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实情,在考察欧美等国作出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决策动因的基础上,分析其该决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中国应对政策方向及依据。
【关键词】市场经济地位;WTO;反倾销;中国经济
虽然在15年前的入世谈判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相关条款明确规定,世贸组织成员应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做法,即中国将自动获得所谓“市场经济”地位。然而,随着日期临近,国际社会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争议日趋激烈。2016年5月,欧洲议会高票通过了一项决议,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近期,美国方面也宣称无法在12月WTO会议上自动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情况
美国一些保守派智库研究也认为,中国国有经济占整个工业产出的比重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近八成下降到2011年的约四分之一,国家对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2006年的20%强下降到2012年的11%,出口产业国有成分比例从1995年的近七成下降到2014年的约一成,民营成分在上述领域所占比重直线上升,很多占比已经过半。
事实上,中国的市场开放度相当高,在某些领域甚至比发达国家还开放。比如,在各国都重点保护的农产品领域,加入WTO后,中国开放市场,很快从农产品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打着保护本国农民利益的旗号,长期对农产品进口采取几近闭关的政策,比如设置重重障碍限制大米进口。欧盟的农产品进口情况类似。此外,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物流、在线理财服务等诸多领域,中国在市场准入方面均不逊于发达经济体。
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被拒原因
加入WTO以来,中国曾开展外交攻势,争取和要求贸易伙伴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待遇。但这种努力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作为中国重要贸易伙伴的美国、欧盟等成员一直不予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这些成员恰恰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
1.欧洲决策动因。当前,欧盟不少国家经济不景气、社会矛盾突出,如果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会使中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更容易為自己辩护,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中国企业征收反倾销税的水平,将打击当地行业市场,这是许多欧盟成员国决策的直接原因。
2.美国决策动因。在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始终强硬。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正在挑战美国在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中国与美国在经济贸易上也一直存在利益摩擦,这加剧了美国对中国快速崛起的担心,再加上美国出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战略因素等多方面考虑,导致美国不愿意过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更热衷于将“非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对中国施行贸易保护的重要砝码,遏止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
三、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影响
被别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给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一是对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困扰和伤害,也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企业的出口遭到众多国家的围堵,通过对出口企业征收反倾销关税,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企业的利润大幅减少,大大挫伤了我国出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恶化了中国外贸企业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成为中国外贸由大额顺差开始走向逆差的重要原因。
二是欧美国家能以我国不属于市场经济国家为由,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出于本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在中国出口不景气的情况下向中国发起更多反倾销调查,导致中国出口雪上加霜,进而国家的财政收入也随之减少,对我国的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削弱了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
四、中国的策略选择
1.政府方面。一是加强中国与欧美等国经贸沟通交流,有效发挥高层领导人会晤等现有双边机制的作用,并加强就该问题的双边外交谈判和磋商对话,帮助双方在‘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问题上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力争与欧美等国尽早就此达成谅解备忘录;二是以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为契机,促进国内改革。在传统要素红利和“三驾马车”动力减弱的新常态下,我们可以借助供给侧改革从劳动、资本、技术等多角度发力提升出口企业竞争力,尽量不给贸易保护者任何借口;三是从WTO精神和目标出发,争取中国正当权益。在必要时,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以解决中国在反倾销调查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2.企业方面。从企业角度看,有必要继续提高规则意识和水平。中国企业自身还是应该积极举证,主动证明其生产、制造和销售活动符合市场经济条件,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加强对于出口行业竞争秩序管理。此外,中国企业必须加大培育自主品牌的力度,走品牌之路,摆脱商品附加值低下的局面,同时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建立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传统工艺,摆脱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的问题,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完成从简单的加工生产型向创新型的跨越,促进产业结构从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升级,使一些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尽快实现转型或退出市场,进而实现国内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惠喜.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私利作祟[N].经济日报,2016-5-25;
[2]陆燕.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辨析[J].贸易与经济,2016(4);
