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批评家的肖像胡河清文集出版座谈会纪要(上)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河清,祖籍安徽绩溪。1960年生于甘肃兰州。曾任教于上海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1994年4月19日夜,胡河清逝于上海。二十年来,关于胡河清及其文学批评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作为批评家的胡河清,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独树一帜。胡河清是中国当代学术史上“以少胜多”的优秀学者,其学术功绩不在“量”,而在“质”。胡河清为数不多的关于中国文化、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研究至今仍有非同凡响的启示意义。
  2014年4月15日,《胡河清文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4月20日下午15:00—17:30,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与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胡河清文集出版暨去世二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苏州科技大学、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与胡河清生前友好出席座谈会。
  经与主办方联系,我们节选了座谈会纪要,分两期刊发,以此纪念胡河清君。
  张丹飞(安徽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胡河清祖籍安徽绩溪,是一位对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优秀学者。胡河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钱锺书研究、中国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胡河清所提出的 “中国全息现实主义”“中国文化的诗性氛围”等概念与命题,对中国文化、学术与艺术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胡河清“生命体验式”的学术实践所标举的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沪皖两地文化交流向有渊源,在出版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可以说,《胡河清文集》是上海学者和安徽出版通力合作的最新成果。
  今年是胡河清去世二十周年,作为胡河清家乡的出版人,我们把《胡河清文集》的出版当作我们的纪念方式。
  何客(《胡河清文集》责任编辑)
  《胡河清文集》以胡河清曾出版的三本著作为底本,由王晓明、王海渭、张寅彭增订编选。全书分上下两卷,约八十万字,含专著、论文、读书札记、书信、小说、讲义及其他杂著等,迄今知见的胡河清著述均已收入,多篇未刊文稿系首次面世;另附珍稀图片、影印手稿两百余幅,全景呈现胡河清杰出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人生风貌。
  本书自2008年春天着手与三位编者联系,到今天出版,前后历时六年。作为编辑,最难的不是编辑加工等层面的操作,而是对书稿内容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上契合编辑对象的精神和气息。本书中任何不合理和差错之处,自然应当记到我的名下,我恳请大家多多指正。
  徐麟(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我跟胡河清以前不认识,到华东师大读博士时是一个寝室,所以就这么认识了。我在华东师大待了五年,我们一直交往密切。
  胡河清去世的时候,我在湖南师大,我记得就是二十年前的今天,应该是个星期二,为什么呢?那一天我有课,而且我那一天的课就是讲钱锺书。前一夜因为想到明天要上课,我就把胡河清的博士论文拿出来翻。不知为什么,看了一页,就觉得心情非常烦躁,我也不知道是文章本身给我的压抑还是怎么回事,看不下去。后来我才想,有可能那时候他的灵魂正在挣扎,冥冥中就牵动我了。当然,这个是后来的联想和想象。第二天第三节课休息的时候,收发室给我送来一封电报,是我的师妹万燕发来的,是胡河清的噩耗。这个事情,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是我记忆非常清楚。也许这就是胡河清的心灵再一次在向我召唤。
