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种辅助性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章论及,而且不乏创见。但就笔者看来,许多主张或建议还是比较宽泛,或者总是强调兴趣、情感、个性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实际的可操作性并不强。笔者认为,既然是作文教学,那就必然强调其实践性,所谓的“有效”,也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实现的。所以,有效的作文教学必然离不开一系列可行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在作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中得以实施。
  当然,日常的写作教学并不仅限于语文课堂,写作教学策略也不应只着眼于写作本身。笔者下面要谈的内容并非如何传授学生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方法,而是一般写作教学流程之外的措施,可以称之为写作教学辅助性策略。
  因为充实作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不可能只是由作文课堂教学流程实现的,对于辅助性的教学策略,也绝不能忽视。关于这方面,笔者提出几点措施: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是指作者在寫作过程中设定并贴近读者对象的意识,简单地讲就是写给谁看的问题。从广义上讲,读者意识就是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等对写作主体的语言表达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在写作教学中倡导“读者意识”,就是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读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述方式能引起读者兴趣或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写文章时总是想到有一位读者会读到它,“心有戚戚焉”,这就是有读者意识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关注的主要是“写什么”、“怎么写”,而对“为什么写”、“写给谁看”等问题则认识模糊。因此,不少学生把写作当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认为“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或者是为考试而作文;而老师(包括阅卷老师)似乎也就是学生作文唯一的读者。这样,学生难以用一种诚实、信任、恳切的态度与老师交流,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表达真情实感就难以保证;没有读者对象,没有倾诉对象,感情无法定位,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去堆砌,于是对作文的兴趣逐渐消失。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认为:“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一向的写作练习都有假想的读者。”而且,学生“不意识到假想的读者,往往不去辨别各种体裁,只马马虎虎的写下去。等到实际应用,自然便不合适”。[1]因此,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很有必要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了读者意识。
  在写作指导中,要让学生明白,树立“读者意识”,就相当于确定自己倾诉与交流的对象(如同龄人、父母老师等),给自己的写作以具体的定位,也就是为自己设置一个表达的特定“情境”。具体到每一篇作文,读者不同,写作的内容、表述的方式可能会有差异。比如《谈友谊》这样的命题作文,如果假想的对象是将“酒肉之交”、“哥儿们义气”误以为友谊的读者,就可以分析“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如果假想的对象性格孤僻、内向,独往独来,就不妨谈谈友谊的价值;如果假想的对象是渴望友谊而不得的人,就得阐述怎样才能获得友谊。这样,学生便能够有的放矢,激发情感,活跃思维,作文也就容易写好。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书信体的作文往往质量最高,也许就是因为有了倾诉对象的缘故。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胡编乱造,多半是因为“没有东西写”。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应对学习和考试就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于是很多人会抱怨生活单调枯燥,缺乏生活体验。另一方面,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也爱幻想,所以常常喜欢甚至痴迷于武侠、奇幻、言情类的东西。而写作中更为普遍的是,学生作文动不动就拿古人“说事”,每次作文,总是有写不尽的屈原、李白、杜甫、苏轼,仿佛当代的生活、当代的人物没有什么可写的。
  对此,我们要认识到,高中生接触的生活面狭窄,这是事实,但并不是没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生活本身往往是平常的却又是丰富的,只要我们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学生的作文是不会没有东西可写的。吕叔湘曾谈到作文虚构、写幻想的问题,他说:“这只好偶一为之,占第二位、第三位,第一位的还是写实际生活方面。”[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不是依靠写作的技术性因素,而是依靠对生活的体悟。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首先应该在设计写作训练时注意这种导向性。吕叔湘说过:“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3]写作训练可以先从观察自然、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入手,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比较关心的一些内容为切口,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探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几个方面的问题。这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也直接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其次,要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在课堂作文训练之外,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写身边发生的事。这就可以让学生养成积累生活素材、感悟人生哲理的习惯。笔者除了要求学生每周写不少于600字的周记外,还布置了“班级日记”,即全班共用一本日记本,每天由一名学生写一篇日记,字数不做严格要求(一般300字左右),全班学生轮流写,可以记述事件,可以对事件发表评论,也可以写片刻的感受。学生表现出了很浓的兴趣,有的学生可以写到千字以上,还有不少学生对前面的日记进行了点评,皆有可嘉之处。
  再次,在写作指导上,倡导用细节表现生活的理念。倡导细节,就是要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新的素材,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倡导细节,就是要“以小见大”,通过日常小事表现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思考。许多反映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文章,事情看起来都很平常,却非常动人,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生活细节,捕捉住了令人感动的瞬间。因此,“用细节表现生活”不仅是对写作素材的选取,也是一种写作技法的训练,更是学生观察生活的一个诱因。“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4]笔者曾要求学生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分别给父母写封信,讲述生活和学习的感受,许多家长反映从不知孩子观察如此细致、内心如此细腻丰富。   三、写作训练与阅读有机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难以提高的。实践证明,将阅读和写作训练相结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前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足以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
