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实行多元化的有效的实验教学。使化学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教学。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演示实验教学、优化实验预设方案、强调小组合作探究和重视化学理论知识的巩固是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新高考形势下,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所占据的地位愈发重要,因此获得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实践学习,而且这也是化学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一方面有利于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坚持化学实验教学,能推动化学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程度的逐渐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有所优化,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教学时间紧张。初中阶段,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化学课程有限,在有限的课程中还要进行更多知识的教学,留给实验教学的时间并不多。
(二)学校实验设备不足,教育实验技能差和过多依赖多媒体等现象。很多学校,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或者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限制,很多实验并没有真正的展开,只是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下,这样的实验,学生看得见,却摸不着,缺乏体验感,印象不深刻,整体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学生缺乏真正自主实验的机会和平台。通过调查研究發现,很多教师怕浪费时间,怕出现安全问题,怕实验器材不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只是自己给学生演示一下,让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等,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实验,操作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参与性不强,也很难达到优质的实验教学效果。
二、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以问题情境,调动探究欲望
通过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思想共鸣。以铁制品锈蚀条件探究为例,在课前导入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的钢铁生锈实例,如:“在怎样的环境中钢铁容易生锈?”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观察并找出钢铁锈蚀的原理及条件。通过化学史创设情境,正如傅鹰所言:化学教育能够给学生知识,至于化学史教育则能给予学生智慧。进行化学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对相关研究方法进行学习。比如“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入化学家之间的“争论”:波义耳在1673年使用敞口容器加热金属,在反应结束后发现质量增加,所以波义耳的观点是化学反应物质总质量不等;而拉瓦锡在1774年,通过密闭容器进行氧化汞的合成、分解研究时,发现各物质在发生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同。教师引入这一“冲突”,便能很快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存在何种关系。教师也可以采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因为奇特的化学现象,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分子和原子”这一知识点教学为例,使用大烧杯盖住盛有酚酞溶液以及浓氨水的小烧杯,在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发现酚酞溶液变红,鲜明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兴奋与新奇,不自觉便会提出“是什么导致酚酞溶液变红”的疑问,而教师要及时把握住机会,不要着急告诉学生结论,应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产生的条件及原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出更多疑问。
(二)深入分析已完成的化学实验
针对已完成的化学实验,不管实验方案是不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化学教师均需要帮助其识别实验或者是活动结构,采取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通过实验试图要发现什么?(2)在此过程中,对什么变量加以比较?(3)根据什么保证所做的是合理比较?(4)实验结果是怎样被发现的?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是让学生在对他人方案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体会实验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后明白处理这些问题会涉及哪些变量,能清楚知道实验中所需的仪器和药品等。以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的实验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这一实验展开详细分析,以小组合作模式研究拉瓦锡是怎样发现实验结论的、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结合燃烧红磷测定空气氧气含量实验,进行深度剖析并掌握其测定原理和方法。总而言之,借鉴他人的化学实验方案,对其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是学生化学实验计划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
实验观察是化学实验证据收集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怎样的实验观察习惯,直接关乎实验现象收集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需着力训练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例如:(1)目的性。在化学实验中需要让学生清楚观察的内容及对象,比如通过燃烧法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时,要让学生知道观察的应是集气瓶内部的变化,不仅需要观察红磷燃烧,而且应观察集气瓶内发生变化的空气体积。(2)有序性。观察得杂乱无章极易造成实验证据错失、实验思维混乱,对此应让学生懂得依据操作顺序或者化学现象出现顺序等来观察。例如蜡烛燃烧实验的观察顺序为时间顺序,即点燃前、燃烧中和熄灭后的现象。(3)准确性。大部分学生在化学实验观察中,观察不仔细是常见毛病,致使结论有误。以氧气验满为例,需要在瓶口放上带火星的木条,而一些学生把木条放置于瓶口上方的空气中,没有看到木条复燃并且过早下结论——收集氧气不满。(4)敏捷性。很多化学实验不仅现象变化较多而且转瞬即逝,往往很多学生察觉不到“特殊”的化学现象变化,大大降低了观察质量。培养学生的敏捷观察力,这是化学实验观察的特别要求,应进行长期训练。
初中阶段的化学课堂,打开了学生化学世界的大门。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途径,在优化化学实验教学中达到化学教学总目标,实现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邵玉梅.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6):138-139.
