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母亲鼓励话语分析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h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运用clan系统分析3~6岁儿童母亲的鼓励话语使用情况。结果发现:3~6岁儿童母亲的鼓励话语使用频率较低。母亲在讨论类情境下使用的鼓励话语占母亲所有鼓励话语的60%。母亲使用鼓励话语时更多关注的是当前的焦点,想象类情境下的鼓励话语使用频率较低。
  【关键词】母亲;鼓励;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3-0053-03
  
  一、问题的提出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育,它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出于责任感的教育。”〔1〕美国哈佛大学斯金纳教授通过实验证明,表扬、鼓励不仅仅是奖赏,它还与某些行为发生联系,有促进行为重新出现的趋向。动物的大脑接受到鼓励的刺激,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能调动起各个系统的积极性,潜在的力量可能动地变成现实,行为也可随之发生改变。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肯定了赏识的重要性。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过激励后,他的能力将达到激励前的3~4倍,由此可见激励的重要性。〔2〕
  目前有关鼓励、赏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两个方面。而母子互动语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关于母亲鼓励话语使用情况的分析研究更少。本研究试图对生活情境下母子互动的语料进行分析,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母亲鼓励话语的使用情况,了解学前儿童母亲鼓励话语使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哈佛大学学者创建的“语用交流行为目录——简要版”(INCA-A系统)〔3〕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该系统将语用交流行为分为三个层面,即言语倾向(Social interchanges)——探讨说话者用何种方式表达他们的交往意图;言语行动(Speech acts)——考察交流者用何种方式和能够用多少种方式进行交流;言语变通(Pragmatic Flexibilities)——探讨人们用不同的言语行动方式表达不同的言语倾向的有效变通程度,它在某种意义上可反映出个体在交流时的流畅性和丰富性。
  本研究采用INCA-A系统分析3~6岁儿童母亲使用鼓励话语的情况。INCA-A系统有两层编码形式,第一层为言语倾向,包含22种言语倾向类型,这22种言语倾向类型又可概括为四种类别,即讨论类情境、商议类情境、标记类情境以及其他。〔4〕第二层为言语行动,包括12种大类型,每种大类型中又分别包含几种小类型,共计有65种言语行动类型。12种大类型分别为:指令和回答、标记和回答、陈述和回答、言语诱导和回答、问题和回答、承诺和回答、宣布和回答、执行、评估、阐明需要、修订和难以理解的话语。〔5〕本研究分析的是母亲的鼓励话语,故主要分析言语倾向类型中的评估类话语。评估类言语倾向包括6种小类别,分别为:AB对听者或说话者的行为表示肯定;CR批评和指责;DS不赞成、责骂、发难,对于听者或说话者的行为表示否定;PM称赞某种表现;ED不赞成地叫喊;ET热情地叫喊。其中含有鼓励意义的是AB、PM、ET三类。因为ET类言语倾向在所选语料中未出现,所以未选择ET类言语倾向作为分析对象。在标记和回答类中存在一种MK类言语倾向,它表示标记事件的出现和结束,或谢谢、抱歉、祝贺等言语。虽然在MK类言语倾向中未直接出现表扬或鼓励话语,但它表明说话者作出了积极回应,同样能够激励儿童,诱发儿童的积极情绪。因此也将MK类言语作为鼓励类话语加以分析。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儿童的母亲的AB、PM和MK三类鼓励类言语倾向的分析,了解3~6岁儿童母亲的鼓励话语的使用情况。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的国家“十五”社科课题(01BYY004)所建的语料库。其中被试儿童根据年龄分为36个月、42个月、48个月、54个月、60个月、66个月以及72个月七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分别有10个被试,共有70个被试。在各个年龄段中,男、女比例相当(Zhou,2005)。〔6〕
  2.研究方法
  语料库中的信息是录像机拍摄的真实记录。被试儿童与其母亲有半个小时的会话,研究者通过忠实转录而获得其中的语言信息,并按照“儿童语言资料转换系统”(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CHILDES)的要求进行录入,转换为可在CLAN(Child Language Analysis)中运行的文本文件格式。之后,研究者根据INCA-A编码系统,对转录好的语料进行编码。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对INCA-A系统中有关鼓励话语的类型AB、PM、MK三类作了专门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3~6岁儿童母亲使用鼓励话语的情况
  下表展示的是不同年龄段儿童与母亲交谈时,母亲使用的鼓励类话语出现的频率。其中48个月儿童的母亲使用鼓励话语的频率最高,但也仅为7.48%。60个月儿童的母亲使用鼓励类言语的频率最低,只有2.07%。
  
  由上图可知:3~6岁儿童母亲在上述四种情境类型中使用了鼓励话语。其中在讨论类情境中母亲使用的鼓励话语最多,占所有鼓励话语的60%。其次为商议类情境,占所有鼓励话语的25%。再次为标记类情境,占14%。其他类言语倾向的使用频率最低,仅占1%。
  在INCA-A系统中,讨论类情境包括10种言语倾向类型。调查显示,3~6岁儿童母亲在10种言语倾向类型中均出现了鼓励话语,但各种言语倾向类型的使用频率存在明显差异。母亲在“讨论当前关注的焦点”时使用鼓励类话语的频率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占讨论情境中鼓励类话语的70%。其次为“讨论刚刚发生过的事件”,约占20%。再次为“澄清听者的非言语行为”,占6%。其他几种类型的讨论性话语仅占4%。
  在INCA-A系统中,商议类情境包括6种言语倾向类型。调查显示,3~6岁儿童母亲仅在两种商议类的言语倾向类型上使用了鼓励类话语。其中在“商议即刻要进行的活动”时使用的鼓励话语要明显高于“商议共同的意见和分歧”。
  