  阅读首先应立足于教材,即立足于课文阅读教学。语文教材历来都是精选名家名篇和优秀时文,它既包含了人文思想、科学知识等各方面的丰富内容,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往往可以作为写作的范本。因此,阅读教学要有的放矢,引導学生对文本进行揣摩和学习,领会构思的巧妙,借鉴常见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写作思路,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比如有一次指导学生学习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表现方法,不少学生就是参考老舍《想北平》、归有光《项脊轩志》等文章,选取身边小事、寻常之物,写出了很好的作文。
  其次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前面讲到,学生接触
  的生活面相对比较狭窄,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从而弥补这一缺憾。这几年本人一直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我从接班起就让学生坚持每天阅读,每周写读书笔记,定期小组或全班交流。即使在高三最后两个月也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一节课用来阅读各类作品,或学生自备阅读文本,或上阅览室;另一节课用来朗读背诵有关的语段或篇章,并作适当抽查。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学生作文中使用的材料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构思和语言也多有改进,写作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也会更加有意识地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四、写作训练与口语训练有机结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口头言语表达的训练有助于书面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写作心理转换理论指出,作文是由思维到表达的心理过程,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第一级转换是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换;第二级转换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口头言语表达的转换;而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转换要经过前两级转换过程进入到第三级转换。虽然口头言语表达与书面言语表达是不完全相同的过程,但由于两种表达共同经历了前两级转换过程,在前两级转换特别是第二级转换的结果中,可以直接用于书面言语表达的东西越多,书面言语表达就越容易;而二级转换结果中可以直接用于书面言语表达的质量越高,其书面言语表达的水平就越高。因此,一定量的高水平的口语训练会促进书面写作的提高,而口述作文是降低写作训练难度的有效途径。[5]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曾采取过让全班学生在课前自由口头作文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也常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自由演讲、辩论、时事评论等活动,学生从准备到口头表达出来,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作文教学要关注生活,着眼于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丰富写作素材;而将写作与阅读、口语训练相结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实际上就是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这样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当然,辅助性教学策略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做法,但一定要能切实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C].朱自清全集(2),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52.
  [2] 王晨.重读吕叔湘,走进新课标[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4.
  [3] 王晨.重读吕叔湘,走进新课标[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91.
  [4]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5.
  [5]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20.226.
其他文献
期刊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
【摘 要】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仿式的教学模式,“教”重于“学”,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成功感悟教学法”就是利用学生在作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成功感,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的力量大于“教”的力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成功感悟 教学法 评价观  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仿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
【摘 要】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语感教学 意义 实施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主要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关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所在。 语感好的人可以灵敏地对语言资料的重
2011版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育的奠基作用.文章紧扣新课标,先从语文教育基础功能的三个方面入手,逐一加以分析和解读,之后分析并提出了语文基础与学生创造潜能培养之间的辩证关
相声和小品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家都很喜欢。假如老师能把相声小品的氛围带进气氛沉闷的课堂,假如老师给孩子们一点微笑,讲一则笑话,搞一点幽默,那“昏昏欲睡”的课堂一定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情感教学 情境创设  一、情感教育的定义来源  所谓情感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学生透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主要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深化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从对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方式,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人文精神,“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与课文内容发生共鸣,让语文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说我们进行了真正意义
期刊
目的:探讨保留足趾的自体复合第2足趾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共收治创伤性手指关节炎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9~ 53岁,平均31.7岁;示指3
“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学者在21世纪前后提出的全新概念,也是中国学者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对新的政府管理模式进行的一次大胆探索。地税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