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得法 吐纳有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droid_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素材收集,与此同时,学生们也花了大量时间做着素材积累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立足于高中生的写作实际,没有行之有效的积累和运用的方法指导,这样的尝试便只能是浅尝辄止。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如果不能合理并行、有效接轨,作文实践的意义就无法实现。
  一、作文素材积累的低效探源
  低效之一:缺乏日常积累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过空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为高中生,缺乏日常作文素材的收藏意识,就会致使考场上造不出“好的器物”来,更甚至在写作的考场上“颗粒无收”。如果仅凭考前的零星阅读和突击摘记就想进入考场上对素材“俯拾即是”的状态,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作文中“好的器物”需要凭借日积月累的观察、体会、收集,更需要在积少成多的过程中跳出狭窄的阅读面,跳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进入到素材积累的一种新意和深情的氛围中,这样才能在考场写作时寻找到有生命力、吸引力的素材,让自己的文章有灵魂可言。
  低效之二:缺乏科学归类的方法
  很多学生平时花大力气死记硬背的一些素材,临到考試又都忘得所剩无几,即使记起一些,也是零零碎碎,不够完整。其实这正是因为学生们没有对已掌握的素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归类,没有充分发掘话题其中的延伸性,导致写作联系时候缺乏记忆点。如果学生们不能在掌握一手素材的同时进行多角度思维,不思考素材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或是不完成生活素材的整合,并且按照相应的论题进行整理,那么无论是课本素材还是生活素材,即使记住了一时,它们的“存在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是考场氛围的紧张而变得单薄无力,无法真正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低效之三:缺乏语段训练的意识
  好的作文,是练出来的,而好的素材运用也要靠练出来。有很多学生想写好作文,虽然他们平时也做好了素材的积累工作,但是一旦考试,虽能完成写作,却是笔下语言枯涩呆板,这是因为他们平时只是机械地记忆作文素材,脱离了写作实践就无法触类旁通,而这些作文素材一旦被单一死板的记忆,它们使用的方向和范围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如果缺乏相应的写作练习,只看不用,就无法掌握对素材引述的明确重点,那么材料就会少有灵活的运用,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无法利用好手头的素材写出有灵气的佳作。
  此外,有效的素材积累运用在写作中全然不是简单的“搬运”,更不是一味堆砌材料的记忆,只有以作文题目中心为准心,对已掌握的素材进行有效的分析运用,进行合理切入,才有可能将材料发挥到最佳的效用,缺少活用转化,积累和运用无法实际联系,也是低效的一个原因。
  二、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有效尝试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积累,即“纳”,是对素材的收藏;运用,即“吐”,是对累积的转化,这一作文的环节需要有效的方法指导,即做到收藏得法、吐纳有效,才能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作文实践。
  1.有重点,会收藏;重印象,善联系
  在素材积累上,学生要有日常收藏的意识,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更要在阅读中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捕捉材料中的闪光点,为写好考场作文随时备好丰富的“粮食”。
  这一过程,是要将素材的积累日常化、规律化,即定时定期地做好有序的收集,将目的性积累与随机性积累相结合。对专题作文训练中遇到的作文话题做及时相关的内容收集和整理,明确收集素材的方向,尤其是准确的内涵表述、生动的相关事例、鲜明的说理短论等,每个专题要有一个重点。同时,在课外阅读和优秀作文赏评时,对印象深刻的片段和内容做随机收集和延伸摘录,可以就一个兴趣点做拓展和延伸性的材料收集工作,以求对素材的多角度理解和发散性思维。
  2.有归类,会记忆;分点面,能识别
  平时随机的无序积累,缺少消化整理的机械阅读,就好像“走马观花”,即便浏览再多,积累再多,若无法从同一主题中比较整合,筛选提取,素材的样貌便都是空洞的,学生对之的记忆是不牢固的,那么这样的素材运用率也就极低的。因此,要有一个整体的系统而有效的梳理。
  如可以在自己的素材库建立“人生话题”“成长话题”“情感话题”“自然与社会话题”“哲理感悟话题”等的分类,在每个话题之下又有子话题的布局,那么,日积月累,每个话题又都有相应的内容附加,在不断加多的内容储存中,素材信息点上就能做到分类明确。有点有面的归类梳理,能达到一种网式联系,加固对材料的累积效果,那么在复习之时不仅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也能在训练时有重心倾侧,针对性地提升。
  3.有练习,会举例;明思考,讲辨析
  学生的见识是让阅卷人作出评分的主要依据,这种见识就表现在字里行间。如果只注意材料的表面相似之处,而不注意事例的本质,只求凑成800多字,那么必然会造成写作的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要指导学生不作素材的“搬运工”,改变不思考的素材积累和运用模式,就要使他们养成有积累有练习有运用的写作心态,即在作文时积极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素材进行写作,或是平时在素材的基础上尝试写作的片段训练,或举例论证练习,或说理思辨练习,在经常『生的使用中提高素材的熟悉度和利用率。通过对素材使用的反复实践,才能培养学生运用素材的灵活度与语言的丰富性,让学生真正从广泛的积累走向运用,达到将素材化它为己的效果。
  此外,积累作文素材作为写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必然要求一定的主动性,素材的积累意识是必须不断强化的。相信一个人只要真正地沉下去,仔细观察生活,细心收集各种素材,体验各种人生感悟,就会有闪光的语言和不断的灵感。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不能直接以教师的解读凌驾于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实践之上,干涉学生的阅读体验。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辛辛苦苦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收获了多少呢?答案不言而喻。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中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在