  2001年我回苏州,调到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到了以后才知道,胡河清的父亲是那个铁道师范学院第一任中文系系主任。
  胡河清人很谦和,只是你如果想深入地接触,你会碰到一个硬核,那就是他的人格。这年头我们这个社会中谁都不会有生存的安全感,但是他绝对不会为换取这种安全感而去苟且,而去随俗。我想有一种东西,胡河清是与我们相通的。
  倪文尖(复旦大学中文系)
  我算是胡河清的师弟,当时还没有进钱门,在做钱锺书研究,有一次就在华师大丽娃河那个夏雨岛的桥上他骑个自行车,看到我,他专门下来,他知道我硕士论文在做钱锺书,他就跟我讲,有哪些书是必须看的,有哪些东西其实不怎么样,这一次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还有一次是在华师大文科大楼七楼,当时我们一起讨论一些问题,那一次讨论又让我感觉到胡河清特别的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在这一代人中,我觉得,他最擅长的地方还是通古今的,他以古典修养来做现代文学,使得他的作家论、作品论,跟我们这帮人做的味道不一样,他留下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和眼光。
  还有一个我想说,刚才王海渭老师介绍图片时也提到了。我结婚时和太太一起给她当时的所长送喜糖,所长的儿子跟我们毫无交集。结果从他那里得知,二十年前,用现在的话讲胡河清就是“驴友”,非常超前。所以那一天,我对胡河清有了新的认识,一般意义上我们理解的胡河清温文尔雅。他就是因为旅游,因为做“驴友”和胡河清认识,然后他说胡河清在野外的时候很疯,跟我们印象中的胡河清完全是另外的一个样子,这一点印象特别深刻。
  我觉得河清师兄的遗稿《散文》,虽然点很小,但看得出背后有一些大的想法,和他一直要通古今的这样一个做法,还是相连的。由此我就想到,胡河清貌似不是很善言谈,但是那一次追悼会上,安徽来了那么多的学生,我觉得他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那种敬重,从那些学生、从我刚刚看到的《散文》这篇文章,都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记忆。
  王光东(上海大学中文系)
  我替陈思和老师发言,文章名是《关于胡河清的回忆》:胡河清已经去世二十年,说起来还是黯然伤神。昨天王晓明来电说,他筹资再版胡河清的旧著,希望我写几句话以示对死者的纪念。其实我与河清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什么私交,当初只是读过他发表在刊物上的几篇文章。那个年头,以文会友是很正常的事情。1993年我与晓明一起筹划火凤凰新批评文丛,我推荐了郜元宝和张新颖的书,晓明推荐了胡河清的书,书稿也是晓明去约来的。我负责编辑工作。读到胡河清的书稿,有一篇自序,一万多字,对自己的童年经历,成长心路以及各篇文章的说明,都有详细交代,像是对自己的人生作总结。我读后感觉有些奇怪,这篇序也不符合丛书原先设定的体例;我去信,建议他把长序作为附录,似乎更合适些,他可以另写一篇短序,他没有回信,不久便听说他坠楼身亡了。书还是按照原来的体例印出来,就是《灵地的缅想》。到现在我还有些感觉,仿佛那篇序,那本书,甚至那个书名,都与胡河清最后的抉择有点关系。   还有一件事,张文江告诉我的。张文江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与胡河清有较多往来。张文江当初已经涉猎易学,胡河清对术数文化也颇有心得,两人想必比较谈得来。我听文江说,河清病重之际,他去探望过,两人深谈过一次。河清说他对形而上的诸多问题还是参不透,文江劝解说,其实形而上者都在形而下呈现,不要过虑。河清若有所悟,扶病相送时,已经是支离其神,萧悴其形。那天风雨飘摇,文江感觉悲凉,过几天,河清就离世了。
  还想说一件事。胡河清的那篇长序,让我们知道他生于西北黄河之滨,他母亲徐清辉是兰州大学的教师,对外国文学理论,尤其是黑格尔美学,有很深的研究。徐清辉为人耿直狂狷,与世俗格格不入,直到退休时才获得一个教授身份,但她保持了清高的人品。胡河清很爱他的母亲,从那篇序里可以看出,他屡屡提到母亲对他的言传身教。徐清辉兼通中西文学理论,汉藏文化,我们从胡河清的学术性格和学术路径中也可以看出母亲的遗传和影响。学术上至高至上者必有异于世俗常人之举,他们家庭破碎不幸,个人命运不幸,都不足与外人道,也不是我们所能够真正了解的。徐清辉最后死于孤独之中,去世多天后才被人发现于住所,有点类似张爱玲的最后命运。对于这对天才母子,我们只能保持崇高的敬意。
