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语文的鉴赏比作采矿石:“你不动手,自然就一无所得,只有你动手去做,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金石。”这形象地说明了语文阅读活动与审美教育的不解之缘,而语文教学内容的美又是审美教育的凭借。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着力来渗透这个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
一、挖掘教材发现美
语文教材中的美育阅读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情感之美,应有尽有。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
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妈妈的爱》通过叙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表现了母爱之美。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只赞美了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赞美。
总之,教材内容所包含的美是丰富而广泛的,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善加运用,就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加强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随着理解程度的加深,学生的审美领悟能力也会提高。
二、创设情景感受美
所谓“触景生情”,从开卷有益的角度来说,不同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而这不同的情感,也正是语言教学中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因为认识的深入,有待于情感认识的支持,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借助音乐、美术、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是感受美的必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对于感情色彩浓、语言优美的课文,如《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总理》、《凡卡》等,在教新课前应采用播放录音的方法引入新课。对于形象鲜明、描写逼真、宛如美丽图画的课文,如《桂林山水》、《颐和园》、《趵突泉》等,可采用展示挂图,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情境。对于感染力强、写作技巧高的散文,如《海上日出》、《白杨》等,教学时可以通过分析作品表现技巧,勾勒出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在耳听、口诵、心想之中,心驰神往。对于情节复杂、时间变换多的课文,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飞夺泸定桥》等可以自制幻灯片,通过电化手段,使学生设身处地,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诗歌抒情色彩的散文,如《冬夜杂咏》可以采用朗读配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美的语言中入情入境,使学生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美”也就寓于其中了。
课文表演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游戏。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参与到课文创设的情境中去,扮演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动物,可以感受课文中的美,同时可以通过语言、行为展现自己所理解的美。如在教学《司马光》时,教师让学生扮演“司马光”、“与司马光玩的小朋友”,让四个小朋友手拉手成一个圆圈当“水缸”。这样,学生通过表演,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展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展现了对课文的理解。音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妈妈的爱》时,教师让学生欣赏一下《妈妈的眼睛》,学唱一唱《小乌鸦爱妈妈》,可以让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感受到妈妈的爱,而后懂得应对妈妈予以回报的赤子之心。
三、朗读课文体验美
关于朗读课文,有人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课文像台机器,默读只是看到了它的外形,朗读才是把它转动起来,才能真正看到它的妙处。那么,怎样才能朗读好课文呢?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欣赏到课文的美呢?
(一)范读
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可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会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朗读“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可诱发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自由朗读
初学课文自由读,更能体现“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这一特点,而且便于发现问题。学完课文,对重点段落、语句有所侧重,安排自由读,重在感受揣摩其中的美。读熟了,不待翻书也可以随时温习,得到新的体会,得到很大的乐趣,达到“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三)有感情地读
朗读能把课文中的语句变为有声语言,对文字信息进行再创作。这就要深入体会课文,只有对课文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才能产生相应的感情,才能从读中受到美的感染。要做到读得有感情,教师首先要读出不同的语调,把各种年龄的人的语调读出来,把不同的情绪和性格,如快乐、痛苦、希望、开朗等,都通过语气、语调形象地表现出来,还要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如同情、讽刺、批判、赞扬等表达出来。其次,要读出词语、句子、段落间的停顿。通过停顿,体现出标点符号来;通过停顿,把文章中表现的快乐、悲痛、庄严、沉重等各种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再次,要读出重音,把句子中应强调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响一些。如:“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句对表现小女孩的可怜是很重要的,就要读成重音,强调小女孩的悲惨,表达出作者对她的同情。最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等等。
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激发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课文内容的美,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四、写作实践创造美
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美,感受了美,体验了美,我们更应教会学生创造美。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所学课文的反思,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完课文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了使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更好地流露美、表现美,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指導学生翻阅观察日记,重温生活中的趣事、乐事、要事,以求在重温中勾起审美回忆,再现审美体验,触发审美想象。同时,可以结合生活要闻发布会、生活趣事交流会、同学朋友谈心会等形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互相碰撞,互相引发审美想象。
(二)引导学生走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如小记者采访活动,参加英雄事迹报告会,美化校园环境,等等)或者特意创设的情境(如演话剧、小品等),让生活或情境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意,扣动学生情感之弦,以求他们在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中勾起审美回忆,触发审美想象。
(三)引导学生及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记下心中美的感受、美的想象,并以朗诵的形式展示出来,使之升华。
“美”是诱人的。当学生在“美”的感召下,全身心地投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审美活动的时候,习作已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追求。随着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审美心理的逐步完善,审美经验的逐步丰富,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将逐步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学生的作文中将处处展现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时时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照亮那些美丽但幽暗的角落,让一切珍贵的东西闪光,才能实现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才能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实现自身美育与情育的统一。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一、挖掘教材发现美
