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实践 诱导发问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xw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良好学习行为品质一直是教师所企盼的。当前数学课堂中,师问生答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养成等待教师提问、质疑已成习惯,这导致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以《统计》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统计》教学实践
  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纵观寻找真理的过程,无不是针对发现的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当前,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师问生答的教学形式痼疾难改,学生等待教师提问、质疑已成习惯,而且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也想着如何遵循“先生”的意图和思路,不敢也不能“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不仅极大抑制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而且直接影响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现以《统计》实践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治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和“机械问答式”等痼疾,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勇于求新求异,就要摒弃“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不良做法。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批评,学会“骨头里面挑骨髓”般的挖掘和欣赏学生的可贵之处,尤其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讨论、争辩,让学生“自由地呼吸”,从而形成敢想、好问,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习场。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二年级下册巩固《统计》方法的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在自由做完调查的实践活动后,教师将他们各自制作的统计图表投影出来,让学生们观察自己调查后制成的统计表。这时,教者欣喜地发现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低声问道:“最喜欢吃苹果的人有多少个?”虽然这个问题在大多数学生看来非常可笑,然而,此时的教者不但没有笑他,反而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因为这位教师知道:那位平时看起来“笨拙”的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说明他经过了一番思考,教者从这一细微的变化发现这位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
  正因为教师的宽容和激励,此后的数学课上便经常可看到他高举的小手,提问的勇气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业成绩也自然不断攀升。由此可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乃是引发学生“乐此不疲”提出问题的外在因素。
  二、创设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
  教师紧紧扣住数学思维的问题性这一学科特点,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矛盾,着意创设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促成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身的主动实践活动引发思考,由此产生疑问,发展提问能力,是有效培养学生提升问题意识的关键。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原则是问题要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既要有适当的难度,又要有现实性、启发性、开放性,尤其要注意从教材的难点处设疑,从易错处设疑。同时,教师应注意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充满趣味性,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蕴含在新奇而富有情趣的佳境中,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来,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特别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因为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依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高,效果就越好。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统计》内容之前,可让学生对各自家庭年度收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近几年来家庭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有关统计数据,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据在生产及生活中的作用,由此激发起学好统计知识和掌握统计技能的欲望。在此基础上,依托学生调查到的实际数据引导其制成复式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如“我家每一年的收入增加多少”“哪一年增加的多,多多少”“谁家的收入增加得多,增加了多少”等问题。
  这样,由于问题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来,学为实用的现实促成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和积极研讨的活跃场面,它自然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咱身边。这样的教学活动,无疑既能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三、教给学生质疑生问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鼓励学生敢问、想问之外,要保证学生长盛不衰地保持质疑生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善问、会问。因此,教者必须在“授之以渔”上下功夫。教者自己要明白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都有极大的示范作用。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教师,对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好习惯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发问契机,多进行“为什么”的发问,尽量少问“是什么”。
  例如,在要求学生解决问题时,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要依题意追问“这一步你打算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同时,留心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留给学生表达思维过程的机会,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促成逐步形成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并着力帮助他们总结质疑解惑的方法,使之不仅计算出题目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再如,学习统计时,学生们很容易将众数与平均数混淆。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巩固‘统计’应用》这一内容时,笔者在课前了解到:学习统计时,学生们很容易将众数与平均数混淆。于是,笔者给出这样一道练习: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半个月的射击成绩公布出之后,要挑选其中一名参加比赛,问:“你认为谁去参赛更合适?”经过计算比较之后,部分学生求出甲的平均成绩稍稍大于乙的平均成绩,他们表示挑选甲去参加合理。对此,教者就可及时质疑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平均数大一些的就更适合去参加比赛吗?”通过观察思考,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发问:“为什么乙会不适合去呢?”“平均数、众数的作用是什么呢?”“一定是按照平均数的大小作为标准吗?”“众数在这题中不起作用吗?”……笔者及时分析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发问后得知:由于总体数据中有几个偏大的数,造成平均数虚高,导致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为了消除这部分学生的误判,我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各自的看法。在经过不断质疑之后,这部分学生终于发现甲虽出现几次高分,但众数的成绩相对较少,表明成绩波动比较大;而乙的众数成绩较多,说明成绩相对较稳定。于是,他们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认为挑选乙参加比赛会更合理。笔者适时提醒学生:本题中的甲乙各自的平均成绩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两名射击运动员的真实水平,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的数据影响,应该用比较其众数的方法来决定参赛的合适人选。
  今后,如出现像这类需参考统计数据选拔对象的情况时,应以众数为参考值。由于学生有了亲身实践体验,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相机点拨,方法的掌握便水到渠成。
  四、总结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统计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深入探索,让笔者对先生的真知灼见有更深刻的认识:疑问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火花塞,积极学习的发动机。只有着力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形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与能力,才有望把他们培养成主动探索,独立发现,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万映红.培养学生的主角意识——〈统计〉教学设计[J].人民教育,2002(17).
  [2]程茂山.让合作学习源自学生的内在需求——〈统计〉教学片断及反思[J].小学教学设计,2007(17).
  [3]任平.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二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摘 要:导入环节在一堂课中仅占3~5分钟,但如果设计得当,能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揣摩有效导课的种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有效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环节在一堂课中仅占3~5分钟,但如果设计得当,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营
摘要:学生的品德教育单靠一门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品德教学中,既要探寻品德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存在的本质区别,又要探寻品德教学与语文教学整合的链接点,即找准知识对接点,找准生活着力点,找准知行互动点,使之巧妙地整合链接,使品德课堂教学更
摘 要:本文结合《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9 Breakfast A部分教学案例,探讨三、四年级英语对话教学的设计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让小学英语的教与学简单但又有实效。  关键词:中低年级 对话教学 简单设计 匠心处理  小学生学习英语究竟为的是什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首次明确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也就是说,小学生学习英语既是为了掌握英语这
从2002年8月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我们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用薪课程的理念,把总结的教学经验和行为重新审视,现将反思中得到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出来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教师角色转变.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
摘 要:略读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又要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既不过细刻新,也不随意教学,将略读课文教学回归到正确的位置上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略读     略读,即粗略地不进行深究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旨在通过较快地阅读粗知文章的大意。其实略读水平也是衡量现代人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在长期的语文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课资源在职业教育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扩展应用。本文结合笔者任教的电工学课程的微课设计实践,对技工院校微课系统化开发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微课 系统化 开发  微课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出现的一种创新型教学形式,是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在《2018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报告》中,明确提出微
“板块式教学”最早由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它是指进行课堂教学时,学习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呈板块状有序分布,互相独立又彼此渗透,逐步推进且环环相扣,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以及能力的形成。  前不久,作为我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的评委,翻着选手们递送过来的一叠教案,发现了这样两种现象:有20%的教案开门见山陈述教学预设过程,根本看不到教学目标这一栏;有近75%的教案有教学目标,再仔细斟酌,过程与目标各
摘 要:根据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行为习惯、礼仪养成相脱节的现实状况,明确开展课堂体验活动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礼仪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并论述了角色扮演作为品德课堂体验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的可行性,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成果和效率。  关键词:品德教学;行为习惯;礼仪养成;课堂体验;角色扮演  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有助于理解文意,体味情感,从而让学生受到艺术力量的教育和感染,变作品的语言艺术为艺术语言,继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学生缺乏自身的感知和体验,缺乏真正直接与作品的对话,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主创造的能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品德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教学过程变得有价值,才能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  基于以上认识,通过不断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