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好文言文不仅能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还能提高语文水平,丰富语文素养。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重文言词句理解,轻思想感悟,重死记硬背,轻赏析品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索然无味,也丧失了文言文存在的意义。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策略,既要挖掘文言文的工具性作用又要挖掘文言文所具有的人文性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汲取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而且還能提高鉴赏能力,丰富语文素养。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三分之一,是每次考试必考的内容,所占分值还不小。所以,学好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讲尤其重要。
但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重文言词句理解,轻思想内容感悟, 重死记硬背轻赏析品味,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以至于学生在精神发展、传统文化的吸收方面出现了断层。针对这些现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文言文在语文课堂中“活”起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看法。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入文本
导语就是开场白,如果开场白讲得精彩,能够迅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因此,精心设计好导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讲授文言文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成语导入,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描绘情境,讲述故事,名言佳句等,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文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
如,讲《扁鹊见蔡桓公》时,成语串连导入。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再让学生说成语的意思;后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如,教《出师表》讲述故事导入。先让学生讲述几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再引导学生吟诵杜甫《蜀相》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诗句,于此来体会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当学生已经进入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氛围中时,就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趣味朗读,消除畏惧,感知文本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由于文言文与我们相隔久远,学生不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又不理解课文内容,会有畏惧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趣味地朗读来让学生接受文本,感知文本的内容,消除畏惧的心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趣味朗读尤其重要。
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安排朗读的:第一,听读。学生听示范朗读课文音频或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和感情;第二,自读。听读后,让学生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和感情;第三,指读。指明个别学生来朗读,其他学生点评,指出优缺点;第四,配乐读。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朗读课文;第五,比读。分小组来比赛朗读,看哪个小组朗读的最好。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趣味朗读,既培养了语感,又增强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从而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自主合作,学会翻译,走进文本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保留、替换、删减、增添、调整等。 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的翻译要让学生学会方法。在文言文翻译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制定了四步目标:第一步,自译,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学过的文言知识,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句,自己做下标记;第二步,答疑,对于不懂的词句,小组先通过交流谈论来解决,如果组内不能解决的,可以请教其它小组,还是解决不了的,就由老师来答疑点拨;第三步,听译,在自译和答疑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来翻译全文,其余学生认真听,并思考同学翻译的准不准确,听完同学的翻译后,再请学生来点评,说出优缺点,对于不足的词句应该怎么翻译;第四步,归纳整理,这是翻译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出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并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对类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以便学生记忆理解,同时使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通过这样的步骤来翻译课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翻译课文中去,让学生学会翻译课文,走进了文本。
四、提问议论,开拓思维,深入文本
对文中的人物、主题、结构等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展开议论,开拓思维。例如,《期行》中的主人公陈元方,当父亲的朋友已经意识到自己无信无礼的错误行为后,就走下车向元方认错道歉时,“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的做法是否失礼了,进行讨论。学生讨论的沸沸扬扬,有的说元方没有失礼,毕竟是友人失约在先,还当着元方的面骂父亲,对无信无礼之人绝不能姑息,要让他记住教训,况且元方还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对他不能要求过高;有的说元方失礼了,“孰能无过”,既然友人都已认错了,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
如,《伤仲永》仲永悲剧的探究,课堂顿时活跃起来,热闹非凡,有的说父亲是造成仲永悲剧的罪魁祸首,他父亲不懂得教育方法,没有给仲永创造学习的条件,为了图利,每天带着儿子四处炫耀牟利,不让他学习,致使仲永成为平庸之人;有的说不能单怪他父亲仲永自己也有责任。他自己就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继续学习。学生各据其词,说得入情入理。
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入了文本。
五、品文赏析,培养能力,探究文本
品文赏析,就课文的某个点去赏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丰富语文素养。如,《曹刿论战》可以欣赏它的对话或战争写法;《醉翁亭记》可以欣赏它写景的方法;《鱼我所欲也》可以赏析它的论证思路;《岳阳楼记》可以欣赏作者先忧后乐的开阔胸襟等,每次只切入一点,不求多,只求学生一课一得,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变古为今,学以致用,走出文本
把文中学到的道理,写作技巧等,运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以此来增强文言文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卖油翁》揭示的熟能生巧的道理,指引学生不管做什么事,学什么本领都要多练,多总结,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打退堂鼓,因为熟能生巧;《论语十二章》对于文中说到的学习方法要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去温习;对于别人的优缺点,要择善而从,取长补短等;《口技》中描写口技表演者技术的高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要求学生写片段,运用正侧面的描写手法去写某个人的特点。
