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昕宇 梁红:70岁我们还接着玩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tju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孩的手一直在那里顽强地举着。500多人拥塞的空间里,那些伸得更长的手臂、喊得更高的声音和满室沸腾,轻易就把这个五六岁孩子纤弱的手和单薄的身躯淹没掉。
  优酷工作人员注意到了男孩。他走过去,问孩子的妈妈,您的孩子是想提问吗?对方回答,是的,但是我不知道他要问什么。
  工作人员把孩子高举起来。孩子接过麦克风,问道,“张昕宇叔叔,你们走过这么多路,你们的勇气是从哪里来的?”
  4月12日晚18:30分,张昕宇、梁红和优酷《侣行》团队,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与500多位学子及粉丝,分享了他们的“侣行”故事。
  六天之后,在优酷公司接受《中国周刊》的采访时,“那个男孩让我很震撼”,梁红笑称。张昕宇感叹,“那么小的孩子都能问出勇气这个问题来。”
  从南极回来已一月有余,他们身上如风一般的气息仍不经意间便飘了出来。肤色稍黑,身形比预想的瘦(张昕宇的体重已由270斤降到了230斤),精神,诚恳有礼,见有人打招呼,便双手相握,鞠躬致谢、作别。
  采访开始前,优酷接待大厅里临时支起的两张桌子出现问题,置于其上的碟碟水果骤然滑落,响声刺耳,众人一时呆住。张昕宇走上前去,用轻松的声音安慰道,“没事儿,损失不算大。”
  在那些“疯狂”旅程中掌控过无数局面的张昕宇,瞬间落地。
  因为我们是真的
  复旦之行的成功,完全不在张昕宇和梁红的预想中。“没进复旦那个场地之前,还担心万一人不够冷场,等进去了,吓了一跳。一个孩子直接冲上来,抱着我们哭,说你们给中国人争气了、长脸了。”
  200多位经过筛选的粉丝从苏州、南京、北京、大连、西安等地赶来。第一排椅子前又坐了三排人,之前预留出来的安全通道也被人塞满。交流结束,一百多号人冲向张昕宇和梁红,拥抱、签字、流泪,场面热烈。
  这让张昕宇和梁红震惊和感动。“其实我们做的是特别简单的事,是我们追寻自己的梦想,但是他们给了我们太多的正能量。”回京路上,二人思忖,“我们干的事儿一定要对得起这些孩子,不让他们失望。”
  他们口中的“孩子”被什么打动?“可能他们觉得我们是真的。我们做的事是真的,我们的想法是真的,而且我们一直在坚持做这件事。”
  于张昕宇而言,还有一点,“可能是我说话算数吧。说到做到,是一个男人最起码的担当。”
  2008年,张昕宇对梁红许下诺言,要送她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礼物----在北极求婚,在南极结婚。
  2012年春节,在全世界有人居住的最冷的地方----北极圈的“寒极”奥伊米亚康,张昕宇完成了承诺的前半部分,在零下71.2摄氏度纪念碑前,把戒指牢牢地冻在了梁红的无名指上。
  2014年2月25日晚8点,承诺完整实现。张昕宇和梁红在南极长城站举行了婚礼。这是中国人在南极举行的第一场婚礼,优酷全程直播。
  这个礼物重而奢侈,但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结果。从定婚,到结婚,两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行走在别样的旅程中,获得了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认知,世界从此不同。
  在恐怖之都摩加迪沙,他们亲历了枪林弹雨的惊惧;在魔鬼之城切尔诺贝利,他们亲密接触被“石棺”封存的致命辐射源4号反应堆,看到了恐怖过后人们脸上的平静和笑容;在太平洋马鲁姆活火山窟,熔岩湖的炽烈与壮美,让他们有跳下去的冲动。―
  这是生死之途,也是生命打开之途。
  在索马里,双腿被炸烂的孩子冲着他们笑,“问他为什么笑,他说,‘至少我还活着呀’。张昕宇的心被击中了。
  这样柔软的瞬间很多。“离开马鲁姆火山时,酋长对我们说,‘说中文的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再比如这次在南极完成我们的婚礼,其他国家的科考站以那样的眼光看我们,说中国人不是他们想像的那样,他们也能开着帆船到南极来。”
