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概述
2010年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合作启动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名校品牌建设是此次合作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为期3年(2010年-2013年)。共有8所学校参与此项目,包括北京市京源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学校、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北路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爱乐实验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幼儿园、北京市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幼儿园、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其中,5所中小学由教育管理学院负责,2所幼儿园由学前教育研究所负责,1所职业高中由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
实施该项目的目的是在专家的专业引领和技术支持下,改进学校管理和教学,组建学校自主联合的发展协作体,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打造5~8所学校品牌,带动其他学校发展,整体提升石景山区域教育质量。
项目实施的思路
学校品牌建设项目的实施采取大学—政府—学校三方合作模式,组成项目团队,各司其职,共同推动项目实施。由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负责协调和监督项目实施进程和效果。大学指定专家对接学校,实行项目校专家负责制,专家定期下校,调研诊断学校问题,与学校沟通协作,拟定改进方案。学校组成相应项目工作团队,协助学校调研、研讨和相关改进方案的落实,组织和激励教师参与项目实施。学校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专家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在理论逻辑上专家是梳理者、提炼者、文本规范者;实践逻辑上专家是观察者、咨询者和建议者。
学校特色和品牌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学校竞争力的本质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竞争力,而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因此,品牌学校建设项目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品牌建设的突破口,采取学校文化驱动学校发展的模式,我们简称为“学校文化驱动模型”,以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全面梳理办学历史和办学思想,寻找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当然,文化建设是在高度契合与符合绿色教育理念“尊重、持续、和谐、适度发展”的基础上展开的,以营造促进学生健康和快乐成长的文化环境。
项目实施采取“全面展开,重点突破,分步推进”的方式,以一学期一个主题的方式,逐渐推进项目校品牌建设。
项目团队构成
品牌学校建设以“行政支持,专业引领,学校自主发展”为原则,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项目工作团队。整个团队由四个不同的群体组成,一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项目专家组,主要是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从事学校管理改进的专家学者,以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团队首席专家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鲍传友。二是石景山教委行政支持团队,由教委主任叶向红带领教委相关人员随同专家一起下校指导,协调相关工作。三是咨询团队。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教师以外,还聘请了教育学部其他学院和研究中心在学校改进领域有比较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并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交流平台,聘请了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到校一起下校研讨。四是学校项目组,由校长担任项目组组长,全面负责项目实施。学校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工作团队,与专家和教育行政工作团队一起研讨交流,落实工作方案。
项目管理与运作
为了确保项目实施效果,项目组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工作和运作机制,重视过程管理,强化各方责任。项目正式启动前,教育管理学院采取教师自愿报名的方式组建了石景山绿色教育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小组,由教育管理学院负责人担任项目组组长,全面负责项目实施。项目校实行“一校一专家”。
工作方式
实行团队合作和个体工作相结合,每所项目学校由一个大学专家担当固定的项目联系人,学校每个阶段的焦点主题诊断和研讨以专家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这个小组包括项目学校校长和教委负责这个项目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工作机制
第一,项目学校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项目由联系人协调,学校校长亲自负责,学校至少3人加入小组负责该学校项目整体策划、实施和推进工作。
第二,专家小组工作日制度。采取集体研讨形式,针对每个焦点问题,专家团体(包含校长)集体下校工作,到每个学校现场工作1天,进行研讨式评估,分五个环节:课堂观察、校园观察、五组访谈、校长汇报、专家头脑风暴。
第三,专家个体工作制度。要求大学联系人每学期至少5次单独到自己负责的学校;每次任务明确,讨论和检查工作进程,修订不当之处,并和学校沟通好下次去的时间和任务。
第四,研究生辅助制度。项目组专家全部是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每人每次带1名研究生或根据需要单独去学校执行任务。
第五,信息管理制度。所有工作过程和协作过程有文字、图片等记录,在网站上公布适当内容。定期制作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简报,简报有文字版和电子版。各校负责信息收集,由各校研究生负责处理,学校协助。
第六,三方双反馈制度。每个学校是一个项目小组,5~8个项目组构成整个项目大组。项目小组每月至少1次全体会议。大组会议由教委参加并进行人员召集和会议组织。配合工作日制度,当天有专家口头反馈汇报,之后需要形成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报告,最终三方坐在一起召开反馈会,大学联系人进行正式的书面反馈与汇报。
项目举措
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要有精良的教学设备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更需要有卓越的办学品质,能够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氛围。品牌学校建设项目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文化建设统领学校工作,全面推动学校改进,简称为“文化驱动”模型。