语文教材中的美育阅读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情感之美,应有尽有。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
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妈妈的爱》通过叙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表现了母爱之美。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只赞美了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赞美。
总之,教材内容所包含的美是丰富而广泛的,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善加运用,就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加强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随着理解程度的加深,学生的审美领悟能力也会提高。
二、创设情景感受美
所谓“触景生情”,从开卷有益的角度来说,不同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而这不同的情感,也正是语言教学中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因为认识的深入,有待于情感认识的支持,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借助音乐、美术、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是感受美的必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对于感情色彩浓、语言优美的课文,如《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总理》、《凡卡》等,在教新课前应采用播放录音的方法引入新课。对于形象鲜明、描写逼真、宛如美丽图画的课文,如《桂林山水》、《颐和园》、《趵突泉》等,可采用展示挂图,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情境。对于感染力强、写作技巧高的散文,如《海上日出》、《白杨》等,教学时可以通过分析作品表现技巧,勾勒出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在耳听、口诵、心想之中,心驰神往。对于情节复杂、时间变换多的课文,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飞夺泸定桥》等可以自制幻灯片,通过电化手段,使学生设身处地,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诗歌抒情色彩的散文,如《冬夜杂咏》可以采用朗读配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美的语言中入情入境,使学生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美”也就寓于其中了。
课文表演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游戏。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参与到课文创设的情境中去,扮演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动物,可以感受课文中的美,同时可以通过语言、行为展现自己所理解的美。如在教学《司马光》时,教师让学生扮演“司马光”、“与司马光玩的小朋友”,让四个小朋友手拉手成一个圆圈当“水缸”。这样,学生通过表演,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展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展现了对课文的理解。音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妈妈的爱》时,教师让学生欣赏一下《妈妈的眼睛》,学唱一唱《小乌鸦爱妈妈》,可以让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感受到妈妈的爱,而后懂得应对妈妈予以回报的赤子之心。
三、朗读课文体验美
关于朗读课文,有人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课文像台机器,默读只是看到了它的外形,朗读才是把它转动起来,才能真正看到它的妙处。那么,怎样才能朗读好课文呢?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欣赏到课文的美呢?
(一)范读
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可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会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朗读“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可诱发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自由朗读
初学课文自由读,更能体现“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这一特点,而且便于发现问题。学完课文,对重点段落、语句有所侧重,安排自由读,重在感受揣摩其中的美。读熟了,不待翻书也可以随时温习,得到新的体会,得到很大的乐趣,达到“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三)有感情地读
朗读能把课文中的语句变为有声语言,对文字信息进行再创作。这就要深入体会课文,只有对课文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才能产生相应的感情,才能从读中受到美的感染。要做到读得有感情,教师首先要读出不同的语调,把各种年龄的人的语调读出来,把不同的情绪和性格,如快乐、痛苦、希望、开朗等,都通过语气、语调形象地表现出来,还要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如同情、讽刺、批判、赞扬等表达出来。其次,要读出词语、句子、段落间的停顿。通过停顿,体现出标点符号来;通过停顿,把文章中表现的快乐、悲痛、庄严、沉重等各种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再次,要读出重音,把句子中应强调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响一些。如:“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句对表现小女孩的可怜是很重要的,就要读成重音,强调小女孩的悲惨,表达出作者对她的同情。最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等等。
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激发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课文内容的美,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四、写作实践创造美
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美,感受了美,体验了美,我们更应教会学生创造美。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所学课文的反思,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完课文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了使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更好地流露美、表现美,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指導学生翻阅观察日记,重温生活中的趣事、乐事、要事,以求在重温中勾起审美回忆,再现审美体验,触发审美想象。同时,可以结合生活要闻发布会、生活趣事交流会、同学朋友谈心会等形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互相碰撞,互相引发审美想象。
(二)引导学生走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如小记者采访活动,参加英雄事迹报告会,美化校园环境,等等)或者特意创设的情境(如演话剧、小品等),让生活或情境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意,扣动学生情感之弦,以求他们在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中勾起审美回忆,触发审美想象。
(三)引导学生及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记下心中美的感受、美的想象,并以朗诵的形式展示出来,使之升华。
“美”是诱人的。当学生在“美”的感召下,全身心地投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审美活动的时候,习作已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追求。随着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审美心理的逐步完善,审美经验的逐步丰富,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将逐步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学生的作文中将处处展现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时时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照亮那些美丽但幽暗的角落,让一切珍贵的东西闪光,才能实现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才能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实现自身美育与情育的统一。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