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论文围绕《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展开的论述。通过图腾信仰以及相关的仪式展现,探究了信仰深层次的起源,而不是像复杂社会的宗教体系一样成为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枷锁。宗教应该成为一种人们共同精神的集合物,代表了不同群体的观念、信仰。每个人都有选择各个宗教信仰的自由,选择代表自己精神世界的宗教派别。这也是我们党在西藏实施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依据。
关键词:图腾信仰;社会整合;宗教信仰自由;西藏
宗教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述。涂尔干把研究主题设为:宗教社会学与知识理论,其宗旨是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对它们进行分析并作出解释。他强调,社会学的主旨在于解释的是与我们近在咫尺,从而能对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现实的实在,这个实在就是人。古老社会的研究更适合我们人的宗教的本性,古老社会形态没有掺杂太多的社会因素在里面,更便于我们展示出人的本质、永恒的方面。希望通过宗教符号找到它所表现的并赋予其意义的那个实在,通过不同古老宗教的对比,找到其共同要素,进而探索其内在深层次的根源。发现宗教恒久的、具有人性的色彩的一部分,人性社彩便是指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述,不带有任何外界强加因的影响,形成人们在谈论一般宗教的时候所表达的观念的所有的共同的内容。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表述为: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要求人们充分根据自己的自愿选择宗教派别和信仰与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世界的表达。我们党在西藏实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彻底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把宗教选择自由以法律的形式保护起来,确保每一位公民在选择宗教时得到制度的保障,让宗教信仰不会受到外界任何因素的影响。西藏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人们选择的权利。
西藏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是历史的必然選择。西藏的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普遍而持久的文化现象。今天的藏传佛教也好,苯教也好,都不是单纯的一种宗教,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以来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融汇的产物,是藏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稳定社会精神生活,维持社会秩序发挥过特殊作用。同样宗教对西藏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带来了消极的作用,起过严重的滞后作用。据统计,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寺庙占有全藏耕地面积的36%;占有许多草场、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发放约占三大领主高利贷总额80%的高利贷;农奴耕种寺庙的土地交付的实物地租占收获量的70%左右,并要为寺庙支付繁重的乌拉差役。宗教已经偏离了它原有的只是代表人们情感的聚合物,和时代的发展相背离,不能成为带动人们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反而成为了统治阶级压迫人们的工具。因此,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宗教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里的特权,是广大农奴获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自主权,宗教上的真正信仰自由的必然前提,也是实现西藏地区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在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中,中央政府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宗教特权的同时,充分注意到了藏传佛教同藏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中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充分考虑到了宗教对西藏人民生活中的深远影响,重申了符合广大信教群众愿意,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作为长期不变的政策,写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重要文件中。这一做法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切实保障了每一位公民的权力。
我们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尊重、保障人民的意愿。涂尔干从宗教的概念、宗教的图腾信仰以及信仰的起源、宗教消极膜拜和积极膜拜的仪式态度、宗教相关的图腾、仪式四个方面对宗教进行论述。在整本书中,宗教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它关注集体仪式和集体情感。宗教生活作为一种卓然出众的仪式形式,集中表达了整个集体生活---它使个体聚集起来,采取共同的行动,从而使集体情感很和集体观念可能产生。它具有把个体和集体联系起来的特点,对个体具有社会整合作用。他选择澳洲土著这种最原始的、最简单的宗教作为研究对象。他相信澳洲的宗教信仰没有像复杂社会的宗教体系一样丧失其原本的特点,从而能更清楚的反应社会原始风貌,有利于通过初始环节来探究事物的真相,这可以说是一种独创。
研究事务应从事务本身入手,实事求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一个重大特点就在于涂尔干对概念的界定和运用。在这本书中涂尔干整整用了一整章来描述宗教现象和给宗教这一概念下定义,凸显了作者对其宗教实际本身所代表意义的重视。在对宗教概念定义过程中,涂尔干指出,必须摆脱所有先人之见,绝不能从偏见的情绪之中去寻找宗教定义的要素。他强调,概念虽然是固定不变的,同时也是普遍的。概念是共同体的产物,不是个人的东西。他还强调必须正确把握概念,必须对所谓的权威性概念进行检验。他将宗教分为信仰和仪式两个部分,由此可见,他定义宗教不是从权威出发,更不是从感觉、偏见出发,而是从实在本身出发。虽然政教合一制度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人民,但我们国家实施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是从民族发展规律的实际情况入手,国家在保障各个少数民族权益的同时不会强加干涉各民族的发展,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少数民族有发展自己的权利,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我们党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原则也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会把宗教作为镇压人民的工具,使宗教成为各个团体集体意愿的体现者。
总的来说,宗教应该成为维护和巩固集体意识和社会凝聚力方面所发挥作用,应该成为保障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而发挥作用,应该是集体情感的完全体现。我们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是借鉴了这种最原始的宗教的基本形式观念形成的,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参考文献