项目组将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成员所认同的符号系统,包括办学理念、规章制度、仪式行为、物质环境等。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学校个性特色相融合的一种组织文化,包括四个层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的共享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理念系统,包括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学校发展目标、校训校歌、学校标识。学校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学校行为文化指学校成员的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共享行为,包括领导与管理者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和学生行为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包括学校建筑、楼道与办公室教室、人文景观、文化场所等。项目学校文化建设以上述四个方面作为变量进行实践,将工作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并分阶段推进。
学校文化状态评估。这是品牌学校建设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进行诊断与评估,完整把握学校文化建设情况。专家采用团队工作的方式,集体下校调研,发放问卷、访谈、课堂观察、召开研讨会等,并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收集相关利益者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对学校的看法和建议。专家组根据各方意见,运用SWOT分析的方式全面梳理学校办学思想,总结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撰写学校文化状态评估报告,并及时反馈到学校。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学校品牌建设的第二阶段是帮助学校策划文化建设思路,专家组根据学校前期调研情况,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学生特点和需求、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专家组为学校量身定做一套文化建设方案,包括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学校环境的改造、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进、学生活动和学校管理结构与制度设计等。不仅要体现教育本质的要求,更要彰显绿色教育的理念。
学校文化建设实践推进。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阶段,主要是在学校办学理念体系指引下,项目专家与学校一起设计或完善学校文化特色项目。由专家组指导学校分步落实文化建设方案的一些设想,并在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与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一起做研究,帮助学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过去的两年里,学校品牌建设小组先后下校百余次,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校园文化、校本课程、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做了大量的研讨和指导工作。围绕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同时,指导教师做行动研究,推进学校文化进课堂,使课堂教学彰显绿色教育理念。
学校文化实践总结与提升。品牌学校建设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校梳理办学思想和提高学校办学品位,而且要努力推出一批能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典型案例。项目组专家将和项目校一起总结和梳理学校办学思想和文化建设的经验,凝练和彰显学校特色。同时,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促进项目校之间、区域内校际之间,以及跨区域的交流分享。项目实施以来,项目校先后与沈阳市、齐齐哈尔市、石家庄市、广州市和贵州盘县等地区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了交流。项目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认可,并对这些地区的学校产生了较大影响。
项目取得的成效
项目实施两年来,各项目校围绕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无论是校园环境建设,还是课程与教学都发生了一些实质性变化。项目校不仅贡献了大量的行动研究成果,还贡献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项目组向项目学校提交了问卷分析报告6份、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报告6份、学校文化建设方案6份、项目活动简报汇编3本、指导校长研究选题6项、指导教师撰写了大量的行动研究论文。当然,作为一项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项目,目的并不仅止于文字成果的产出,而在于学校内部管理和教学的改进,体现在以下几点。
项目学校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明确。在项目组充分调研和广泛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各项目校系统总结学校办学经验、学校的优势、劣势,对学校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找到了学校工作的突破口,使学校整体工作思路更加明确。
项目学校的文化理念系统更加完善。文化建设是品牌学校建设的抓手和落脚点。项目组专家从梳理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入手,帮助学校清理文化脉络,提炼文化要素,使各项目校的文化要素更加鲜明和具有个性。比如,京源学校的“求真尚美,明德至善”、爱乐学校的“爱育智识,乐纳人生”、古城二小的“微笑伴我成长”、杨庄中学的“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励耘实验学校的“励精图治、勤奋耕耘”、八角北路小学的“展灵动之翼,铸精彩人生”。
项目学校特色初具雏形。特色既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各项目校在品牌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服务学生,满足学生需要为原则,坚持多样化和个性化办学,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风格。比如,京源学校的中小幼有效衔接的育人模式、励耘实验学校的五色课程设计、杨庄中学的卓越教育、爱乐学校的六艺课程体系、古城二小的微笑教育、八角北路的校园植物文化校本教材等,很好地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个性化育人模式。
提高了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两年来,项目组专家采用集体下校和独立下校相结合的方式,经过项目专家组、教委行政工作组和学校项目组数十次的研讨交流,有力推动了三方对话与合作,即大学与中小学的对话与合作、教育行政与学校的对话与合作、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不仅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且推动了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思考和理性思考,极大地提高了项目校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使各项目校形成了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机制,促进了项目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真正践行了绿色教育的理念。□
