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又宁静的牧歌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ryfei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鞋》是刘庆邦的短篇小说,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该作品注重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心理历程,使用古朴的象征和具有诗意的语言来营造田园牧歌式的意境,在悠扬宁静的氛围中讲述了一个淡淡忧愁的故事。
  关键词:牧歌;《鞋》
  刘庆邦的短篇小说《鞋》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姑娘守明定亲之后,按照当地的习俗,要给未婚夫亲手做一双布鞋,她以为他做鞋作为自己感情的寄托和传递情感的纽带,在做鞋的过程中,守明把自己对他全部的爱都融入到了做鞋的一针一线当中,但是故事最后以他怀着内疚之情把鞋子退还给守明结尾,也意味着守明在这次爱恋中并没有得到她期待中的爱。
  小说十分注重从一些十分细微的地方表现人物,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透过细微的动作、传神的表情和害羞的幻想体会到了一个纯真少女炙热的爱,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女孩在那种“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里的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守明喜欢上一个另一个庄的一个男孩子,他长得好看,又多才多艺。后来守明得知自己要嫁的那个人,正是她的梦中情人,她内心欣喜,却不知如何表态,只能用舍不得离开母亲当作借口;听到媒人过来送彩礼,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心上人的名字被别人叫出,她的心被带动得痛;一想到自己就要做新娘子了,守明害羞忸怩;再到为他纳鞋被姐妹们取笑,与之握手觉得紧张又慎重。这是一个少女有了未婚夫之后细微的心理变化,从一个懵懂的少女到拥有“有些重大,让人害羞,还让人害怕”的未婚夫,守明依然懵懂害羞。
  而守明对心上人的爱中,也夹杂着她的渴望。她幻想着他穿上那双刻意被做小的鞋夹得脚痛后得到自己的安慰,以及和他之间的种种亲密互动。从这几句幻想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守明这么做的潜在目的其实是想得到他的安慰和回应。而这种渴望还不仅表现在她对被爱的渴望,还有她对模糊的性的渴望。她幻想着他穿上她做的鞋之后的场景,捧着鞋就像捧着他的脚,把鞋摸来摸去,揉来揉去,“既然得到了那个人的‘脚’,就等于得到了那个人的整个身体”;再到做好鞋后,守明在幻想中告诉他要等他们完婚的那一天才能穿上新鞋。在这些描写中,“鞋”、“脚”和“针”似乎有了另一层含义。
  在守明的心中,她也给鞋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那“千层底”、“白细布”的鞋更多的是一个传递爱情的信物,是一个未过门的媳妇对自己男人全部的爱。小说在开头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守明做鞋的原因、做鞋的意义和做鞋的难度,从中读者可以体会到守明对做鞋的重视和专注,這也是守明对心中爱的守护。这种认真体现在挑选材料、做筹备工作上,仿佛这双鞋就是守明对心上人的爱,她要求这份爱的圣洁,体现在对做鞋种种的小心翼翼和精心相待上。在开始动手纳鞋底的时候,她只能趁着工间休息的时候纳上几针,她怕地里的土会沾到白鞋底,用拆了口罩的细纱布把鞋底包一层,再用手绢包一层;干完活后,为了不让自己的手把鞋底弄脏了,守明“把手洗了一遍又一遍”。而且这双鞋还必须全部由自己完成,一针一线都不不能让别人代替,所以当妹妹插了一手时,守明表现得无比的恼怒。
  在小说中,“鞋”和“枣花”都具有十分明显的象征意义。一双土里土气的布鞋,却是守明浇筑了无数情感而来的成果,作为一个爱情的信物,寄托着她对那个要和自己过一辈子人的全部感情,这时“鞋”变成了庄严的圣洁的崇高的爱情的化身。在守明隐秘的幻想中,这“鞋”又成为了连名字都被小心翼翼地珍藏了的“那个人”,寄托了守明的渴望和炙热的爱。而那单看有些细碎、不起眼的枣花,又象征着女主人公守明和她那质朴的爱情。枣花开时也不争不抢,不独领枝头。枣花的美也就是守明的美,“何其单纯,朴素”,枣花的香也就是守明的香,“真正的醇厚绵长”。
  小说的语言还带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意境,用意境来渲染故事而不是塑造典型,有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息,通过写浑朴烂漫、澄澈纯情少女的纯真的爱情、她在乡村习俗中的坚守以及她的悲剧下场来表现古朴的田园乡村。守明“遵从当地的传统叫法,把未婚夫称为哪哪庄的”,在做鞋的过程中坚持全部都由自己一针一线的完成;不想让男人走四方时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却也舍不得让他的脚穿上一双夹脚的鞋,因为“男人的脚最受不得委屈”。这些都是守明作为一个农村少女对于自己生活中存在的传统习俗的坚守或者说是服从。守明千针万线做好了鞋,送给“那个人”,两次提出来让他试穿一下,试了鞋,守明就得到一个承诺一样的东西,然而他终究没有试,守明无柔情付出最后也只换来了《边城》中翠翠式的无限等待。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个黑影,大吃一惊,想“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的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却发现那个人影原来是母亲,守明便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没有跟母亲说话。在这样一种平淡的描写中,将守明在没有得到自己渴望已久的承诺之后的失落、伤心还有疯狂都表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刘庆邦.刘庆邦短篇小说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孙郁,刘庆邦:在温情与冷意之间[J].北京观察,2004,05.