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三次课堂练笔说开去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练笔应当基于文本特点,从儿童出发,注重激发儿童情感,把握好训练时机,并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与运用表达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写促读,以读促写。
  关键词:课堂练笔;表达形式;儿童情感
  一、三次课堂练笔课例展示
  在一次全市组织的骨干教师课堂风采展示活动中,笔者聆听了一位省特级教师的展示课,该教师执教的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教者在课堂上安排了三次练笔。
  第一次练笔:引入课文情境,描写文字里的画面
  (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
  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这天,京城长安的大街上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划出相关的语句。(学生边阅读边圈画词句)
  师生简单交流后,教师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读着这两句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把你读到的画面用几句话写出来。
  第二次练笔:把握情感脉搏,抒写人物内心
  (学习课文的第三小节)
  师:昔日的欢聚,更衬托出今天的离愁。教师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教师一边板书诗人王维的名字,一边描述: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还有遥远的路途,这就叫——天各一方。
  师:如今王维与亲人相距千里,天各一方,这是怎样的一种滋味,请一名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生读)
  师:这里的省略号就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此时的王维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呢?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写吧。
  第三次练笔:了解文包诗,创写小故事
  (拓展学习王维的另外一首诗《杂诗》)
  师:回头看一下课文,整篇课文都是在讲这首诗,而且把这首诗的创作过程编成了一个完整、生动的故事,这是苏教版特有的一种文章形式,叫“文包诗”。我们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
  教师出示《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谁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大体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你从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你来的时候,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
  师:王维是仅仅牵挂家乡的梅花吗?
  生:不是,他肯定还牵挂自己的亲人。
  ……
  师:王维多年没有回家,要问的事情、要问的人有很多,为什么偏偏问窗前的梅花?这首诗中的“君”又指谁呢?请同学们4个人一组,大胆想象,编写一个动人的小故事。
  二、课堂练笔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堂练笔,因用时少,易操作,能灵活多样地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故得到很多一线教师的青睐,尤其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新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后,随文练笔的身影在课堂上更是频繁出现,甚至有的地区在赛课时作出了硬性规定,所有参与赛课的老师必须在课堂上至少安排一次小练笔,否则取消获得一等奖的资格。课标的定位、教师的重视,让课堂练笔精彩呈现。我们也确实看到不少设计得当的课堂练笔降低了习作指导的难度,为习作教学推开了一扇窗,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效果。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课堂练笔存在的一些随意、无效的现象。
  (一)无目标——内容较为宽泛
  很多老师在课堂练笔时会设计这样的话题:学完这篇课文,你有着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一些描写人物的文章,老师们又会设计这样的话题:你最想对某某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这样的课堂练笔内容宽泛,指向不够明确,无实质性的教学目标。
  (二)无儿童——时机把握不准
  不少老师只考虑自己的教法,时不时安排一些小练笔,却忽视儿童情感、兴趣、认知特点。有位老师在要求学生预习完《第八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当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感想。这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无疑很大,学生刚刚预习课文,对课文只有粗浅的了解,这个时候就让他们来写感想,火候未到。另外,老师对学生写读后感未有任何切实的指导,学生无从下手,如此将导致学生对“写”的畏惧。还有,“写”应该是孩子的真情流露,老师切忌拔高要求,规定字数,应允许孩子之间的差异。
  (三)无文本——脱离文本特点
  教师课堂练笔应该立足于文本的特点,找准训练落脚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作用。有位老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堂练笔: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北大荒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那请你们设想一下,人们是怎样在北大荒辛勤耕耘的呢?这样的练笔设计远离了文本特点,没有根植于文本的语言层面,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表达能力却难以得到提高。其实,这一课中描写颜色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先总写、后具体写的构段方式都可以拿来模仿练笔,但执教者却无视文本本身的特点,练笔设计游离于文本的外围,这样的练笔也是无益的。
  三、三次课堂练笔带来的思考
  那么,回头再看上面这位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老师三次课堂练笔是否得当呢?笔者认为,该教师练笔话题的设计还是比较恰当的、适宜的,效果也是明显的。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该教师的成功之处究竟在哪里。
  (一)课堂练笔,为阅读理解服务
  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教者引导学生想象文字中的画面:佳节之际京城长安热闹的场景以及他人扶老携幼时的兴高采烈。这样的练笔,将学生带入了课文描绘的情景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重阳节时京城长安的热闹非凡、吉祥欢乐,也为学生后面体会王维触景生情、思念家乡亲人埋下了“伏笔”。
  (二)课堂练笔,从儿童情感出发
  成尚荣先生曾说:“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同样,课堂小练笔也应该从儿童出发,珍视儿童的阅读体验,尊重儿童的内心情感,把握好情感迸发点。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的第三小节时,让学生抒写与家人天各一方的王维是怎样的思绪万千。此时,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已较为准确地体会到离家多年的王维无限的思念与牵挂。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人物内心的想法,可谓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此处的练笔练在了学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之时,这样,学生才会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三)课堂练笔,扣文本特点进行
