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素材收集,与此同时,学生们也花了大量时间做着素材积累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立足于高中生的写作实际,没有行之有效的积累和运用的方法指导,这样的尝试便只能是浅尝辄止。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如果不能合理并行、有效接轨,作文实践的意义就无法实现。
一、作文素材积累的低效探源
低效之一:缺乏日常积累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过空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为高中生,缺乏日常作文素材的收藏意识,就会致使考场上造不出“好的器物”来,更甚至在写作的考场上“颗粒无收”。如果仅凭考前的零星阅读和突击摘记就想进入考场上对素材“俯拾即是”的状态,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作文中“好的器物”需要凭借日积月累的观察、体会、收集,更需要在积少成多的过程中跳出狭窄的阅读面,跳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进入到素材积累的一种新意和深情的氛围中,这样才能在考场写作时寻找到有生命力、吸引力的素材,让自己的文章有灵魂可言。
低效之二:缺乏科学归类的方法
很多学生平时花大力气死记硬背的一些素材,临到考試又都忘得所剩无几,即使记起一些,也是零零碎碎,不够完整。其实这正是因为学生们没有对已掌握的素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归类,没有充分发掘话题其中的延伸性,导致写作联系时候缺乏记忆点。如果学生们不能在掌握一手素材的同时进行多角度思维,不思考素材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或是不完成生活素材的整合,并且按照相应的论题进行整理,那么无论是课本素材还是生活素材,即使记住了一时,它们的“存在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是考场氛围的紧张而变得单薄无力,无法真正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低效之三:缺乏语段训练的意识
好的作文,是练出来的,而好的素材运用也要靠练出来。有很多学生想写好作文,虽然他们平时也做好了素材的积累工作,但是一旦考试,虽能完成写作,却是笔下语言枯涩呆板,这是因为他们平时只是机械地记忆作文素材,脱离了写作实践就无法触类旁通,而这些作文素材一旦被单一死板的记忆,它们使用的方向和范围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如果缺乏相应的写作练习,只看不用,就无法掌握对素材引述的明确重点,那么材料就会少有灵活的运用,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无法利用好手头的素材写出有灵气的佳作。
此外,有效的素材积累运用在写作中全然不是简单的“搬运”,更不是一味堆砌材料的记忆,只有以作文题目中心为准心,对已掌握的素材进行有效的分析运用,进行合理切入,才有可能将材料发挥到最佳的效用,缺少活用转化,积累和运用无法实际联系,也是低效的一个原因。
二、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有效尝试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积累,即“纳”,是对素材的收藏;运用,即“吐”,是对累积的转化,这一作文的环节需要有效的方法指导,即做到收藏得法、吐纳有效,才能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作文实践。
1.有重点,会收藏;重印象,善联系
在素材积累上,学生要有日常收藏的意识,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更要在阅读中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捕捉材料中的闪光点,为写好考场作文随时备好丰富的“粮食”。
这一过程,是要将素材的积累日常化、规律化,即定时定期地做好有序的收集,将目的性积累与随机性积累相结合。对专题作文训练中遇到的作文话题做及时相关的内容收集和整理,明确收集素材的方向,尤其是准确的内涵表述、生动的相关事例、鲜明的说理短论等,每个专题要有一个重点。同时,在课外阅读和优秀作文赏评时,对印象深刻的片段和内容做随机收集和延伸摘录,可以就一个兴趣点做拓展和延伸性的材料收集工作,以求对素材的多角度理解和发散性思维。
2.有归类,会记忆;分点面,能识别
平时随机的无序积累,缺少消化整理的机械阅读,就好像“走马观花”,即便浏览再多,积累再多,若无法从同一主题中比较整合,筛选提取,素材的样貌便都是空洞的,学生对之的记忆是不牢固的,那么这样的素材运用率也就极低的。因此,要有一个整体的系统而有效的梳理。
如可以在自己的素材库建立“人生话题”“成长话题”“情感话题”“自然与社会话题”“哲理感悟话题”等的分类,在每个话题之下又有子话题的布局,那么,日积月累,每个话题又都有相应的内容附加,在不断加多的内容储存中,素材信息点上就能做到分类明确。有点有面的归类梳理,能达到一种网式联系,加固对材料的累积效果,那么在复习之时不仅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也能在训练时有重心倾侧,针对性地提升。
3.有练习,会举例;明思考,讲辨析
学生的见识是让阅卷人作出评分的主要依据,这种见识就表现在字里行间。如果只注意材料的表面相似之处,而不注意事例的本质,只求凑成800多字,那么必然会造成写作的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要指导学生不作素材的“搬运工”,改变不思考的素材积累和运用模式,就要使他们养成有积累有练习有运用的写作心态,即在作文时积极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素材进行写作,或是平时在素材的基础上尝试写作的片段训练,或举例论证练习,或说理思辨练习,在经常『生的使用中提高素材的熟悉度和利用率。通过对素材使用的反复实践,才能培养学生运用素材的灵活度与语言的丰富性,让学生真正从广泛的积累走向运用,达到将素材化它为己的效果。