2014语文高考新课标卷Ⅰ选入著名左翼作家叶紫的《古渡头》作为小说阅读的考查材料,其中有一道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原题是: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命题专家给的答案是:  1.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2.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3.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这答案当然不错,但只提供了分析人物形象的一种思路。其实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郑板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也说过:“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居于一篇文章之首,是文章传递重要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精心地为自己的作文拟写一个令人耳目一新、富有创意、具有美感、精练简洁、寓意深刻、与文章内容珠联璧合、与话题或材料的内涵丝丝入扣的好题,定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神清气爽,激发阅卷兴趣,阅卷老师对考生的文学素养必然有个初步的肯
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走过了十四个年头,这十四年的作文命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5):话题作文:第二阶段(2006-2012):“材料 命题”作文篇三阶段(2013-2017)新材料作文。纵观这十四年的作文命题的形式,我们发现其具有话题聚焦、自然引路和辩证拓展的三个特点。  一、话题聚焦,把控立意范围  江苏卷作文命题形式虽然经历了三个阶段,但一直保留着特有的命题风格——聚焦话题。即便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的出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这一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因此新课标也被称“核心素养版”。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一提法实际上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语
“复盘式评课”是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提出的一种评课方法,就是以“复盘”的方式,回顾、认定教学事实,追溯、反思教学理念,以期获得教学启发。在复盘过程中,评课者和授课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学习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回顾、思考、研讨,从而理清备课与教学的路径,找准教学的支点与规律,提升评课者与授课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能力。  复盘式评课的步骤是课堂回归——审视对照——剖析研讨。  课堂
一、“时”的概念  时事评论,就是针对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市民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现象,理性地发表个人看法,褒贬赞否,针砭时弊。由于时评具有新鲜性、真实性、针对性、思辨性等特点,能够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能够缓解写作“无源之水,无病呻吟”的选材问题,因此把时评引入学生作文,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当下的高中生都是“00后”,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独立个性等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青年教师的能力如何提升,大方之家多有论及。其中,课堂自是极好的练兵场,培训学习亦不乏为一种好方式。  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到高三则埋头做题,题目主要源自复习书上配套练习、名校来的模考卷等。某些教师做题瞄一眼文字,瞟一眼答案。至于命题人命题的角度、依据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认真些的教师可能会查字词、古诗文的出处,抄答案时修正个别欠妥之处。  如此做题,即便课堂精彩纷呈,学生拥趸众多,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终归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形散神聚的代表之作,本文中的文言现象也比较典型,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宜昌市语文教育部门在我校试点开展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同课异构活动,圈定了这篇较为冷僻的古文,这对执教的我是个不小的挑战。我决定大胆地颠覆传统,重新解读和建构文本,最终从课文的3、2、1自然段倒逆着进行讲授。  一、以抒情切入(文本第三自然段)  以声情并茂的故事讲
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语文学习已经不再是简单、机械地填鸭式的教学,也不是学生被动模仿的学习过程。随着近几年各学科对思维导图的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因此我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也通过思维导图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角度,且引导学生能有效地使用目前所积累的素材。  下面,就我在以“法治”“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