  张文江(上海社科院文学所)
  我和河清不算是最早的朋友,也不算是最熟的朋友,但是算很要好的朋友。河清,经常有人讲他很孤傲,性格上有一些冷峻的地方,但是和我一点都没有,天生就合得来,当年就是一见如故,后来就是越来越好,然后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我对胡河清留下的印象,至今都是一片阳光,觉得没有任何可以批评他的地方。
  我相信我们大家都会纪念他,我甚至想,河清还活在我们这些人心中。我和我的朋友过一段时间就会谈谈他。他去世以后,我觉得,还想了解了解。为了这件事,我一直还在关心胡河清的材料。河清母亲是中国非常早的大学生,是中国一流学者的学生,但他对母亲其实也有一些批评。多年后,他母亲的书出版,我还找来看过,是讲西藏文化的。她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写这个书,在那一代学者里边,也是有独到见解也非常了不起的。当然,也有那一代人的局限。
  我当年和他有个争论,我是注重内容,他是注重文章,到了现在,我一点点吸收他,也开始注重文章,他会不会吸收我,注重内容呢?这个不知道。他的那本钱锺书的书是我推荐的,他一直非常感激。他非常有才华,但这一类的文章被社会接纳不够,会有一个磨合时期。
  我最后想到一件事,讲出来给大家有个印象。当年我还在社科院,拿了一张社科院的票,就是昆曲的《牡丹亭》,就在上海戏剧学院演出。那一天晚上我去看他,然后看《牡丹亭》,看到后来闷死了,然后两个人就逃出来,到他家谈话,谈一小时两小时,谈到很晚很晚,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
  我很奇怪,我和胡河清没有交流过。实际上,胡河清是很文雅的一个人,也是我还不很熟的人,所以不见面不交谈也是必然的事情。但是他给我太太写过信,我太太当时在《萌芽》做编辑,她就把那个信给我看,在信里面他说,请你代我向你先生问好。看他的信,我感觉这个人是喜欢交浅而言深的。这使我觉得,他恐怕是太容易裸露自己,所以才会受到伤害,这是我的一个很怪的猜想。
  华东师大的各位朋友,后来的人生道路和文路都还不一样。我在想,如果胡河清还活着的话,他也是一个悬念,他如果活着学问会怎么做?我路上在想,现在中国的文坛,有左派有右派,中间派好像不成派。我想大概的,胡河清会变成一个中间派,中间派其实也是很痛苦,逍遥派也并不逍遥,有的时候中间派突然激烈起来恐怕比左派更激烈。徐麟老师讲胡河清不会为了名利而苟且,这不一定是对胡河清的特别评价,但可能是对我们活着的人的提醒,纪念死者其实也是提醒生者。
  我们都是写作的人,我们感到我们的心里我们的语言,甚至我们思考的东西,也并不在一个时代,也够不成对话,就这样错开了。这恐怕就是胡河清关心的一个问题,一个偌大的文化、偌长的历史,怎么会变成这样破碎纷乱而没有真心交流的一个时刻?我感到这一点我肯定跟他有共鸣,我感到很遗憾。
  雷启立(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我跟胡河清先生不认识,我就是一个读者。《灵地的缅想》出来以后,我在《新民晚报》写过一篇评论文章。今天来参加这样一个会,和那时候写那篇文章的心情是一样的。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与其说是追念一位逝者,其实是在打捞我们自己那时的一种心情。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大概在1993年、1994年,中国社会发生激烈变化的那个时期,那个时候我们大学刚刚毕业,那种变化、那种撞击和激荡特别深刻。一方面大家要向钱转,要下海,要怎么怎么样,但在胡河清的文字里面,你会看到完全超脱的那种东西,特别打动人。张文江先生、郜元宝先生刚也谈到,他的文字不像当时文学界的评论。其实当时各种作家评论,已经写得很俗了。胡河清尽管写《马原论》《洪峰论》,但是他的文章、他的用词、他的意象,他的东西出来,完全不一样,是他自己从传统文化中出来的东西,又清新又有力。郜元宝先生刚刚讲到他特别愿意裸露出来,抢出来的东西。那样一种心情跟那样一种状态,今天在看到胡河清文字的时候,又唤醒了我内心的向往和崇敬,以及跟今天这个时代之间的对峙。我想向那样一种心情、那样一种情怀致敬。
  陈晓兰(上海大学中文系)
  胡河清他父亲胡复旦,非常有才华,非常会生活,如果没有“文革”的话,胡复旦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人,就是“文革”让他变得不正常了,也让他没有经受住考验,所以说“文革”以后,他不能忍受家庭出现这样的变故。但是,又有多少人经受住了那场考验呢?
