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会动的线条》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线条这一基本美术语言和造型元素,深入挖掘线条的表现力,生动地表现生活中的事物。我国素有“以线造型”的艺术表现手法,用线条就能区别出不同的质感。本课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壁画中的线条因移动方向和速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化,引发不同的审美感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理解感受线条的动感,激发学生大胆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美术基础,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和发现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并能够运用粗细和颜色不同的线条来表达情感。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感受,了解线条的变化对动感的影响,掌握用线条表现动感的方法,感悟线的表现力,创作一幅有动感的画。
学生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探究用线条表现动感的方法,培养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欣赏活动,感受线条的魅力,培养学生對线条造型活动的兴趣和对美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曲直、粗细、疏密等变化对线条动感的影响。
难点:掌握用线条表现动感的方法,能够有目的地运用线条表现动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画纸、勾线笔、水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飞天引题,了解围粹
教师播放舞蹈视频《飞天》,介绍该舞蹈用肢体语言演绎出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出示教材中敦煌壁画的图例和问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感觉到她们在飞翔?(板书:会动的线条)教师将壁画中不同的线条以“流动”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线条的动感。
师:飞天一手撒花,一手接引,婀娜多姿,衣带飘飘。后面两身飞天对称紧随其后,亦作撒花接引之势,长长的飘带衬托出轻盈灵动的体态。整个画面由飞天和流云组成一幅动态的场面,加上绚丽的色彩,生动地表现了一种美妙的境界。绘画中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艺术家常用这些线条表现动感。
二、欣赏分析,掌握方法
1.摄影与雕塑
师:会动的线条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摄影作品、雕塑作品等。说一说这些作品带给你的感受。
2.动态与方向
教师出示三幅柳树图片,提问:这三幅图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两张风景图片中有动感的线条吗?谁能描述一下?
教师小结:会动的线条有疏密、急缓,有序、无序之分。(板书:疏密)
教师就学生作品《海云追日》提问:海浪向哪边涌动?云往哪边飘?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线条的方向能够表现运动的方向。(板书:方向)
3.艺术与加工
师:哪些线条给你飞翔的感觉?是什么让飞天飞得那么轻盈?
教师小结:古代的艺术家们只添画了一条彩带就表现出飞天在空中轻盈的舞姿,在增强动感的同时,还带来了美感,充分体现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与加工能力。
4.拓展欣赏
欣赏课件中各种不同题材的艺术作品,欣赏作品中的线条,感受线条的动感,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实践应用,表现动感
学生自主选材,跟随音乐旋律进行作品绘画,用线条创造动感的画面。画一幅以线为主的有动感的画。
四、欣赏作品,评价动感
全班进行作品展评,师生互评、自评。学生可以找出自己认为最有动感的画面,加以分析评述。
师:你认为哪幅画中的线条最有动感?作者用了什么线?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点评,分析画面的线条变化和构图,让学生做评价的主人,在学会自我陈述、自我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评判别人的作品。
五、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会动的线条可以产生动感与美感,不同的线条能给我们不同的动态感受。希望同学们利用所学,美化自己的生活。教学反思
线条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之一。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线条的动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表现出既有动感又有美感的作品是有难度的。笔者利用实例的比较和课件的演示,加强对这类作品的分析。
教材中既有敦煌壁画,又有现代雕塑和摄影作品,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在教学中以教材中的敦煌壁画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画中的人物形象为什么给人会飞的感觉,体会曲线的作用,感悟我国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表现的能力,通过欣赏古代作品和现代作品、大师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宽学生的思路,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
课后点评
张跃东(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张健老师对教材有较深入的认识,从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老师能将教材编写意图充分体现出来,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将课程设计理念落到实处。
此教学案例特点如下:
1.践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会动的线条》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从课题中可以看出,“线条”为主,“会动”为神。教材中以敦煌壁画飞天形象等美术作品为主要欣赏内容,学生在欣赏后能更好地理解本课主题。
该教学案例紧紧围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文化理解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其中,“图像识读”是“认识”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极具动感的线条造型,“读懂”充满动感的优秀作品;“美术表现”是运用疏密、粗细变化等手法表现线条;“文化理解”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感受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高超造型技艺。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等相关内容都有体现,可见该教学案例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践行。
2.尊重学生个性及其生活实际
该教学案例有“学情分析”内容。“学情分析”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做好课前调查,分析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后,再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引导学生运用线条来表达生活中的实际事物,以及自己的感受。
