业人士的作用,搭建共育平台,加强共育指导;建立健全共育机制,统筹集团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校社委员会等各种共育载体;加强共育督导评价,建立共育工作评价体系以及档案记录制度,建立家校社有效沟通和问题处理机制。
Study(研究):研究共助。推进共育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要针对新时期共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组织力量开展共育工作研究,切实解决共育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推动共育课题研究,探索新时期共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方法,增强共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3.3C
Curriculum(课程):课程共创。引导家庭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育课程及课后育人活动策划实施等工作,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课程育人途径。设计FSC共育纲目和课程,开发FSC共育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邀请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协同开展共育课程。
Creativity(创新):创意共筹。坚持创新发展。结合新时代共育的新问题、新趋势,加强共育理论研究,注重共育理念创新、共育模式创新和共育机制创新,展现教育共同体的神奇魅力。
Collaboration(协作):协作共赢。集团以共育活动为载体,加强沟通合作,增强理解融合,以共通的理念和理解的共识,让三方收获共育红利。
抓住重点,突出共育特色
集团在抓实抓牢共育体系9项关键要素,使之落地有声的同时,还着力构建集团“FSC家校社共育1 N”的思路,力求以共育体系为支点,多方延伸,以达到共育价值红利无限的目标。
共育主体“互动 ”。集团实行“主体互动排列组合”。家校社三大主体互动形式多样,既有针对性强的家校、家社、校社双方互动,又有综合性强的家校社多方融动。如三方多维融动的家长学校、双方互动的家社亲子公益、校社联动的社会大课堂等,实现三方互动排列组合全解无漏项。
共育智库“联动 ”。集团家校社互动在空间上实行“双向四车道行动”,在让学生、教师主动走出学校、进入家庭和社会的同时,聚集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包括家长),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社团、沙龙、讲堂等,为学生提供“博物馆式”的指导和服务。
共育内容“融动 ”。在共育内容聚焦方面,集团一方面遵循“查漏补缺”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对学生“漏缺素养”“漏缺能力”“漏缺意识”等进行共培共育,促其健康全面成长。如针对学生自理能力较弱的现象,开展一系列“我能行”的共育活动,以及“今天我采购”、家校联岗等活动。另一方面采取“取长补短”的策略,三方互帮互衬,无缝对接。如学生逆反期出现亲子沟通障碍,学校帮助打通“爱的通道”等,力争教育无死角。
共育创意“生动 ”。集团在共育内容、共育形式、共育课程及共育资源等方面,始终坚守“创意无限效果可见”的标准和原则,开展了众多独具新意的共育活动,如“萤火虫计划”“给垃圾找个家”“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
共育课程“规范 ”。集团力争使共育课程达到“五有”标准,即: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有明确的计划安排、有系统的教学内容、有可行的成效评估。课程要求规范、留痕:短小活动有方案,中长活动有手册,长期活动有教材。使学生在共育活动中培养规范的行为习惯,让共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能力和知识的又一生长点。
精准定位,增色共育实践
为FSC家校社共育同心圆行动体系着好基调底色后,集团精确捕捉协同育人发展中的亮点、难点、创新点,大力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创意项目,为共育同心圆增光润色。
线上建设方面,学校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已开辟家校社品牌专栏,及时发布各类活动信息;家长微论坛活动也正在启动中。
线下践行,通过以下七方面实施。
一是家长夜校。以教育专家专业讲座和优秀家长经验分享为主要内容的家长夜校已成功开展两期活动,获得众多积极反馈与评价。二是家长工作坊。定向、定额、定期、定人的工作坊式培训,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聚焦亲子冲突的有效解决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营造相互支持的团体氛围,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促进家长在共享、共赢、共情的团体中不断成长为“优质家长”。三是家长论坛。通过专家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等全方位、多领域的互动讲座,形成系列排列组合式、多方互动的家长论坛,真正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立体融动格局。四是青春导师。“青春导师”计划主要聚焦新高考衍生出的生涯规划课程,由学生家长自愿报名,学生按照职业兴趣自主选择青春导师,让行业翘楚陪伴青春成长,以家校合作共推生涯教育。五是青春作伴。学校和家委会双向车道互为主导,助力青春作伴系列活动缤纷绽放,为学生发展添砖加瓦。六是家校联岗。查漏补缺、精准施策的家校联岗,让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七是特色联动。各类特色协同育人活动精彩不断。“2019共叙家校国事”特色征文活动、家校联动的特色劳动主题月、家长特色社团选修课程系列、特色主题日活动等給协同育人提供了一片沃土。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通过打造“FSC家校社共育同心圆行动体系”,充分发挥家、校、社三大主体的协同育人功能,落实并行为化9项关键要素,扎实推进全面育人,力争使“F S C=∞”成为新时代家校社共育生态的有解方程!