[1].吾淳.中国宗教集体精神的缺失——以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理论为参照的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2].赵劲;陈洪玲.矛盾与转向:涂尔干宗教社会学述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图腾信仰;社会整合;宗教信仰自由;西藏
宗教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述。涂尔干把研究主题设为:宗教社会学与知识理论,其宗旨是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对它们进行分析并作出解释。他强调,社会学的主旨在于解释的是与我们近在咫尺,从而能对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现实的实在,这个实在就是人。古老社会的研究更适合我们人的宗教的本性,古老社会形态没有掺杂太多的社会因素在里面,更便于我们展示出人的本质、永恒的方面。希望通过宗教符号找到它所表现的并赋予其意义的那个实在,通过不同古老宗教的对比,找到其共同要素,进而探索其内在深层次的根源。发现宗教恒久的、具有人性的色彩的一部分,人性社彩便是指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述,不带有任何外界强加因的影响,形成人们在谈论一般宗教的时候所表达的观念的所有的共同的内容。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表述为: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要求人们充分根据自己的自愿选择宗教派别和信仰与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感世界的表达。我们党在西藏实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彻底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把宗教选择自由以法律的形式保护起来,确保每一位公民在选择宗教时得到制度的保障,让宗教信仰不会受到外界任何因素的影响。西藏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人们选择的权利。
西藏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是历史的必然選择。西藏的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普遍而持久的文化现象。今天的藏传佛教也好,苯教也好,都不是单纯的一种宗教,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以来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融汇的产物,是藏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稳定社会精神生活,维持社会秩序发挥过特殊作用。同样宗教对西藏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带来了消极的作用,起过严重的滞后作用。据统计,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寺庙占有全藏耕地面积的36%;占有许多草场、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发放约占三大领主高利贷总额80%的高利贷;农奴耕种寺庙的土地交付的实物地租占收获量的70%左右,并要为寺庙支付繁重的乌拉差役。宗教已经偏离了它原有的只是代表人们情感的聚合物,和时代的发展相背离,不能成为带动人们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反而成为了统治阶级压迫人们的工具。因此,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宗教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里的特权,是广大农奴获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自主权,宗教上的真正信仰自由的必然前提,也是实现西藏地区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在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中,中央政府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宗教特权的同时,充分注意到了藏传佛教同藏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中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充分考虑到了宗教对西藏人民生活中的深远影响,重申了符合广大信教群众愿意,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作为长期不变的政策,写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重要文件中。这一做法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切实保障了每一位公民的权力。
我们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尊重、保障人民的意愿。涂尔干从宗教的概念、宗教的图腾信仰以及信仰的起源、宗教消极膜拜和积极膜拜的仪式态度、宗教相关的图腾、仪式四个方面对宗教进行论述。在整本书中,宗教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它关注集体仪式和集体情感。宗教生活作为一种卓然出众的仪式形式,集中表达了整个集体生活---它使个体聚集起来,采取共同的行动,从而使集体情感很和集体观念可能产生。它具有把个体和集体联系起来的特点,对个体具有社会整合作用。他选择澳洲土著这种最原始的、最简单的宗教作为研究对象。他相信澳洲的宗教信仰没有像复杂社会的宗教体系一样丧失其原本的特点,从而能更清楚的反应社会原始风貌,有利于通过初始环节来探究事物的真相,这可以说是一种独创。
研究事务应从事务本身入手,实事求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一个重大特点就在于涂尔干对概念的界定和运用。在这本书中涂尔干整整用了一整章来描述宗教现象和给宗教这一概念下定义,凸显了作者对其宗教实际本身所代表意义的重视。在对宗教概念定义过程中,涂尔干指出,必须摆脱所有先人之见,绝不能从偏见的情绪之中去寻找宗教定义的要素。他强调,概念虽然是固定不变的,同时也是普遍的。概念是共同体的产物,不是个人的东西。他还强调必须正确把握概念,必须对所谓的权威性概念进行检验。他将宗教分为信仰和仪式两个部分,由此可见,他定义宗教不是从权威出发,更不是从感觉、偏见出发,而是从实在本身出发。虽然政教合一制度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人民,但我们国家实施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是从民族发展规律的实际情况入手,国家在保障各个少数民族权益的同时不会强加干涉各民族的发展,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少数民族有发展自己的权利,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我们党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原则也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会把宗教作为镇压人民的工具,使宗教成为各个团体集体意愿的体现者。
总的来说,宗教应该成为维护和巩固集体意识和社会凝聚力方面所发挥作用,应该成为保障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而发挥作用,应该是集体情感的完全体现。我们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是借鉴了这种最原始的宗教的基本形式观念形成的,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参考文献
[1].吾淳.中国宗教集体精神的缺失——以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理论为参照的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2].赵劲;陈洪玲.矛盾与转向:涂尔干宗教社会学述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