作者简介:
周斌(1995—),男,湖南衡阳人,本科,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
【关键词】市场经济地位;WTO;反倾销;中国经济
虽然在15年前的入世谈判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相关条款明确规定,世贸组织成员应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做法,即中国将自动获得所谓“市场经济”地位。然而,随着日期临近,国际社会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争议日趋激烈。2016年5月,欧洲议会高票通过了一项决议,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近期,美国方面也宣称无法在12月WTO会议上自动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情况
美国一些保守派智库研究也认为,中国国有经济占整个工业产出的比重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近八成下降到2011年的约四分之一,国家对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2006年的20%强下降到2012年的11%,出口产业国有成分比例从1995年的近七成下降到2014年的约一成,民营成分在上述领域所占比重直线上升,很多占比已经过半。
事实上,中国的市场开放度相当高,在某些领域甚至比发达国家还开放。比如,在各国都重点保护的农产品领域,加入WTO后,中国开放市场,很快从农产品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打着保护本国农民利益的旗号,长期对农产品进口采取几近闭关的政策,比如设置重重障碍限制大米进口。欧盟的农产品进口情况类似。此外,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物流、在线理财服务等诸多领域,中国在市场准入方面均不逊于发达经济体。
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被拒原因
加入WTO以来,中国曾开展外交攻势,争取和要求贸易伙伴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待遇。但这种努力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作为中国重要贸易伙伴的美国、欧盟等成员一直不予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这些成员恰恰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
1.欧洲决策动因。当前,欧盟不少国家经济不景气、社会矛盾突出,如果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会使中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更容易為自己辩护,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中国企业征收反倾销税的水平,将打击当地行业市场,这是许多欧盟成员国决策的直接原因。
2.美国决策动因。在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始终强硬。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正在挑战美国在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中国与美国在经济贸易上也一直存在利益摩擦,这加剧了美国对中国快速崛起的担心,再加上美国出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战略因素等多方面考虑,导致美国不愿意过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更热衷于将“非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对中国施行贸易保护的重要砝码,遏止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
三、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影响
被别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给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一是对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困扰和伤害,也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企业的出口遭到众多国家的围堵,通过对出口企业征收反倾销关税,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企业的利润大幅减少,大大挫伤了我国出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恶化了中国外贸企业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成为中国外贸由大额顺差开始走向逆差的重要原因。
二是欧美国家能以我国不属于市场经济国家为由,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出于本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在中国出口不景气的情况下向中国发起更多反倾销调查,导致中国出口雪上加霜,进而国家的财政收入也随之减少,对我国的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削弱了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
四、中国的策略选择
1.政府方面。一是加强中国与欧美等国经贸沟通交流,有效发挥高层领导人会晤等现有双边机制的作用,并加强就该问题的双边外交谈判和磋商对话,帮助双方在‘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问题上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力争与欧美等国尽早就此达成谅解备忘录;二是以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为契机,促进国内改革。在传统要素红利和“三驾马车”动力减弱的新常态下,我们可以借助供给侧改革从劳动、资本、技术等多角度发力提升出口企业竞争力,尽量不给贸易保护者任何借口;三是从WTO精神和目标出发,争取中国正当权益。在必要时,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以解决中国在反倾销调查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2.企业方面。从企业角度看,有必要继续提高规则意识和水平。中国企业自身还是应该积极举证,主动证明其生产、制造和销售活动符合市场经济条件,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加强对于出口行业竞争秩序管理。此外,中国企业必须加大培育自主品牌的力度,走品牌之路,摆脱商品附加值低下的局面,同时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建立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传统工艺,摆脱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的问题,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完成从简单的加工生产型向创新型的跨越,促进产业结构从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升级,使一些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尽快实现转型或退出市场,进而实现国内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惠喜.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私利作祟[N].经济日报,2016-5-25;
[2]陆燕.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辨析[J].贸易与经济,2016(4);
作者简介:
周斌(1995—),男,湖南衡阳人,本科,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