2010年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合作启动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项目。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名校品牌建设是此次合作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为期3年(2010年-2013年)。共有8所学校参与此项目,包括北京市京源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学校、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北路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爱乐实验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幼儿园、北京市石景山区师范附属幼儿园、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其中,5所中小学由教育管理学院负责,2所幼儿园由学前教育研究所负责,1所职业高中由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
实施该项目的目的是在专家的专业引领和技术支持下,改进学校管理和教学,组建学校自主联合的发展协作体,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打造5~8所学校品牌,带动其他学校发展,整体提升石景山区域教育质量。
项目实施的思路
学校品牌建设项目的实施采取大学—政府—学校三方合作模式,组成项目团队,各司其职,共同推动项目实施。由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负责协调和监督项目实施进程和效果。大学指定专家对接学校,实行项目校专家负责制,专家定期下校,调研诊断学校问题,与学校沟通协作,拟定改进方案。学校组成相应项目工作团队,协助学校调研、研讨和相关改进方案的落实,组织和激励教师参与项目实施。学校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专家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在理论逻辑上专家是梳理者、提炼者、文本规范者;实践逻辑上专家是观察者、咨询者和建议者。
学校特色和品牌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学校竞争力的本质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竞争力,而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因此,品牌学校建设项目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品牌建设的突破口,采取学校文化驱动学校发展的模式,我们简称为“学校文化驱动模型”,以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全面梳理办学历史和办学思想,寻找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当然,文化建设是在高度契合与符合绿色教育理念“尊重、持续、和谐、适度发展”的基础上展开的,以营造促进学生健康和快乐成长的文化环境。
项目实施采取“全面展开,重点突破,分步推进”的方式,以一学期一个主题的方式,逐渐推进项目校品牌建设。
项目团队构成
品牌学校建设以“行政支持,专业引领,学校自主发展”为原则,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项目工作团队。整个团队由四个不同的群体组成,一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项目专家组,主要是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从事学校管理改进的专家学者,以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团队首席专家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鲍传友。二是石景山教委行政支持团队,由教委主任叶向红带领教委相关人员随同专家一起下校指导,协调相关工作。三是咨询团队。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教师以外,还聘请了教育学部其他学院和研究中心在学校改进领域有比较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并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交流平台,聘请了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到校一起下校研讨。四是学校项目组,由校长担任项目组组长,全面负责项目实施。学校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工作团队,与专家和教育行政工作团队一起研讨交流,落实工作方案。
项目管理与运作
为了确保项目实施效果,项目组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工作和运作机制,重视过程管理,强化各方责任。项目正式启动前,教育管理学院采取教师自愿报名的方式组建了石景山绿色教育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小组,由教育管理学院负责人担任项目组组长,全面负责项目实施。项目校实行“一校一专家”。
工作方式
实行团队合作和个体工作相结合,每所项目学校由一个大学专家担当固定的项目联系人,学校每个阶段的焦点主题诊断和研讨以专家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这个小组包括项目学校校长和教委负责这个项目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工作机制
第一,项目学校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项目由联系人协调,学校校长亲自负责,学校至少3人加入小组负责该学校项目整体策划、实施和推进工作。
第二,专家小组工作日制度。采取集体研讨形式,针对每个焦点问题,专家团体(包含校长)集体下校工作,到每个学校现场工作1天,进行研讨式评估,分五个环节:课堂观察、校园观察、五组访谈、校长汇报、专家头脑风暴。
第三,专家个体工作制度。要求大学联系人每学期至少5次单独到自己负责的学校;每次任务明确,讨论和检查工作进程,修订不当之处,并和学校沟通好下次去的时间和任务。
第四,研究生辅助制度。项目组专家全部是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每人每次带1名研究生或根据需要单独去学校执行任务。
第五,信息管理制度。所有工作过程和协作过程有文字、图片等记录,在网站上公布适当内容。定期制作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简报,简报有文字版和电子版。各校负责信息收集,由各校研究生负责处理,学校协助。
第六,三方双反馈制度。每个学校是一个项目小组,5~8个项目组构成整个项目大组。项目小组每月至少1次全体会议。大组会议由教委参加并进行人员召集和会议组织。配合工作日制度,当天有专家口头反馈汇报,之后需要形成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报告,最终三方坐在一起召开反馈会,大学联系人进行正式的书面反馈与汇报。
项目举措
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要有精良的教学设备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更需要有卓越的办学品质,能够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氛围。品牌学校建设项目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文化建设统领学校工作,全面推动学校改进,简称为“文化驱动”模型。