  这样的体验,“疯狂但是独特,很要命,紧攥人心,让人上瘾”。张昕宇和梁红的脚步再也停不下来了。
  这一切,源于2008年汶川地震。在《侣行》一书里,张昕宇回忆,“经历过地震现场生死惨状的刺激,以及父亲早逝的打击,我一蹶不振。是梁红陪我走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日子,并让我重新来选择生活。”
  有一天,梁红问张昕宇,“你还有梦想吗?”“有。”“是什么?”张昕宇没答上来。“我们需要改变。”梁红说。
  怎么变?“在30岁之前,我们想的只是赚钱,可是现在,我们要让往后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情。”
  于是,“侣行”开始了。这是一个有计划的庞大规划。从2008年始,他们用五年的时间,为环球极限“侣行”五年规划作准备。2012年,寒极之行开启了“侣行”的第一步。2017年,是这一计划的终点。
  2013年6月,索马里、切尔诺贝利、马鲁姆火山、奥伊米亚康,张昕宇、梁红的这段“侣行”被优酷制作为节目播出,成为互联网首档自制真人秀《侣行》。
  我把自己搞丢了
  张昕宇和梁红都是北京人,父母在当时的石油部管道局工作,地点在河北廊坊,所以二人在北京、廊坊两地间来回跑着长大。
  父亲对张昕宇的影响非常大。“我们俩不是单纯的父子关系,也是一种朋友关系。我向他学了很多。他给我的一个人生准则就一句话,‘别干违法的事儿’。”
  在父亲眼里,张昕宇是个野心很大、从不墨守成规的人,还是一个极端的完美主义者。“无论什么事,只要我想做,这事就一定要做成。”
  张昕宇小学四年级时,曾经跟随从事货运的父亲出过远门。一次,在山东泰安,车坏了,最近的汽车修理点在十多公里处。父亲借了辆自行车,让他去买配件。
  十岁的张昕宇顺利地把事情办完。后来,他才知道,父亲其实在后面一直跟着他,只是没让他看见而已。
  这件事后,张昕宇开始觉得,“让我做这事那事,没什么难的。只要想清楚了去做,就OK了。”自此,张昕宇开始骑车做各种远行,经常从廊坊骑回北京。   张昕宇自小就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他都拆过。经常在汽车修理铺看人修车,一蹲就是一天。
  高中毕业后,张昕宇到辽宁阜新当了两年的兵,“城市孩子的娇气、不合适的个性,在部队都被消除了。”
  1996年,脱掉军装,张昕宇拿着部队发的两万块,和大学毕业后的梁红一路跌跌撞撞地开始了创业。他们开过小吃铺、冷饮摊,承包过公共厕所、卖过豆腐、羊肉串,贩过首饰。第一桶金赚了一百万,但很快又一无所有。重新再来。
  他们赚到了更多的钱。但是,“生活就是吃饭睡觉工作,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把自己搞丢了。”张昕宇说。
  然后,汶川地震来了。张昕宇去了现场救援,回京之后,脾气变得暴躁,还有强迫症,不愿意出门。
  于是,有了那几句对话。有了“侣行”。
  我放弃的惟一理由,就是因为她
  张昕宇有两次想到过放弃,都是在南极。
  第一次是在北太平洋风暴带,船只受损,帆也碎了。张昕宇把所有事情处理完后,看见梁红躺在地板上随着颠簸的船来回撞,“那会儿我想到了放弃,我问梁红,要不行咱们放弃?梁红对我说,都到这儿了,你说要放弃?一边哭,一边吐。”
  第二次,还是因为梁红。“我放弃的惟一理由,就是因为她。”
  这一次,张昕宇感到了无助。“从南极出来,出西风带的时候,梁红从甲板掉到了舱内的地板上,然而我还没法下去看她,因为我得掌着舵,当时我的内心很痛苦。她就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输着葡萄糖。”
  梁红和张昕宇幼儿园时就认识了。于他们而言,爱情是自然而然地来的。“我们俩没有哪一刻对对方说,‘你做我女朋友’,‘你做我男朋友吧’,没有,就认为跟这个人在一起很舒服,这辈子就是他了。这辈子,不会分开。”
  曾经,张昕宇因为一个交通事故差点儿截肢,那段日子过得很艰难。“那会儿我们是没有经济来源的,是靠着上大学时家里给的生活费撑下来的。”梁红说。
  张昕宇在书中记载了这一段。“我问守护在身边的梁红:‘截肢了我瘸了,你还要我吗?’她哭得泪人似的:‘要’!”