  课堂练笔应着眼文本特点,教者可以从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入手,比如句式、构段方式、语言特点乃至文体特点等都可以成为课堂练笔的凭借。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文本内容生发开去,可在文本内容含蓄之处进行“表白”,也可在文本内容留白之处进行“补白”等。而《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写成的课文,让学生了解文包诗的特点,并让他们学习课文编写小故事,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编起小故事来便会兴趣盎然。
  有专家提出“把写挤进课堂”。一个“挤”字,凸显了课堂练笔的重要性。但是,课堂练笔不能随性而为,随意而练。课堂练笔应当基于文本特点,从儿童出发,注重激发儿童情感,把握好训练时机。总之,课堂练笔应当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与运用表达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让学生既能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又能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习得一定的习作技巧。
  [参 考 文 献]
  [1]于永正.教海漫记[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人民教育,2007(12).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行为习惯、礼仪养成相脱节的现实状况,明确开展课堂体验活动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礼仪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并论述了角色扮演作为品德课堂体验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的可行性,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成果和效率。  关键词:品德教学;行为习惯;礼仪养成;课堂体验;角色扮演  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有助于理解文意,体味情感,从而让学生受到艺术力量的教育和感染,变作品的语言艺术为艺术语言,继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学生缺乏自身的感知和体验,缺乏真正直接与作品的对话,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主创造的能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品德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教学过程变得有价值,才能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  基于以上认识,通过不断实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良好学习行为品质一直是教师所企盼的。当前数学课堂中,师问生答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养成等待教师提问、质疑已成习惯,这导致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以《统计》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统计》教学实践  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纵观寻找真理的过程,无不是针对发现的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
一、导入技能及其语用策略  导入技能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之中的教学行为技能。常常运用于一节课的起始和一个环节的开头,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如同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景致,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殿
点拨,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学生陷入窘境,或思维“打结成乱麻”,或偏离正常“轨道”时,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在当“点”之时,当“点”之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冲破障碍,激活思维。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适机点拨。实践也证明:教师适时、恰当、有效的点拨,可以化迷茫为清晰,化粗浅为深入,实现错对交替的质的飞跃,使课堂锦上添花。  一
在新课程不断展开的今天,在高考“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要求下,使新材料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更具有效性、艺术性、感染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从而让历史走近学生、让学生深入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成绩、历史素养和基本的公民素质,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本人尝试着开了《百家争鸣》这节公开课。这是我们课题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之一,在全县范围内开设,受到了一致好评
摘 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在备受争议中艰难前行,其高耗低能的结果,往往是由于施教者(教师)造成的。施教不当而导致学生作文出现很多问题,施教者还是应当从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入手,从教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找准突破口,以提升学生整体的作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矛盾;实效  作文是戴着镣铐舞蹈的艺术:它既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独立表达的过程,是学生心灵的倾诉、智慧的闪耀,又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摘 要]  创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需要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基本能力,实现学生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反思  一、引言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验)》,新课标开宗明义,将课程总目标提炼为简洁又内涵丰富的几个字,即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究竟何为信息素养,新课标中也给
失败与成功是学习的孪生兄弟,它们都如影随形。所以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提炼蕴含于错误中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感悟到,犯错误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尝试的过程,是一个走了点弯路的探索过程,也是自己最朴实的思想经验不足的暴露过程。允许、包容、接纳学生的错误,并引领学生学会正视错误,科学地解读错误,让学习释放出最抢镜的活力,也成为新的学习探索的力量之源。在此,以三则简便计算学习案例为媒,粗浅地谈谈教师如何巧用错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