编辑 _ 汪倩
顶层设计,构建共育体系
集团基于“求真崇善唯美”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真善美”同心圆德育体系,致力于培养能够与自我、自然、社会和谐共融的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该体系中,FSC家校社共育同心圆行动体系始终贯穿其中。
“FSC家校社共育体系”以“1-3-9”的层次结构呈现,包括一个以“育人”为核心的根本目标;家(family)、校(school)、社(community)三大共育主体;“3F 3S 3C”9项关键要素。这9项关键要素相辅相成,既有前提保障,又有策略途径,是共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1.3F
Finance(经费):经费共投。加大对家校社共育工作和研究的投入,为共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将共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年度预算。
Facility(设施):资源共享。开发和丰富校内共育场地和活动资源,考察、联结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为共育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Faculty(人力):人力共济。建立一支以校长为主责,各校区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学生部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课教师为主体,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共育骨干力量,将共育工作纳入相应培训内容,加强共育队伍建设,优化共育队伍结构。
2.3S
Strength(优势):优势共融。发挥家校社三大共育主体的优势和作用,明确家庭教育聚焦育德育行、学校教育育智赋能塑魂、社会教育重实践创造和沟通发展等综合目标,三位一体,带动共育体系的良性循环和纵深发展。
System(机制):机制共通。打通共育通道,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发挥各级部门、各类专家学者和各行业专业人士的作用,搭建共育平台,加强共育指导;建立健全共育机制,统筹集团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校社委员会等各种共育载体;加强共育督导评价,建立共育工作评价体系以及档案记录制度,建立家校社有效沟通和问题处理机制。
Study(研究):研究共助。推进共育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要针对新时期共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组织力量开展共育工作研究,切实解决共育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推动共育课题研究,探索新时期共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方法,增强共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3.3C
Curriculum(课程):课程共创。引导家庭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育课程及课后育人活动策划实施等工作,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课程育人途径。设计FSC共育纲目和课程,开发FSC共育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邀请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协同开展共育课程。
Creativity(创新):创意共筹。坚持创新发展。结合新时代共育的新问题、新趋势,加强共育理论研究,注重共育理念创新、共育模式创新和共育机制创新,展现教育共同体的神奇魅力。
Collaboration(协作):协作共赢。集团以共育活动为载体,加强沟通合作,增强理解融合,以共通的理念和理解的共识,让三方收获共育红利。
抓住重点,突出共育特色
集团在抓实抓牢共育体系9项关键要素,使之落地有声的同时,还着力构建集团“FSC家校社共育1 N”的思路,力求以共育体系为支点,多方延伸,以达到共育价值红利无限的目标。
共育主体“互动 ”。集团实行“主体互动排列组合”。家校社三大主体互动形式多样,既有针对性强的家校、家社、校社双方互动,又有综合性强的家校社多方融动。如三方多维融动的家长学校、双方互动的家社亲子公益、校社联动的社会大课堂等,实现三方互动排列组合全解无漏项。
共育智库“联动 ”。集团家校社互动在空间上实行“双向四车道行动”,在让学生、教师主动走出学校、进入家庭和社会的同时,聚集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包括家长),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社团、沙龙、讲堂等,为学生提供“博物馆式”的指导和服务。
共育内容“融动 ”。在共育内容聚焦方面,集团一方面遵循“查漏补缺”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对学生“漏缺素养”“漏缺能力”“漏缺意识”等进行共培共育,促其健康全面成长。如针对学生自理能力较弱的现象,开展一系列“我能行”的共育活动,以及“今天我采购”、家校联岗等活动。另一方面采取“取长补短”的策略,三方互帮互衬,无缝对接。如学生逆反期出现亲子沟通障碍,学校帮助打通“爱的通道”等,力争教育无死角。
共育创意“生动 ”。集团在共育内容、共育形式、共育课程及共育资源等方面,始终坚守“创意无限效果可见”的标准和原则,开展了众多独具新意的共育活动,如“萤火虫计划”“给垃圾找个家”“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
共育课程“规范 ”。集团力争使共育课程达到“五有”标准,即: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有明确的计划安排、有系统的教学内容、有可行的成效评估。课程要求规范、留痕:短小活动有方案,中长活动有手册,长期活动有教材。使学生在共育活动中培养规范的行为习惯,让共育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能力和知识的又一生长点。
精准定位,增色共育实践
为FSC家校社共育同心圆行动体系着好基调底色后,集团精确捕捉协同育人发展中的亮点、难点、创新点,大力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创意项目,为共育同心圆增光润色。
线上建设方面,学校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已开辟家校社品牌专栏,及时发布各类活动信息;家长微论坛活动也正在启动中。
线下践行,通过以下七方面实施。
一是家长夜校。以教育专家专业讲座和优秀家长经验分享为主要内容的家长夜校已成功开展两期活动,获得众多积极反馈与评价。二是家长工作坊。定向、定额、定期、定人的工作坊式培训,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聚焦亲子冲突的有效解决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营造相互支持的团体氛围,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促进家长在共享、共赢、共情的团体中不断成长为“优质家长”。三是家长论坛。通过专家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等全方位、多领域的互动讲座,形成系列排列组合式、多方互动的家长论坛,真正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立体融动格局。四是青春导师。“青春导师”计划主要聚焦新高考衍生出的生涯规划课程,由学生家长自愿报名,学生按照职业兴趣自主选择青春导师,让行业翘楚陪伴青春成长,以家校合作共推生涯教育。五是青春作伴。学校和家委会双向车道互为主导,助力青春作伴系列活动缤纷绽放,为学生发展添砖加瓦。六是家校联岗。查漏补缺、精准施策的家校联岗,让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七是特色联动。各类特色协同育人活动精彩不断。“2019共叙家校国事”特色征文活动、家校联动的特色劳动主题月、家长特色社团选修课程系列、特色主题日活动等給协同育人提供了一片沃土。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育集团通过打造“FSC家校社共育同心圆行动体系”,充分发挥家、校、社三大主体的协同育人功能,落实并行为化9项关键要素,扎实推进全面育人,力争使“F S C=∞”成为新时代家校社共育生态的有解方程!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