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下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寻求与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激活教材,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 创造性;品德与社会;教材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097-0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新的教材观,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能只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化学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教科书明显不同的是,《品德与社会》的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资源留下了很大空间,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全面解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
课程标准是课程发展的方向,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是努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那么,我们在使用教材,尤其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时,一定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①精心研读每一课内容。要思考、推敲每一课中的课题、导语、图画、提问、小结语、活动天地、小资料等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提示的活动方式与内容、要达成的目的,以及材料呈现方式的特殊意义。
②弄清全册教材各单元的内部结构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要仔细推敲教材中各话题、各课题、各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因果关系,准确、全面地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
③要从整体审视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框架。要将话题与课题,与单元的整体设计相联系,从整体上解读教材,正确把握目标及教材框架。从教材的编排特点上来看,各训练主题的要求是“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
二、““热化”教材,关注课程综合性,加强整合意识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兴的高度综合的课程,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程,而是兼具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教师应与时俱进,引用学生关注的生活、科技、社会热点,替换教材上过时的资料,开发时代新内涵,并找准时政资料和教材知识的切合点,巧妙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们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可以将社会信息、社会活动引入课堂,也可将课堂延伸至社会。主要指的是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及时的调整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
三、““电化”教材,变换呈现方式,增强感染力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化,而德育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活动化思品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敏锐的捕捉来自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并做好收集、整理工作,使其转化为合适的教育资源。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资源利用意识教育。要求学生根据课程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执教《灾害无情人有情》一课,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抢险救灾的故事,并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ppt汇报材料。
第三,教师能够拍摄相关录像,采集有关录音,制作主题网页等,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提供课堂观察、思考和讨论的依据等。
如执教《灾害无情人有情》一课,上课时,播放一段近年来我国遭受的自然灾害的视频,代替教材开头的图片,就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让学生感同身受。
四、““开化”教材,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整合教材内容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新课程主张教师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积极开发整合優化课程资源。
在执教《灾害无情人有情》一课为了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人民子弟兵救援的力量,课前我开放了新的课程资源制作了微课《风雨中的担当与坚守》,内容呈现出2016年莫兰蒂台风,泉州各部门,消防、公安机关、炮兵抢险救灾的感人画面,并配以音乐解说,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总之,新课程下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寻求与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激活教材,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 创造性;品德与社会;教材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097-0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新的教材观,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能只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化学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教科书明显不同的是,《品德与社会》的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资源留下了很大空间,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全面解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
课程标准是课程发展的方向,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是努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那么,我们在使用教材,尤其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时,一定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①精心研读每一课内容。要思考、推敲每一课中的课题、导语、图画、提问、小结语、活动天地、小资料等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提示的活动方式与内容、要达成的目的,以及材料呈现方式的特殊意义。
②弄清全册教材各单元的内部结构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要仔细推敲教材中各话题、各课题、各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因果关系,准确、全面地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
③要从整体审视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框架。要将话题与课题,与单元的整体设计相联系,从整体上解读教材,正确把握目标及教材框架。从教材的编排特点上来看,各训练主题的要求是“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
二、““热化”教材,关注课程综合性,加强整合意识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兴的高度综合的课程,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程,而是兼具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教师应与时俱进,引用学生关注的生活、科技、社会热点,替换教材上过时的资料,开发时代新内涵,并找准时政资料和教材知识的切合点,巧妙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
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们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可以将社会信息、社会活动引入课堂,也可将课堂延伸至社会。主要指的是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及时的调整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
三、““电化”教材,变换呈现方式,增强感染力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化,而德育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活动化思品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敏锐的捕捉来自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并做好收集、整理工作,使其转化为合适的教育资源。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资源利用意识教育。要求学生根据课程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执教《灾害无情人有情》一课,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抢险救灾的故事,并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ppt汇报材料。
第三,教师能够拍摄相关录像,采集有关录音,制作主题网页等,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提供课堂观察、思考和讨论的依据等。
如执教《灾害无情人有情》一课,上课时,播放一段近年来我国遭受的自然灾害的视频,代替教材开头的图片,就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让学生感同身受。
四、““开化”教材,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整合教材内容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新课程主张教师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积极开发整合優化课程资源。
在执教《灾害无情人有情》一课为了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人民子弟兵救援的力量,课前我开放了新的课程资源制作了微课《风雨中的担当与坚守》,内容呈现出2016年莫兰蒂台风,泉州各部门,消防、公安机关、炮兵抢险救灾的感人画面,并配以音乐解说,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总之,新课程下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寻求与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激活教材,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