  很多人问过梁红一个问题,“没有想过放弃吗?”“为什么要放弃呢?老张从小就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他是一个特别有独立思维的人,而且很聪明,有非常多的点子,会永远带给你不一样的生活。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我为什么要放弃?”忆及此,梁红一直笑。
  一路走下来,很多人感叹梁红的坚强,梁红不以为然,“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老张一直在我身边。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梁红很喜欢婚礼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发来的祝福,“爱情不是终日彼此对视,爱情是共同瞭望远方、相伴侣行。”这句话引自法国小说《小王子》,“那恰巧是我们爱情的一种象征。”
  对于爱情和婚姻,张昕宇认为自己没有发言权,“因为我就爱过一次。”但是他承认爱情中有很多小技巧。“只要吵架,当天晚上12点必须结束。如果没有结束的话,梁红会先主动给我认错。然后我再反回来,用各种方式把她哄高兴了。”
  在一起这么久,不会感到平淡吗?“我们俩,1+1=1。对于我们俩来说,每天都有新鲜感。虽然我不否认,我喜欢林志玲。”张昕宇快速答道,会心一笑。
  打死我也不会写索马里攻略
  《侣行》播出之后,张昕宇和梁红获得了极大的关注,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偶像。“突然一下子有了社会责任感。一些人因为我们而发生了一些正向的改变。”
  河南的一对夫妇给张昕宇发微博,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两人因为没有孩子感情不是很好,看了《侣行》后,他们开车到西藏去。在路上,他们有了孩子,现在很幸福。
  这样的例子很多。“这就是行走给你带来的,它永远超出你的预料之外,它能让你看到,生活还有很多选择。”
  但是张昕宇也提出忠告,“实质内容上,千万不要学我们。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你才可以做。不能把自己害死。”
  张昕宇和梁红用了五年的时间为那些非常旅程作准备。他们学习了摩托艇、热气球、滑翔伞、动力伞、直升机、帆船等多项技能,所费不赀,还要安抚家人,物质上精神上能力上都是考验。
  有人曾经让张昕宇写一个索马里攻略,他拒绝了。“打死我也不会写,那会害人的。”
  张昕宇的下一站是南非、马达加斯加、巴西、东南亚。南非,有张昕宇最佩服的曼德拉。“27年啊,他受尽各种折磨。我认为这也是他的成就。他的成就,来自于给他压力、折磨他的人。”
  此行,因为身体和家庭原因,曾经共赴生死的兄弟曾乔和魏凯不再同行。张昕宇在网上招募了很多新人进来,“惟一的要求就是,有热情,善良。”不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吗?“有我在,谁都死不了”,他认真地说道。
  2017年“侣行”计划完成之后,张昕宇和梁红打算生孩子。“我是那种多交罚款也会多要孩子的人,一个孩子太闷了。孩子闷,我也闷。”
  如何教育? “男孩,带他去非洲。女孩,带她去欧洲。男孩,让他苦着点,女孩,让她富着点,别到时候,一个小流氓唱歌唱得好就把我姑娘给带走了。让她多见识一下。”
  2017年会是“侣行”的终点吗?“只要梁红在我身边,我的激情永远不会消褪。”张昕宇同样答得认真。
  “我们以前也探讨过,他说可能到了70岁还这样,我说那好吧,到了70岁我们还接着玩。”梁红说。
其他文献
5月4日,原本周日只营业到傍晚6时,在全美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香槟伊利诺大学校园附近的梅西百货公司,看好中国留学生购物不手软的潜力,在中西部观光旅游行销部门的主导下,于当晚7点30分到10点30分,员工集体加班,举办前所未有的中国留学生购物专场。  中国留学生凭着惊人的购物力,俨然已成了各商家争夺的香饽饽。  据报道,中国留学生占了全美外国留学生的29%,以连续11年稳居全美外国留学生人数冠军的南
期刊
五月,法国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拥有戛纳。  为期十一天的戛纳电影节无疑为法国南部提早带来了夏天的气息,婆娑的树影与戛纳红毯上的无数或高或低的裙摆一样期待地中海的轻风。在这座小小的城里不仅集聚着各路明星和社会名流,甚至连记者的数量都达到了四千余人。  从四月初开始,巴黎身边的很多朋友就陆续晒去戛纳的火车票了。或者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或者是想近距离见见自己喜欢的明星,再或者只是想在风光旖旎的南部晒出个