项目组将学校文化界定为学校成员所认同的符号系统,包括办学理念、规章制度、仪式行为、物质环境等。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学校个性特色相融合的一种组织文化,包括四个层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的共享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理念系统,包括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学校发展目标、校训校歌、学校标识。学校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学校行为文化指学校成员的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共享行为,包括领导与管理者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和学生行为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包括学校建筑、楼道与办公室教室、人文景观、文化场所等。项目学校文化建设以上述四个方面作为变量进行实践,将工作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并分阶段推进。
学校文化状态评估。这是品牌学校建设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进行诊断与评估,完整把握学校文化建设情况。专家采用团队工作的方式,集体下校调研,发放问卷、访谈、课堂观察、召开研讨会等,并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收集相关利益者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对学校的看法和建议。专家组根据各方意见,运用SWOT分析的方式全面梳理学校办学思想,总结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撰写学校文化状态评估报告,并及时反馈到学校。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学校品牌建设的第二阶段是帮助学校策划文化建设思路,专家组根据学校前期调研情况,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学生特点和需求、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专家组为学校量身定做一套文化建设方案,包括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学校环境的改造、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进、学生活动和学校管理结构与制度设计等。不仅要体现教育本质的要求,更要彰显绿色教育的理念。
学校文化建设实践推进。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阶段,主要是在学校办学理念体系指引下,项目专家与学校一起设计或完善学校文化特色项目。由专家组指导学校分步落实文化建设方案的一些设想,并在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与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一起做研究,帮助学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过去的两年里,学校品牌建设小组先后下校百余次,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校园文化、校本课程、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做了大量的研讨和指导工作。围绕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同时,指导教师做行动研究,推进学校文化进课堂,使课堂教学彰显绿色教育理念。
学校文化实践总结与提升。品牌学校建设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校梳理办学思想和提高学校办学品位,而且要努力推出一批能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典型案例。项目组专家将和项目校一起总结和梳理学校办学思想和文化建设的经验,凝练和彰显学校特色。同时,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促进项目校之间、区域内校际之间,以及跨区域的交流分享。项目实施以来,项目校先后与沈阳市、齐齐哈尔市、石家庄市、广州市和贵州盘县等地区的校长和教师进行了交流。项目校文化建设的经验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认可,并对这些地区的学校产生了较大影响。
项目取得的成效
项目实施两年来,各项目校围绕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无论是校园环境建设,还是课程与教学都发生了一些实质性变化。项目校不仅贡献了大量的行动研究成果,还贡献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项目组向项目学校提交了问卷分析报告6份、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报告6份、学校文化建设方案6份、项目活动简报汇编3本、指导校长研究选题6项、指导教师撰写了大量的行动研究论文。当然,作为一项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项目,目的并不仅止于文字成果的产出,而在于学校内部管理和教学的改进,体现在以下几点。
项目学校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明确。在项目组充分调研和广泛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各项目校系统总结学校办学经验、学校的优势、劣势,对学校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找到了学校工作的突破口,使学校整体工作思路更加明确。
项目学校的文化理念系统更加完善。文化建设是品牌学校建设的抓手和落脚点。项目组专家从梳理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入手,帮助学校清理文化脉络,提炼文化要素,使各项目校的文化要素更加鲜明和具有个性。比如,京源学校的“求真尚美,明德至善”、爱乐学校的“爱育智识,乐纳人生”、古城二小的“微笑伴我成长”、杨庄中学的“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励耘实验学校的“励精图治、勤奋耕耘”、八角北路小学的“展灵动之翼,铸精彩人生”。
项目学校特色初具雏形。特色既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各项目校在品牌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服务学生,满足学生需要为原则,坚持多样化和个性化办学,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风格。比如,京源学校的中小幼有效衔接的育人模式、励耘实验学校的五色课程设计、杨庄中学的卓越教育、爱乐学校的六艺课程体系、古城二小的微笑教育、八角北路的校园植物文化校本教材等,很好地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个性化育人模式。
提高了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两年来,项目组专家采用集体下校和独立下校相结合的方式,经过项目专家组、教委行政工作组和学校项目组数十次的研讨交流,有力推动了三方对话与合作,即大学与中小学的对话与合作、教育行政与学校的对话与合作、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不仅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且推动了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思考和理性思考,极大地提高了项目校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使各项目校形成了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和机制,促进了项目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真正践行了绿色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