总之,美术教学必定遵循核心素养理念,不能偏离“教”是为“学”服务的宗旨,结合学生实际有效实施教学,这是当下美术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会动的线条》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线条这一基本美术语言和造型元素,深入挖掘线条的表现力,生动地表现生活中的事物。我国素有“以线造型”的艺术表现手法,用线条就能区别出不同的质感。本课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壁画中的线条因移动方向和速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变化,引发不同的审美感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理解感受线条的动感,激发学生大胆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美术基础,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和发现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并能够运用粗细和颜色不同的线条来表达情感。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感受,了解线条的变化对动感的影响,掌握用线条表现动感的方法,感悟线的表现力,创作一幅有动感的画。
学生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探究用线条表现动感的方法,培养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欣赏活动,感受线条的魅力,培养学生對线条造型活动的兴趣和对美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曲直、粗细、疏密等变化对线条动感的影响。
难点:掌握用线条表现动感的方法,能够有目的地运用线条表现动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画纸、勾线笔、水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飞天引题,了解围粹
教师播放舞蹈视频《飞天》,介绍该舞蹈用肢体语言演绎出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出示教材中敦煌壁画的图例和问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感觉到她们在飞翔?(板书:会动的线条)教师将壁画中不同的线条以“流动”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线条的动感。
师:飞天一手撒花,一手接引,婀娜多姿,衣带飘飘。后面两身飞天对称紧随其后,亦作撒花接引之势,长长的飘带衬托出轻盈灵动的体态。整个画面由飞天和流云组成一幅动态的场面,加上绚丽的色彩,生动地表现了一种美妙的境界。绘画中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艺术家常用这些线条表现动感。
二、欣赏分析,掌握方法
1.摄影与雕塑
师:会动的线条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摄影作品、雕塑作品等。说一说这些作品带给你的感受。
2.动态与方向
教师出示三幅柳树图片,提问:这三幅图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两张风景图片中有动感的线条吗?谁能描述一下?
教师小结:会动的线条有疏密、急缓,有序、无序之分。(板书:疏密)
教师就学生作品《海云追日》提问:海浪向哪边涌动?云往哪边飘?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线条的方向能够表现运动的方向。(板书:方向)
3.艺术与加工
师:哪些线条给你飞翔的感觉?是什么让飞天飞得那么轻盈?
教师小结:古代的艺术家们只添画了一条彩带就表现出飞天在空中轻盈的舞姿,在增强动感的同时,还带来了美感,充分体现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与加工能力。
4.拓展欣赏
欣赏课件中各种不同题材的艺术作品,欣赏作品中的线条,感受线条的动感,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实践应用,表现动感
学生自主选材,跟随音乐旋律进行作品绘画,用线条创造动感的画面。画一幅以线为主的有动感的画。
四、欣赏作品,评价动感
全班进行作品展评,师生互评、自评。学生可以找出自己认为最有动感的画面,加以分析评述。
师:你认为哪幅画中的线条最有动感?作者用了什么线?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点评,分析画面的线条变化和构图,让学生做评价的主人,在学会自我陈述、自我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评判别人的作品。
五、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会动的线条可以产生动感与美感,不同的线条能给我们不同的动态感受。希望同学们利用所学,美化自己的生活。教学反思
线条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之一。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线条的动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表现出既有动感又有美感的作品是有难度的。笔者利用实例的比较和课件的演示,加强对这类作品的分析。
教材中既有敦煌壁画,又有现代雕塑和摄影作品,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在教学中以教材中的敦煌壁画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画中的人物形象为什么给人会飞的感觉,体会曲线的作用,感悟我国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表现的能力,通过欣赏古代作品和现代作品、大师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宽学生的思路,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
课后点评
张跃东(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张健老师对教材有较深入的认识,从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老师能将教材编写意图充分体现出来,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将课程设计理念落到实处。
此教学案例特点如下:
1.践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会动的线条》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从课题中可以看出,“线条”为主,“会动”为神。教材中以敦煌壁画飞天形象等美术作品为主要欣赏内容,学生在欣赏后能更好地理解本课主题。
该教学案例紧紧围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文化理解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其中,“图像识读”是“认识”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极具动感的线条造型,“读懂”充满动感的优秀作品;“美术表现”是运用疏密、粗细变化等手法表现线条;“文化理解”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感受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高超造型技艺。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等相关内容都有体现,可见该教学案例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践行。
2.尊重学生个性及其生活实际
该教学案例有“学情分析”内容。“学情分析”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做好课前调查,分析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后,再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引导学生运用线条来表达生活中的实际事物,以及自己的感受。
总之,美术教学必定遵循核心素养理念,不能偏离“教”是为“学”服务的宗旨,结合学生实际有效实施教学,这是当下美术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