期刊
早晨一出门就遇上了事儿。事儿说大不大,但要较起真儿来,也足够麻烦。  送孩子上学,下了点小雨,路上有点滑,胡同口还积着水。小心翼翼地把车开出来,在胡同口拐弯的时候,感觉车门被撞了一下。赶紧刹车,但已经晚了,一个骑三轮的大爷已经就势倒在地上。  赶紧下来,问大爷您没事吧?大爷一脸没好气儿,没事儿?没事儿能倒地吗?怎么说话呢你啦?我说大爷要不我把您扶起来,走两步试试看摔得重不重?大爷说,甭扶,叫救护车
期刊
“你虽然没有MICHAEL的美貌和身材,但我已被你陶醉,被你深深的吸引。你的眼睛像清澈的河水,你的脸像一袋面粉,你的嘴像小樱桃……”  在她的初中毕业留言册上看到这一段,闫薇薇笑得前仰后合。笑完之后她说:“每次看到里面的留言,我都觉得很诧异:为什么不论男女同学,对我的印象都逃不开笑声朗朗呢?我明明坚持走的是不动声色的淑女路线啊!真是,饱受打击。”说完这句话,她又是一阵朗朗笑声。  这个清爽的北京女
期刊
这是一个决定孩子能不能上学、到哪里上学的时节。  这是一个考验家长有没有能力、能有多大能力的时刻。  这是一个丈量教育有没有宽度、能有多少宽度的年度大考。  孩子们在等待着,家长们在奔走着。  孩子们在比试着孰强孰弱,家长们在拼搏着谁认识的人多。  孩子们天真无邪地向往着,家长们满怀热情地焦虑着。  这就是六月,一个升学的季节。  乐乐的幼升小为“五证”奔波的北漂  6岁的乐乐这个秋天即将升入小学
期刊
初夏的6月,毕业季如约到来,各公司HR的邮箱里再一次挤满了应届毕业生的简历,招聘市场又展开了密集的人才甄选,各语言培训机构和出国办理机构又一拨儿欣欣向荣。在某餐馆和咖啡厅,可能会偶遇一场青春的痛哭流涕,或者是三五个小伙儿勾肩搭背胡言乱语,或者是一对儿情侣深情地无言相拥。  这样的场景,属于每一个人的22岁。  甜蜜的毕业,错过了22岁的专属酒醉  4年前毕业的晓洋是典型的双鱼女,擅长“重色轻友”。
期刊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你们口中的“90后”,从出生起,就“被比较”着长大,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展览式样品。我们成天喊着自由,却从来不明白自由;我们特别向往单纯,却从未拥有过单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我们一直被家长和老师们的期待推搡着,一步步被金钱铺出来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浇灌着。  然后,走到了这个发烫的6月——毕业季。  有统计说,2014年的大学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了727万人。这个夏天,会有更多
期刊
在1989级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同学们的印象中,陈玉洁是一个辣味十足的重庆妹子,开朗又热情。  “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总是在提醒我:你来自天府之国,性格泼辣而又坚定……”同学刘鹏在毕业留言册中这样评价。  “天府之国来的女孩果然不同凡响,巾帼不让须眉。你的敢想敢做,令我这个堂堂五尺男儿自愧不如。”江西南昌的同学彭彧华这样写道。  “热情、大方、活泼的你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你是一个‘川妹子’。”这
期刊
“满满一本记忆安静地躺在抽屉里,时间却从来没有睡着过。久别重逢的纯净感觉,半个下午重温,我笑着流泪了。”王娜这样形容10年后重新打开毕业留言册的感受。  “留言册里说我最多的就是强势,你看有吗?”“肯定没有”!还没等被别人表态,她自己已经抢先说了。  留言册里大部分同学把她描述成野蛮女友的形象。其实,除了稍胖点儿,她和全智贤的确有几分相像。  2001年9月,15岁的王娜进入位于京北的一所高中。 
期刊
5月20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彭小康和同学们开始德育论文答辩。答辩一结束,毕业的篇章就掀开了。  从那天开始,校内外的小饭馆里,到处可见抱头痛哭的学生。  网上有个段子一直让彭小康印象深刻:“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位,就是宿舍管理员。因为是他决定了你会住在哪个寝室。”  “刚好在一个班,刚好在一个寝室,这种缘分一定是前世修来的,也是今世一生的。”彭小康说。  在军训中相识的王鹏,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