[2]黄菊.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93.
[3]耿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9):50-52.
关键词:初中;化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新高考形势下,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所占据的地位愈发重要,因此获得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实践学习,而且这也是化学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一方面有利于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坚持化学实验教学,能推动化学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程度的逐渐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有所优化,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教学时间紧张。初中阶段,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化学课程有限,在有限的课程中还要进行更多知识的教学,留给实验教学的时间并不多。
(二)学校实验设备不足,教育实验技能差和过多依赖多媒体等现象。很多学校,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或者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限制,很多实验并没有真正的展开,只是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下,这样的实验,学生看得见,却摸不着,缺乏体验感,印象不深刻,整体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学生缺乏真正自主实验的机会和平台。通过调查研究發现,很多教师怕浪费时间,怕出现安全问题,怕实验器材不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只是自己给学生演示一下,让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等,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实验,操作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参与性不强,也很难达到优质的实验教学效果。
二、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一)以问题情境,调动探究欲望
通过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真实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思想共鸣。以铁制品锈蚀条件探究为例,在课前导入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的钢铁生锈实例,如:“在怎样的环境中钢铁容易生锈?”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观察并找出钢铁锈蚀的原理及条件。通过化学史创设情境,正如傅鹰所言:化学教育能够给学生知识,至于化学史教育则能给予学生智慧。进行化学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对相关研究方法进行学习。比如“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入化学家之间的“争论”:波义耳在1673年使用敞口容器加热金属,在反应结束后发现质量增加,所以波义耳的观点是化学反应物质总质量不等;而拉瓦锡在1774年,通过密闭容器进行氧化汞的合成、分解研究时,发现各物质在发生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同。教师引入这一“冲突”,便能很快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存在何种关系。教师也可以采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因为奇特的化学现象,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分子和原子”这一知识点教学为例,使用大烧杯盖住盛有酚酞溶液以及浓氨水的小烧杯,在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发现酚酞溶液变红,鲜明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兴奋与新奇,不自觉便会提出“是什么导致酚酞溶液变红”的疑问,而教师要及时把握住机会,不要着急告诉学生结论,应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产生的条件及原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出更多疑问。
(二)深入分析已完成的化学实验
针对已完成的化学实验,不管实验方案是不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化学教师均需要帮助其识别实验或者是活动结构,采取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通过实验试图要发现什么?(2)在此过程中,对什么变量加以比较?(3)根据什么保证所做的是合理比较?(4)实验结果是怎样被发现的?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是让学生在对他人方案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体会实验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后明白处理这些问题会涉及哪些变量,能清楚知道实验中所需的仪器和药品等。以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的实验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这一实验展开详细分析,以小组合作模式研究拉瓦锡是怎样发现实验结论的、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结合燃烧红磷测定空气氧气含量实验,进行深度剖析并掌握其测定原理和方法。总而言之,借鉴他人的化学实验方案,对其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是学生化学实验计划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
实验观察是化学实验证据收集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怎样的实验观察习惯,直接关乎实验现象收集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需着力训练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例如:(1)目的性。在化学实验中需要让学生清楚观察的内容及对象,比如通过燃烧法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时,要让学生知道观察的应是集气瓶内部的变化,不仅需要观察红磷燃烧,而且应观察集气瓶内发生变化的空气体积。(2)有序性。观察得杂乱无章极易造成实验证据错失、实验思维混乱,对此应让学生懂得依据操作顺序或者化学现象出现顺序等来观察。例如蜡烛燃烧实验的观察顺序为时间顺序,即点燃前、燃烧中和熄灭后的现象。(3)准确性。大部分学生在化学实验观察中,观察不仔细是常见毛病,致使结论有误。以氧气验满为例,需要在瓶口放上带火星的木条,而一些学生把木条放置于瓶口上方的空气中,没有看到木条复燃并且过早下结论——收集氧气不满。(4)敏捷性。很多化学实验不仅现象变化较多而且转瞬即逝,往往很多学生察觉不到“特殊”的化学现象变化,大大降低了观察质量。培养学生的敏捷观察力,这是化学实验观察的特别要求,应进行长期训练。
初中阶段的化学课堂,打开了学生化学世界的大门。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途径,在优化化学实验教学中达到化学教学总目标,实现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邵玉梅.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6):138-139.
[2]黄菊.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93.
[3]耿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