  胡河清去世以后,我们确实没有看到徐清辉老师作为一个母亲在我们面前流泪。后来兰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是我们中文系的副主任,是非常爱才的人,长期照顾她,也常常到她家里闲聊。所以系里面也让这位张姓老师陪同她前往上海料理后事。他说到了她住的地方以后,她才痛彻心扉地大哭一场,所以我以为不能再随意地去猜测,把胡河清的死归因于他的母亲,让他们二者的灵魂安息吧,让他们两个人得到安宁。其实他们母子心有灵犀,精神是相通的,如果你们认识徐清辉,看过她的书,再看胡河清的书,你会看到他们非常相似。
其他文献
去年12月30日,盛大文学宣布与唐家三少共同成立一个全版权运营工作室,围绕唐家三少所有作品及其衍生版权,做梳理、深度挖掘和整合营销,实现版权价值和作者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唐家三少这位“网络作家之王”,从2004年开始网络文学创作至今,一共出版了120本图书,在2012、2013年连续蝉联“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冠军。  而盛大文学在这几年,基于内容和平台的优势,在版权运作方面下力颇深。用盛大文学C
期刊
记得2007年,为了庆祝《航海王》连载十周年,日本推出了一连串特展,实在有太多令人爱不释手的航海王人物公仔(亦称“手办”)、海报展出,甚至连电车都整个画上航海王的人物图画。也难怪许多朋友在网络上看到日本特展活动的消息后,纷纷嚷嚷着要亲自去日本朝圣一下。  尾田荣一郎的《航海王》,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日本漫画,自从1997年8月4日在日本的少年周刊漫画《少年Jump》上开始连载以来,创下无数纪录,像是
期刊
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  作者:贺夏蓉  页数:194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定价:人民币36.00元  本书主要考察女书及女书文化当下的生存与传承状态,同时对其如何实现产业化转换作一个宏观思考,即在传承与保护的同时如何进行符号开发;分析如何在符号经济时代实现女书文化的基因创新和母题重组,提高它在主流文化价值观中的文化增值;探讨女书文化及其产业在“两型”社会的构建中如何为实现区域经
期刊
自由风格  作者:周国平,崔健  页数:294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定价:人民币29.00元  本书是周国平与崔健的思想对话录。崔健被公认为中国摇滚第一人,周国平是影响中国一代人思想的学者。书中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阐述了对于音乐、艺术、人生、社会等领域诸多现象和问题的见解。  流苏与娜拉  作者:伊北  页数:245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定价:人民币25.00元  一个是流苏,
期刊
青春就像一只容器,装满了躁动、不安。  生命如水,岁月无声,静静地流走于每个春秋冬夏,也悄悄偷走了我们的青春、改变了我们的容颜。而那些被偷走的青春、逝去的容颜,往往都藏在那些褪色的旧书和老照片里,翻过一页又一页,便是青春的往复再现。  如是,岁月总在期待中开始,在平淡中流逝,仿佛坠入时间的宿命循环,不断循环、周而复始。有时候,我总觉得自己似乎也经常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犯同样的错误,就像拉丁美洲魔
期刊
450年前,在遥远的斯特拉特福——英国沃里克郡的一个小镇——的一个手套商家中诞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天下读书人皆知的莎士比亚。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纷纷为其树碑立传,几成时尚,就连法国文豪雨果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我们不妨来看看雨果笔下的莎士比亚:  他的诗有一种由无巢的蜜蜂在漫游中酿成的蜜汁的浓烈香气。这里是散文,那里是诗,一切形式都不过是盛着思想的花盆,它们对他都很适合。这种诗有悲有喜。英文是
期刊
贫困的年代,往往养出渴望食物的孩子──因为爱吃,所以珍惜,每一箪食一瓢饮,都是生命的延续。日常的飨宴,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饮食地图,由南到北的微妙差异,总得亲身尝过才能体会;甜的酸的、苦的辣的,是家族聚会时众人分享的大桌菜,抑或独自下厨时的简易汤面,舌头上继承的,其实是一整部人生记忆。  这也是作家方秋停的饮食体悟,现任语文老师的她,白日教学不倦,晚间则变身厨娘洗手作羹汤;从自家妈妈传授来的好手艺
期刊
李伯睡了一觉醒来,发现他住的城市不复以往,亲朋好友都已老去,美国也独立了,他只是睡一觉,世上忽忽二十年。  如果有整整两个月没有接收新书资讯、不逛书店,那么景况就会如同睡了一觉的李伯,醒来之后恍若隔世。陌生的作者、闻所未闻的出版社,只不过两个月,除了畅销书,书市就像一座山被铲平又重新长出一片森林,两三个月前想买的那本“新”书已经遍寻不着,床边堆得老高的“待看”书还来不及消化……  只不过两个月,马
期刊
对症按摩速查轻图典  编者:《轻图典》编辑部  页数:247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定价:人民币39.90元  这是一本介绍穴位并指导我们如何应用的图典,旨在解决日常疾病发生时如何对症按摩的种种问题。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从头颈面部、胸腹部、背腰臀部、四肢和全身全面地进行治疗讲解。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这本书既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全身各个穴位的功效,也能够指导人们正确进行
期刊
耳朵借我  作者:马世芳  出版社:新经典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从无名乐室里一曲曲播送的启蒙材料,到两岸青年一代代背诵传抄的地下经典,在这座“听大声音见微、由小声音知大”的文字雕堡里,我们得以藉由一段口白、一张唱盘、一卷卡带,甚或某时某地某一席话,再次注视那些撑起这时代一切细微末节的简单事物。  阿拉伯的劳伦斯: 一个矛盾的灵魂、狂傲的凡人、自卑的英雄  作者:Michael Ashe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