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兴生物标志物:肿瘤突变负荷及相关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抑制剂在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了更准确地寻找到适合免疫治疗的目标人群,除目前已广泛使用的PD-L1表达检测之外,研究者还在探索更多可用于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多项临床试验表明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与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及免疫治疗有效性呈正相关,可用于预测PD-(L)1抑制剂的疗效。该综述整理分析了TMB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标志物的发展过程和应用价值,以及其他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帮助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生物标志物来筛选能够从PD-(L)1抑制剂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影响肝转移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术后患者进行预后评估,以及为临床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手术治疗后,经病理科确诊为肝转移癌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同时收集可能影响肝转移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期为70个月。Log-rank单因
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诊断腹腔恶性肿瘤根治术后肿瘤转移或复发导致的肠梗阻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腹腔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并发肠梗阻的患者80例,对入选的所有患者提取详细的病历资料,并从中提取入院后首次检测的血细胞分析中NLR和PLR进行数据分析。以本次住院手术的病理检查结果作为判断肿瘤转
骨肉瘤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骨肉瘤患者预后欠佳因为其发生率高,恶性程度高,极易转移及对化疗反应性差。肿瘤转移是导致大部分患者死亡的原因,因此骨肉瘤的诊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探究骨肉瘤分子生物学特点和转移骨肉瘤细胞行为学特点可能给骨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要想从分子水平上控制肿瘤的转移,首先需要对肿瘤的转移机制有彻底的认识。肿瘤细胞在体内的转移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控制:①血管外基质是肿瘤细胞进
目的探讨死亡效应结构域DNA结合蛋白(DEDD)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H197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H1975细胞过表达DEDD后,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DEDD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性蛋白α-SMA、E-cadherin、Snail的表达及自噬标志性蛋白Beclin1、LC3、p
目的考察槲皮素对胆管癌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常规培养人胆管癌细胞RBE和HUCCT1,分别给予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利用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后细胞凋亡情况;根据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根据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槲皮素处理后细胞中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近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CRLM)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目前,针对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根治性切除仍然是CRLM主要的治愈性手段之一,而如何有效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及手术切除疗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近年来,随着外科治疗理念及外科技术的进步,CRLM的临床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惑与争议。在此,我们围绕近年来CRLM外科治疗方
报道1例以鼻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鼻腔鼻窦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男性,47岁,左鼻反复出血3个月余入院,CT示左侧筛窦、鼻腔见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31 mm×26 mm,考虑肿瘤。鼻腔镜手术切除肿瘤,HE形态为肿瘤大小一致,细胞胞质透亮,呈巢状分布,间质血窦丰富,结合临床,首先考虑鼻腔鼻窦原发的肾透明细胞样癌,但需排除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可能。加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AX8、CD10、波形蛋白强阳性,
期刊
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种少见的进展性肾衰竭性疾病,本例患者肾脏病理示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在FAN1编码的Fanconi贫血相关的核苷酸酶1的基因位点发生隐性突变。
期刊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类由大B细胞样细胞构成的肿瘤,是目前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形态学上以圆形、类圆形细胞构成为主,而梭形细胞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类型。该文中讨论的病例是发生在结肠以梭形细胞为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同时表达B细胞抗体和T细胞抗体CD3;基因重排检测出B细胞、T细胞均呈单克隆表达。给临床病理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容易造成误诊,需提高警惕。
期刊
患者女,40岁。因"右侧腹股沟无痛性肿块4年余、逐渐增大"于2018年9月8日入院,行肿块切除术。镜下观察:病变主要由短梭形间质细胞和丰富的血管组成,瘤细胞弥漫分布、排列杂乱,伴有散在多核瘤细胞。可见大量玻璃样变性的厚壁血管,部分血管扩张,肿块边缘可见部分脂肪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波形蛋白、孕激素受体、CD34弥漫阳性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出RB1基因杂合性缺失。病理诊断为右侧腹股沟富于细胞性血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