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d1981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德育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所关心的人、事、物作为切入点,灵活引导,步步深入,变空洞的说教为潜移默化和自我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生活、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以达到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的目的。
  德育的生活化策略的实施必然要以活动来加以联系,活动中凸现德育,德育渗透于生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优化型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目的:教育应不断地丰富、充盈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在德育教育中要细致管理,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满足,管理能力得到增强,以细微之处见精神。还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一颗爱心包容学生,让点点滴滴的细节都成为德育的宝贵资源。
  研究意义: 德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并使之成为他们由衷的需要、喜闻乐见而又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学校德育课程,要打破旧的“课程”框框和“学科”模式,以理论、规范和一定阶段学生生活实践为教材,除了显性的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利用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中一切积极的隐性课程内容,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把其中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第一,通过研究,建立一套方向明确、目标具体、内容适当、方法科学的小学德育目标阶段化体系。
  第二,在德育课程中努力打造“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实效为目标”的德育新课程模式。凸显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和课程内容的教育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教育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让他们在发展中生活。
  第三,充分利用好《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具有良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把活动与课程联系起来,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
  四、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切实有效地进行社会环境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便更好的为品德教育服务。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我们必须用社会资源去发展学生认知框架,达到资源的优化。
  第二,课程要相互贯通,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这是“寓德育于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的研究的实践性环节,是向生活延伸的最直接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资料法、活动法等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实践
  2013年11月—2014年2月,本课题进入实验阶段,2014年3月~2015年1月是实验提高阶段。经过十一个月的试验和研究,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围绕本阶段研究的主题内容,我们开展了下列工作。
  第一,切实有效地进行社会环境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优化课内课外,更好的为品德教育服务。
  一是用“活”已有的社会环境资源。首先,重视教师这一重要资源。其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再次,开发利用家长资源。
  二是挖掘新的可利用的社会环境资源。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谈到,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三是合理整合社会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可利用价值。
  首先,我们对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适合性;其次,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适应时代的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生命活力;再者,对现有的可以利用资源做了变通、嫁接,使其具有再生性,可持续利用。
  第二,课题、少先队活动相互贯通,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
  一是赋予饱满热情,关注学生成长。
  二是紧抓有利时机,内化道德品质。
  三是加强实践体验,提高道德素养。
  四是开展创新活动,提高教育效率。
  五是重视教育科研,加强理论指导。
  七、课题中期研究成效
  经过努力,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科研机制,形成“教研专题化、课题行动化、实践反思化”的特色,加强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服务力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围绕课题研究计划,我们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德育管理、活动、交流教育网络平台;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动育人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建立合力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等三大方面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积极为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受到社区、家长好评,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有了自己的品德课程教学模式,并且撰写优秀论文,开展主题讲座,极大的拓展了教育资源。
  八、研究中的反思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习惯养成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整体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德育教育水平上升了很多。虽然我们在本课题研究方面的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的问题,很多活动的实效性还不强,还没有深入部分学生思想深处,有“水过地皮湿”的感觉,德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落实,学生不良习惯的反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课题的经验性材料还是比较少,对其他人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措施,实施德育工作的创新,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系列生命教育,提升生命质量,以此推动全局发展,促进师生实际生活效率的提升。我们将邀请专家到校指导;组织工作交流以及组织研究人员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广泛听取、收集多方面意见,整理、汇报实验研究的成果。
其他文献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角色游戏活动作为一种自主化的游戏形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运用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社会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
期刊
一、课文特点  《秋天》是著名作家何其芳写的。诗不长,仅三节,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重视
期刊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及时地对师生教与学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和量化评估,而且对课堂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由单纯获取知识,转为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创造力、实践力、知识力、学习力和信息力。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 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提高教学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的评价方式才是科学的呢?科学的评价方式又有哪些呢?  教学评价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理念。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质量?初中生物学教师可结合生物科学的课程性质,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多元化课堂,凸显生物学重要概念。  一、进行科学探究,构建重要概念  在活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同学,注意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并且捕捉一定数量的鼠妇以备课堂上使用。课堂上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官收集的材料
期刊
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活动如何改革,如何有效地开展,一直是广大数学教育研究者、教师和学生探索的重点和难点。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的预设与调控是重中之重。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单调乏味的被动学习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一)以学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中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本价值趋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  在新的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分享是亲社会的一种只要表现形式,是衡量道德行为的重要指标。早在20世界50年代,Ugurel-Semin就研究了4~16岁儿童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发展状况,发现291名被试在于对方分享5-15颗坚果时,“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高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慷慨”倾向到5~6岁时出现飞跃并逐年增加至7~8岁。“分享公平”倾向缓缓渐进,至11~12岁达到高峰,8岁以后,这一倾向占主
期刊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理念告诉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教学方式、方法应多样而富有个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进入了“微时代”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同样微课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微课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呈现讲课的内容,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
期刊
在神州大地的新一轮改革再次纵深发展时,我们的教学改革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作为学校教育领头雁的思想品德课更是首当其冲,走在教改的前列。每次变迁,对老师都是一次由内而外的重塑。尤其是这次新课改给我的感觉更加震撼。教科书也不是从教师“教”的角度编写的“教材”, 而改为从学生 “学”的角度编写的“学本”,新教材有以下特点:知识考虑了前后呼应、层级衔接、螺旋上升,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主要把学生培养成能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教学,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