  四、结果分析
  
  1.母亲鼓励话语使用情况分析
  在3~6岁儿童与其母亲的语言互动中,研究者发现与其他话语类型相比,母亲鼓励话语的使用频率偏低。这可能与我国的传统观念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人们拙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或错误,总是抱怨孩子不能很好地按照大人的意图行事。孩子也往往是在父母的指责声中长大的。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鼓励、表扬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开始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但还远远不够。
  2.母亲鼓励话语使用情境分析
  研究发现,母亲在15种言语倾向类型中使用了鼓励话语,占了INCA-A编码系统中言语倾向类型的绝大部分。这15种言语倾向类型中有10种属于讨论类情境,囊括所有的讨论类的言语倾向类型。也就是说,在讨论情境下,母亲使用鼓励话语的频率要高于其他三类情境。研究还发现,母亲对儿童想象方面的话语或行为表示出赞赏或鼓励的频率非常低。实际生活中,母亲更关注的是儿童论述或说明现实生活事件的能力,关注儿童讨论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事物的能力,忽视儿童的想象力,不能及时对儿童想象力给予肯定和表扬。
  另外,在讨论类情境中,母亲使用最多的是“讨论环境中可以观察到的事件”,其次为“讨论刚才发生的事情”以及“讨论听者的非言语交流行为”。在商议类情境中,母亲在“商议即刻进行的活动”言语倾向类型上更多使用鼓励话语。而以上言语倾向类型均为讨论或商议刚发生、现在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件,都属于当前情境中的事件。由此可见,母亲在与儿童交流时,更关注当前情境中的事件,关注具体事件的进程。对不能观察到的事物,即抽象的事物关注较少,儿童有关抽象事物的话语获得母亲鼓励性话语较少。
  
  参考文献:
  〔1〕沧海兰.赏识教育:爱的升华〔J〕.心理与健康,2002,(6):8-9.
  〔2〕肖一波.赏识教育为你喝彩〔J〕.教育前沿,2005,(1):118-120.
  〔3〕MAC WHINNEY B,SNOW C E.The child language date exchange system: An update〔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1990,17:457-472.
  〔4〕MAC WHINNEY B.The CHILDES project: Computational tools for analyzing talk〔M〕. Hillsdale, NJ:Erlbaum,1991.
  〔5〕周兢.3-6岁汉语儿童语用发展研究结项报告〔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2005.
其他文献
村中有一口井,井边有一棵土槐树,它垂下来的树荫罩着那口井。夏天的时候,树荫下便聚集了纳凉的人,女人搓麻绳纳鞋底,男人把锄放倒,坐在锄把上,掏出烟袋,抽上一袋烟。从井里打出一桶水来,水因为一棵树的护佑,异乎寻常的清澈、纯净,有一股子花的芬芳。一口井,同样滋养了这一棵树,它比别处的树高大粗壮,鱼鳞一样的皮肤,像是爬满了文字。就像人们说不出这口井的来历一样,没有人能够说得出这棵树在这里站了多少年,好像几
【摘要】国培计划是我国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重大项目,它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四川幼专在参与2011年国培计划的子项目——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制订培训方案前需要进行充分调研;制订培训方案时要科学确定培训目标,合理设置培训课程,灵活选取培训方式;实施培训方案时要注意打造专家团队,进行有效管理;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它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目的是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这些大师无不是追问的高手,他们的弟子也正是在这“一问一答一追”之间悟出真理。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的教学形式和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但不变的“追问”
[摘要]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用欧文·戈夫曼“拟剧理论”及其“前台”“后台”概念来审视和探讨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可以为我们正确认识及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新的思路。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根源在于前台与后台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造成的前台紧张。在幼儿园教师的前台与后台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寻求间台空间或许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新授课与练习课的比重几乎达到1∶1,练习课的课堂效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笔者根据当前课堂实际,从练习课与新授课的功能定位着手,科学把握数学课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把“练习课上成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辩证把握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关系,让练习课像新授课一样“新”起来,从而提高数学练习课的效益。  一、 “练习课”现状分析  (一) 练习课成了技能训练课与作业考试课  笔者在随
【摘要】构建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早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全面比较了美国印第安纳州早期教育质量评定与推进系统和中国北京市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工具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为更好地构建我国早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印第安纳州;北京市;早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
2016年11月24~26日,“儿童戏剧教育国际大会2016·珠海”在广东珠海市的中大伍舜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儿童戏剧教育国际大会”是全球唯一聚焦儿童戏剧教育的国际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一届于2014年的江苏南京举行。本届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儿童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与中华美学学会、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台湾台南大学艺术学院、香港教育大学幼儿教育系、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开始时,羅森塔尔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执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   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
【摘要】本研究对湖北省武汉市X区25所幼儿园的624名大班幼儿的户外自主运动能力进行调查发现,幼儿户外自主运动能力总体发展水平较好,但各维度发展水平不一,且在办园性质和性别上存在一定差异。研究者建议幼儿园教师应当鼓励幼儿提高自我照顾能力,给予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注重培养幼儿的安全健康意识,为幼儿提供自我挑战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制订运动计划。  【关键词】大班幼儿;户外自主运动能力;现状;建议 
【摘要】研究者以2007~2017年全国高校学前教育数学领域的202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发现访谈法、观察法和测查法的运用频次较高,不同研究主题和不同研究子领域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研究者建议,应当多关注新的研究方法,开发科学化的研究工具。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领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