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瓣膜瓣中瓣模式下耐久性能测试及评价

来源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随着之前植入外科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患者瓣膜毁损的病例增加,介入瓣膜瓣中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临床.由于其临床应用时间不长,目前没有长期临床数据可以参考,故实验采用体外加速方法,对一种介入瓣膜瓣中瓣耐久性能进行测试及评价.方法 将23 mm、27 mm、29 mrm 3个规格(牛心包材质)介入瓣膜作为瓣中瓣分别安装在23 mm、27 mm、29 mm对应规格外科生物心脏瓣膜中,通过预扩达到相同的内径后进行体外加速疲劳耐久性能测试,每5000万次对其脉动流性能进行测试.2.0亿次疲劳测试后,对瓣叶进行热力学分析、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瓣叶胶原纤维结构.结果 经过2.0亿次耐久性能测试,介入瓣膜瓣中瓣平均跨瓣压差无显著变化[23 mm:1.92~1.98 kPa(14.4~14.9 mmHg);27 mm:0.92~1.64 kPa(6.9~12.3 mmHg);29 mm:0.72~1.02 kPa(5.4~7.4 mmHg)],有效瓣口面积基本一致(23 mm:1.45~1.66 cm2;27 mm:1.88~ 2.17 cm2;29 mm:2.24~2.54 cm2),反流百分比减小(23mm:7.2%~3.3 %;27 mm:14.9%~3.3 %;29 mm:14.7%~3.9%),脉动流性能满足YY/T 1449.3-2016标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脉动流性能.瓣叶材料的热力学变性温度降低,从(105.4±0.9)℃变为(98.1±0.5)℃(P<0.05).瓣叶材料中胶原纤维形状发生变化,由疲劳测试前卷曲的立体结构变为疲劳测试后波浪形线状结构.结论 经过模拟临床使用5年(2.0亿次)体外疲劳测试后,虽然介入瓣膜瓣中瓣瓣叶材料发生蠕变,胶原蛋白纤维结构发生变化,热变性温度降低,但瓣膜整体仍具有良好的流体力学性能.
其他文献
我国是高度近视高发国家,高度近视对视功能损害严重,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离体及在体动物实验表明后巩膜交联术能够有效阻止眼轴延长,但后巩膜局部交联后对整体眼球变形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后巩膜交联后眼球形状和光线投射在视网膜上的位置的变化,并编写相似性算法对其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后巩膜交联前后完整的眼球形状仍然非常相似,交联后眼球的屈光度变化不大,几乎不会对光线在视网膜上的投射位置造成影响.表明后巩膜交联不会对视光造成扭曲,即不会因为巩膜局部交联后弹性模量的改变引起新的视光学问题.
目的 探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清微小RNA(miR)-23a,miR-29a水平表达对靶向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9年6月解放军庐山康复疗养中心收治的NSCLC患者102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02例为对照组.所有NSCLC患者进行靶向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法检测血清miR-23a,miR-29a表达水平;
自主运动过程中,运动皮层和效应肌之间的功能耦合可以通过计算脑电(EEG)信号和表面肌电(sEMG)信号之间的耦合来量化.最大信息系数算法(MIC)被证明能够有效量化这种神经信号之间的耦合关系,然而实际使用中也存在计算耗时长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基于改进的K均值(K-means++)算法的高效聚类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IC算法用以准确检测非线性时间序列之间的耦合强度.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改进的MIC算法能够在不同噪声水平下快速而准确捕获非线性时间序列之间的耦合关系.基于脑卒中患者的右脚背屈试验结果表
目的 分析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 选取邯郸市中心医院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32例行直接PCI术的老年STEMI患者,术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
Two new high-entropy ceramics(HECs)in the weberite and fergusonite structures,along with the unexpected formation of ordered pyrochlore phases with ultrahigh-entropy compositions and an abrupt pyrochlore-weberite transition,are discovered in a 21-componen
目的 评估不同稀释介质、稀释倍数在罗氏和新产业两仪器上稀释测定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FPSA)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0年7~12月在南通市肿瘤医院检测血清FPSA浓度在40~50ng/ml的样本6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化学发光免疫法稀释验证.根据罗氏仪器的检测上限,选取30例FPSA浓度为40~50ng/ml的血清样本,在罗氏仪器上分别用罗氏稀释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和低值混合血清进行2,4和8倍稀释验证.根据新产业仪器的检测上限选取30例FP
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发展迅速,近年来研究人员将其应用在泌尿系统各类肿瘤诊断中,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论文数量、图像数据、临床任务三个方面对近年人工智能技术在肾脏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等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整理,旨在总结和分析研究现状,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思路.结果显示,基于数字影像、病理图像等医学数据建立的人工智能模型,完成泌尿系统肿瘤的基本诊断、肿瘤浸润区域或特定器官的影像分割、基因突变预测和预后效果预测等医学应用的效果良好,但大多数模型在临床应用的要求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是一种血红素蛋白,存在于髓系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嗜天青颗粒中,是髓系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在宿主防御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MPO不仅表达于急性髓系白血病,还可表达于淋巴造血系统中其他疾病,例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髓系肉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等.该文主要阐述MPO在淋巴造血系统疾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为了解决安全芯片在不同设备上的互联互通问题,提出了一种芯片通用中间件的模型.该模型由访问服务层、芯片通用接口层、设备访问层及可信信道构成.其中服务访问层提供应用相关服务,芯片通用接口层提供安全芯片访问服务,设备访问层完成芯片物理驱动.根据这些组件分布的不同位置结合组件间通信的可信信道,提出了6种芯片应用协议栈模型,并讨论了这些协议栈的适用范围,为实现安全芯片的跨领域应用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为解决我国COS标准缺失的问题,分析了COS相关技术和标准情况,主要介绍了Native COS、开放平台、JavaCard技术架构和标准现状.针对当前国际上没有统-COS标准体系及相应标准的情况,提出建构我国COS参考架构、标准体系及标准建议,为我国下一步展开COS标准研究和立项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