此外,积累作文素材作为写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必然要求一定的主动性,素材的积累意识是必须不断强化的。相信一个人只要真正地沉下去,仔细观察生活,细心收集各种素材,体验各种人生感悟,就会有闪光的语言和不断的灵感。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中学。
一、作文素材积累的低效探源
低效之一:缺乏日常积累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过空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为高中生,缺乏日常作文素材的收藏意识,就会致使考场上造不出“好的器物”来,更甚至在写作的考场上“颗粒无收”。如果仅凭考前的零星阅读和突击摘记就想进入考场上对素材“俯拾即是”的状态,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作文中“好的器物”需要凭借日积月累的观察、体会、收集,更需要在积少成多的过程中跳出狭窄的阅读面,跳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进入到素材积累的一种新意和深情的氛围中,这样才能在考场写作时寻找到有生命力、吸引力的素材,让自己的文章有灵魂可言。
低效之二:缺乏科学归类的方法
很多学生平时花大力气死记硬背的一些素材,临到考試又都忘得所剩无几,即使记起一些,也是零零碎碎,不够完整。其实这正是因为学生们没有对已掌握的素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归类,没有充分发掘话题其中的延伸性,导致写作联系时候缺乏记忆点。如果学生们不能在掌握一手素材的同时进行多角度思维,不思考素材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或是不完成生活素材的整合,并且按照相应的论题进行整理,那么无论是课本素材还是生活素材,即使记住了一时,它们的“存在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是考场氛围的紧张而变得单薄无力,无法真正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低效之三:缺乏语段训练的意识
好的作文,是练出来的,而好的素材运用也要靠练出来。有很多学生想写好作文,虽然他们平时也做好了素材的积累工作,但是一旦考试,虽能完成写作,却是笔下语言枯涩呆板,这是因为他们平时只是机械地记忆作文素材,脱离了写作实践就无法触类旁通,而这些作文素材一旦被单一死板的记忆,它们使用的方向和范围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如果缺乏相应的写作练习,只看不用,就无法掌握对素材引述的明确重点,那么材料就会少有灵活的运用,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无法利用好手头的素材写出有灵气的佳作。
此外,有效的素材积累运用在写作中全然不是简单的“搬运”,更不是一味堆砌材料的记忆,只有以作文题目中心为准心,对已掌握的素材进行有效的分析运用,进行合理切入,才有可能将材料发挥到最佳的效用,缺少活用转化,积累和运用无法实际联系,也是低效的一个原因。
二、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有效尝试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积累,即“纳”,是对素材的收藏;运用,即“吐”,是对累积的转化,这一作文的环节需要有效的方法指导,即做到收藏得法、吐纳有效,才能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作文实践。
1.有重点,会收藏;重印象,善联系
在素材积累上,学生要有日常收藏的意识,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更要在阅读中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捕捉材料中的闪光点,为写好考场作文随时备好丰富的“粮食”。
这一过程,是要将素材的积累日常化、规律化,即定时定期地做好有序的收集,将目的性积累与随机性积累相结合。对专题作文训练中遇到的作文话题做及时相关的内容收集和整理,明确收集素材的方向,尤其是准确的内涵表述、生动的相关事例、鲜明的说理短论等,每个专题要有一个重点。同时,在课外阅读和优秀作文赏评时,对印象深刻的片段和内容做随机收集和延伸摘录,可以就一个兴趣点做拓展和延伸性的材料收集工作,以求对素材的多角度理解和发散性思维。
2.有归类,会记忆;分点面,能识别
平时随机的无序积累,缺少消化整理的机械阅读,就好像“走马观花”,即便浏览再多,积累再多,若无法从同一主题中比较整合,筛选提取,素材的样貌便都是空洞的,学生对之的记忆是不牢固的,那么这样的素材运用率也就极低的。因此,要有一个整体的系统而有效的梳理。
如可以在自己的素材库建立“人生话题”“成长话题”“情感话题”“自然与社会话题”“哲理感悟话题”等的分类,在每个话题之下又有子话题的布局,那么,日积月累,每个话题又都有相应的内容附加,在不断加多的内容储存中,素材信息点上就能做到分类明确。有点有面的归类梳理,能达到一种网式联系,加固对材料的累积效果,那么在复习之时不仅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也能在训练时有重心倾侧,针对性地提升。
3.有练习,会举例;明思考,讲辨析
学生的见识是让阅卷人作出评分的主要依据,这种见识就表现在字里行间。如果只注意材料的表面相似之处,而不注意事例的本质,只求凑成800多字,那么必然会造成写作的思路不清,中心不突出。要指导学生不作素材的“搬运工”,改变不思考的素材积累和运用模式,就要使他们养成有积累有练习有运用的写作心态,即在作文时积极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素材进行写作,或是平时在素材的基础上尝试写作的片段训练,或举例论证练习,或说理思辨练习,在经常『生的使用中提高素材的熟悉度和利用率。通过对素材使用的反复实践,才能培养学生运用素材的灵活度与语言的丰富性,让学生真正从广泛的积累走向运用,达到将素材化它为己的效果。
此外,积累作文素材作为写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必然要求一定的主动性,素材的积累意识是必须不断强化的。相信一个人只要真正地沉下去,仔细观察生活,细心收集各种素材,体验各种人生感悟,就会有闪光的语言和不断的灵感。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