学文言文,讲究有效策略,从文本中来,又跳出了文本,既重视了文言词句的理解,又挖掘了文学内涵,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语文素养,让学生喜欢文言文,欣赏文言文,焕发了文言文的“活”力,让文言文在语文课堂中“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汲取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而且還能提高鉴赏能力,丰富语文素养。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三分之一,是每次考试必考的内容,所占分值还不小。所以,学好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讲尤其重要。
但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重文言词句理解,轻思想内容感悟, 重死记硬背轻赏析品味,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以至于学生在精神发展、传统文化的吸收方面出现了断层。针对这些现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文言文在语文课堂中“活”起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看法。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入文本
导语就是开场白,如果开场白讲得精彩,能够迅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因此,精心设计好导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讲授文言文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成语导入,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描绘情境,讲述故事,名言佳句等,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文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
如,讲《扁鹊见蔡桓公》时,成语串连导入。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再让学生说成语的意思;后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如,教《出师表》讲述故事导入。先让学生讲述几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再引导学生吟诵杜甫《蜀相》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诗句,于此来体会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当学生已经进入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氛围中时,就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趣味朗读,消除畏惧,感知文本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由于文言文与我们相隔久远,学生不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又不理解课文内容,会有畏惧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趣味地朗读来让学生接受文本,感知文本的内容,消除畏惧的心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趣味朗读尤其重要。
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安排朗读的:第一,听读。学生听示范朗读课文音频或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和感情;第二,自读。听读后,让学生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和感情;第三,指读。指明个别学生来朗读,其他学生点评,指出优缺点;第四,配乐读。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朗读课文;第五,比读。分小组来比赛朗读,看哪个小组朗读的最好。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趣味朗读,既培养了语感,又增强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从而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自主合作,学会翻译,走进文本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保留、替换、删减、增添、调整等。 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的翻译要让学生学会方法。在文言文翻译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制定了四步目标:第一步,自译,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学过的文言知识,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句,自己做下标记;第二步,答疑,对于不懂的词句,小组先通过交流谈论来解决,如果组内不能解决的,可以请教其它小组,还是解决不了的,就由老师来答疑点拨;第三步,听译,在自译和答疑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来翻译全文,其余学生认真听,并思考同学翻译的准不准确,听完同学的翻译后,再请学生来点评,说出优缺点,对于不足的词句应该怎么翻译;第四步,归纳整理,这是翻译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出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并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对类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以便学生记忆理解,同时使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通过这样的步骤来翻译课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翻译课文中去,让学生学会翻译课文,走进了文本。
四、提问议论,开拓思维,深入文本
对文中的人物、主题、结构等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展开议论,开拓思维。例如,《期行》中的主人公陈元方,当父亲的朋友已经意识到自己无信无礼的错误行为后,就走下车向元方认错道歉时,“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的做法是否失礼了,进行讨论。学生讨论的沸沸扬扬,有的说元方没有失礼,毕竟是友人失约在先,还当着元方的面骂父亲,对无信无礼之人绝不能姑息,要让他记住教训,况且元方还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对他不能要求过高;有的说元方失礼了,“孰能无过”,既然友人都已认错了,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
如,《伤仲永》仲永悲剧的探究,课堂顿时活跃起来,热闹非凡,有的说父亲是造成仲永悲剧的罪魁祸首,他父亲不懂得教育方法,没有给仲永创造学习的条件,为了图利,每天带着儿子四处炫耀牟利,不让他学习,致使仲永成为平庸之人;有的说不能单怪他父亲仲永自己也有责任。他自己就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继续学习。学生各据其词,说得入情入理。
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入了文本。
五、品文赏析,培养能力,探究文本
品文赏析,就课文的某个点去赏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丰富语文素养。如,《曹刿论战》可以欣赏它的对话或战争写法;《醉翁亭记》可以欣赏它写景的方法;《鱼我所欲也》可以赏析它的论证思路;《岳阳楼记》可以欣赏作者先忧后乐的开阔胸襟等,每次只切入一点,不求多,只求学生一课一得,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变古为今,学以致用,走出文本
把文中学到的道理,写作技巧等,运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以此来增强文言文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卖油翁》揭示的熟能生巧的道理,指引学生不管做什么事,学什么本领都要多练,多总结,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打退堂鼓,因为熟能生巧;《论语十二章》对于文中说到的学习方法要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去温习;对于别人的优缺点,要择善而从,取长补短等;《口技》中描写口技表演者技术的高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要求学生写片段,运用正侧面的描写手法去写某个人的特点。
学文言文,讲究有效策略,从文本中来,又跳出了文本,既重视了文言词句的理解,又挖掘了文学内涵,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语文素养,让学生喜欢文言文,欣赏文言文,焕发了文言文的“活”力,让文言文在语文课堂中“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