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会》是小学三年级音乐课中的重要章节和组成部分,做为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  关键词: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要求音乐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全面发展,逐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大胆创新和探索,树立小学音乐课程发展的新思路。本节课正是在此前提下,顺应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基本环节,作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应保证每节课都教有实效,学有实效。有效的教学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本文从教师课堂话语的四个方面谈起:话语量、提问类型、会话结构、反馈方式。通过具体分析这四个方面,从而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有效教学;话语量;提问类型;会话结构;反馈方式  一、引言  一直以来,课堂话语研究是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教育研究中最重要
期刊
摘要:物流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是由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基础能力平台加岗位能力拓展”为基础,“企业项目入校”和“识岗顶岗入企”为两翼的“一基础两融合”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能够高质量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满足不同层次实训教学要求,还能实现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实现服务区域物流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物流;应用型人才;
期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要求,这为我们在新时期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中国文化建设最具时代特征的核心内容。  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不仅是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群众文化活動的
期刊
摘要:“梁园区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读书研究会”从教师最基本的课堂入手,把读书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并通过课堂教学把教师的阅读体验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浸润在师生的生命之中。  关键词:读书研究会;教师素质;课堂实践;阅读影响  一、梁园区中学语文青年教师读书研究会成立初衷  从教师的业余生活现状
期刊
摘要:《乌衣巷》和《泊秦淮》同时作为咏古怀古诗名作,其中蕴含着作者不一样的情感韵致,本文试图从诗作初解、历史与现实、距离感等几方面阐释文本所蕴含着的一致情思,初步探寻作者在处理历史和现实是所作出的努力,力图证明历史与作者本身经历和其思考有内在逻辑联系。  关键词:金陵;视角;历史与现实  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诗人也都曾为此作诗,或怀古伤今,或睹物思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和
期刊
摘要:《帕梅拉》是英国小说开端的代表作之一,但在读者的阅读的过程中却可能感受到小说中建构起来的两种帕梅拉的形象,一种是理查森在小说中建构起来的作为道德楷模的帕梅拉形象,另一种则是帕梅拉在信件中所建构起来的有着微妙心理的自我形象。本文将根据小说中的文本来对这本小说进行剖析,分析帕梅拉形象的复杂矛盾性的原因。  关键词:《帕梅拉》;理查森;矛盾解读  《帕梅拉》(pamela)出版于1740年,是塞缪
期刊
摘要:作为坂口安吾在战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盛开在樱花林下》曾被进行多视野下的讨论,然而关于其中猎奇情节的典据问题,尚未有先行研究涉及。故本稿以此为切入点来展开实证性讨论,進而解释其与《今昔物语》中故事的对应关系和寓意问题。  关键词:坂口安吾;盛开在樱花林下;今昔物语;寓意  一、《盛开在樱花林下》与其典据的先行探讨  作为1947年6月在杂志《肉体》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坂口安吾的《盛开在樱花林下》
期刊
摘要: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E.L.多克托罗在作品《拉格泰姆时代》中塑造三个不同种族家庭的生活,描绘主人公在充斥着种族歧视、男权至上的社会中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其原因主要源自无所不在的权力运作。在权力的规训和控制下,小说中人物受到操控,失去自由。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规训理论对《拉格泰姆时代》进行解读,分析在权力规训下人物个体的反抗,以及在反抗中个体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  关键词:《拉格泰姆时代》;福柯;
期刊
摘要:《永远的尹雪艳》是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的代表作之一。尹雪艳既是在历史中实存的,又是漂浮在记忆中的那个挥之不去的“鬼影”的辩证人物形象。本文從时间和空间意识的向度重新辩证地分析尹雪艳,并从历史文化表征中探析在上个世纪特定年代的那个男性空间中,尹雪艳作为男性文化载体的象征。并通过与斯皮瓦克对《简·爱》的理性颠覆阅读进行比较,更加清晰地认识女人在不变的历史属性中的男性文化载体身份。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