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这些犯罪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遏制青少年犯罪,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1.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我国青少年犯罪在20世纪50年代一般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0%左右,但到80年代却占到70%多。90年代中期已等于80年代前半期的8倍。当前青少年犯罪率为万分之三十左右。未成年犯1985年比1980年增加8.36%;1995年比1985年增加104.69%;2000年比1995年增加1640%。这必将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2.青少年犯罪年龄呈低龄化,且团伙性犯罪居多。从1 998年到2003年,青少年作案平均年龄由17.6周岁降为15.7岁。14-16岁青少年初次实施犯罪的占81.6%。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也明显增多。年龄低,作案往往无法单独完成,常常是结伙作案,青少年犯罪中75%属于团伙作案。
  3.青少年犯罪类型增多,以侵犯财产犯罪和性犯罪为主。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新类型比以往明显增多,其中以侵犯财产犯罪和性犯罪为主。青少年抢劫罪、强奸罪、盗窃罪三项共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81%。
  4.闲散青少年等群体违法犯罪凸显。闲散青少年包括一些经常旷课的在校生;好逸恶劳的无业青年;刑满释放,改造效果不明显的回籍青年;部分外来无固定工作,流动性较大的青年。他们经常出入电子游戏厅、网吧、赌博场所等,狂妄自大,常想不劳而获。以从父母或长辈处讨来的钱,小偷小摸、赌博、敲诈,或帮助别人“摆平”一些纠纷获得好处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团中央对2361名青少年罪犯调查后发现,闲散青少年占61.2%。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是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就业形势严峻的刺激和影响,引起青少年心态不平衡,导致他们违法犯罪。二是社会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影响和危害,对青少年犯罪起了“示范”和教唆作用。三是低俗文化泛滥成灾的后果。一些文化艺术作品,为追求市场卖点牟取高利,掺入不少腐蚀品。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增加了青少年受感染的机会。是一些自制力差、又无人监管的未成年人,在享乐主义、好奇心理和寻求刺激欲望的驱使下,行为失范,甚至以身试法。
  2.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影响和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引诱他们一切向钱看、利欲熏心、丧失理智、铤而走险。
  3.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对外开放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生机。但与此同时。西方腐朽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也乘机侵入,严重毒化腐蚀青少年。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而扭曲,盲目地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绑架人质等都与此有关。
  4.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多年来,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受制于社会、家长及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以升学率评定学校。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不会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法制教育更无从谈起,心理教育滞后甚至空白。有些学校对差生缺乏耐心,令其退学或开除,将其推向社会,导致他们走向犯罪之路。
  5.家庭教育的错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许多家庭因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教育畸形;单亲家庭的不断增多使相当一部分家庭子女浪迹社会,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广大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其祖辈承担了教育孩子的责任。隔代往往教育使青少年思想和行为易走向极端。
  6.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整个社会工作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当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中,仍存在着“学校教育是单干,家庭教育不接轨,社会教育有空档”的现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依然;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效果的提高。
  
  三、遏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1.完善立法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途径。我国虽然已经实施了《青少年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但是线条过粗,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因此,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2.全面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从源头上遏制。一要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逐步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二要广泛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帮助青少年增强自护意识,提高防御能力。三要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四要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如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认真做好“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减少和杜绝辍学学生,将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加大整治力度,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一要从源头上净化。“白领犯罪”是最大的“污染源”,必须从严治党,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坚决取缔黄、毒、赌,并应依法制裁那些犯罪分子;严厉打击引诱青少年犯罪的教唆犯,积极防止和消除各种精神污染;对生产精神产品的部门加强教育和管理。二要从传播渠道上净化。进一步加大对“三厅”查整的力度。通过媒体,形成正确的舆论、文化和法律导向;严禁淫秽作品和活动场所。三要大力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积极营造适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四要增加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
  4.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筑三位一体的教育、防控网络。其一,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匡正家庭教育的成才观和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家长要重视榜样教育,特别是要以养成教育为主,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特别关注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留守子女。其二,大力改进学校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学校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要加强法制教育,将这一教育与品德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有教无类”的观念,注重因人施教,切实做好后进生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加强与家长、所在社区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学校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其三,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的平台作用。社区是三个教育的结合点,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整合社区的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很好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其四,建立遏制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要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狠抓落实。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
  
  (作者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寰宇回顾半年全球汽车市场,可谓复苏路上困难重重,而"丰田"、"美国"注定成为了汽车产业的聚焦点。1月底,一次普通的召回事件,却发展成为了本世纪汽车工业最大的召回风波,丰田章男
现如今,哪一位母亲不为儿女的成长操心劳神,哪一位母亲不惦记着儿女的祸福安危,哪一位母亲不巴望着做官的儿女为官清正、执政为民呢?“儿女为官母担忧”,这种担忧既是对儿女的一种期望,也是对儿女的一种警示。    中国有句古语:“儿行千里母担忧”。大概那是因为古时交通极其不便、信息极其不畅、治安也很是不好的缘故。而今,各方面的条件已是今昔非比,做母亲的,大概都没有了这类担忧,可却滋生了另一种忧虑,那就是:
编者点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党及其党领导下的干部队伍必须先行一步,通过自身的和谐,带动社会其他各因素的和谐。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尤其是乡镇企业发展迅猛,由于多数企业走的都是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的路,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国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特别是江河湖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05年7月在北京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7.7%,而这一阶段正是高等教育阶段,这个年龄段的网
由全国闻名的“电工”牌荧光灯管生产厂,华东电子管厂和世界上最大的照明产品制造商荷兰飞利浦合资生产的直径φ26毫米,第二代细管高效荧光灯管已批量进入市场。
一、师生关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价值关系。师生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以往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由于信息源急剧增多,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教师仅以有限的知识或权威的地位很难驾驭课堂。随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