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浅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县第二中学,甘肃 文县 746400)
  摘 要: 诵读是真正的文化遗产,现代语文工作者要重视诵读,传承经典,教会学生理解运用“因声而见情”和“传情发于声”的诵读方法。诵读教学法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声情统一,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释放文韵快感,品味作品情趣,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理,拓展情怀;改变观念,重拾诵读;声情并茂,情发育声。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 古诗词教学 诵读教学 教学方法
  誦读是真正的文化遗产。诵读,《现代汉语》解释为:读出声音来,就是念;熟读;背诵。然而,这里所说的古诗词诵读,不仅要读出声,更要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别样的风味。诵读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志·阚泽传》:“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后广义上泛指读书。古人对诵读的理解,比现在的人要严肃得多,《晋书·儒林传·徐苗》:“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弱冠,与弟贾就博士济南宋钧受业,遂为儒宗。”后来,诵读的解义更多是指狭义上的有节奏有韵律的读书。孙枝蔚《无酒》:“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文心》十四:“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自然,诵读主要不在“读”上,实在“诵”上,教会学生诵读,并在诵读中正确理解运用“因声而见情”和“传情发于声”。诵读教学法的宗旨是让学生声情统一,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诵读中走进诗文内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诵读要全身心地投入,不仅要读出声来,更要迸发情感,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释放文韵快感,品味作品情趣,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理,拓展情怀,感知作者或飞扬或沉郁或高亢的思绪。正如清代曾国藩谈诵读体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那么在现实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做得怎样呢?无论是老版本教材还是新课改教材小学课本中都少不了古诗词内容,中学更不用说。然而,现实情况却不乐观,由于一些学校追求功利,忽视教学教材本身内容,把“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的诵读变成了唱读,说读,甚至无声默读。少去了古诗词的韵味,也少了诗人一腔情愫。诵读是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琢磨中反复诵读,忘情忘我,最终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古时古人读书,分为唱、吟、诵、念四大类。念,就是用口语读。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
  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天,诵读必须从基础抓起。我国古典诗词在形式上具有声律顿挫的特点,是声情并茂的产物,诗词有“平仄”之格律,诗词有一定的“悠扬”之要求。古诗词有音韵之美,有平仄、长短、高下、清浊、轻重、疾徐等相间之妙,特别是词本就是依照音乐韵律节拍而创作的,在古代文论中就有“倚声填词”之说,“倚声”正是合音律之意。更不能随意吟读,须有一些规则需要领会,达到教会学生诵读,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领略古诗词的美感,陶冶情操。
  首先,改变观念。理解诵读概念时,学生甚至老师都认为诵读就是把书背下来就行,从观念上出发点上就偏离了古诗词教学要求。不少教古诗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老师,几乎没有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教育。朱光潜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通过诵读,能达到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与积累、运用,提高语文素养。只有少数一些学校开展一些活动,可是在课堂上,却变成了完成任务而诵读。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探究欲,对诵读的认识还停留在读书上,只要读出声就作罢,对诵读认识不足,理解不到位。一些老师重语言而轻文学,重表面的字词语法而轻内在的情韵,殊不知诵读的奥妙与功效,这种做法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诵读是锻炼思维与语言的优良方式,做到勇于读、敢于读,使其大声、大胆地读出来。
  其次,诵读的方法。古代读法要求甚高:或平长仄,或长短高低之别,或依字行腔,或文读语音,诵读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或原貌运气发声,或情通古人,等等。总之,诵读就是“声”与“情”的统一,就是“音节更琅琅”的要求,在诵读中理解运用“因声而见情”和“传情发于声”。诵读教学法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声情统一,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诵读中走进诗文内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屠羲时《童子礼》:“凡读书:整容,定心,看字,断句,慢读;务要字字分晓。毋得目视他处,手弄他物。仍须细记遍数,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犹必逐日带温,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文字只能反映语音的音质,这就需要读者运用语言艺术重新加工诗词文赋,才能走进文理。诵读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一篇优秀的古典诗文,人们常用“声情并茂”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无疑就是“情”与“声”的和谐统一,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正如朱熹所说:“要读得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李调元:“性情,诗之体;音节,诗之用。”古之诗词,情蕴于文中,今之学者,情发育声。在字正腔圆中用心捕捉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赏心悦目,传承古学经典。
  在中小学教育方面,语文界要注重诵读教学的探索,形成学案,以供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姚普.传统诗词:吟诵·格律·写作·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补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尤其有更广泛的影响。本文探讨导致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和主要表现,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缓解乃至消除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 消除策略  “职业倦怠(professional burnout)”一词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
期刊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邳州 221300)  摘 要: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文本阐释中的地位:译者同时也是原文的读者,作为接受主体,他总是随己之意认知和体味文本客体,从中获得不同的信息,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将文本中的含蓄部分明确化,未定部分具体化。同时又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限度,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翻译的忠实。  关键词: 接受理论 文学翻译 译者主体地位
期刊
文章是一篇地方文化精神研讨会发言稿,以如何理解、概括、构建、实践“茂名精神”为例,讨论了如何建设地方文化精神及其品牌效应问题。 The article is a speech on the sem
期刊
摘 要: 语言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从多方面探讨其演化过程,近百年来汉语词汇中引入了大量外来构式,本研究以构式语法为理论视角,以人类的认知机制和语言接触为理论框架,以“X控”、“X门”和“晒X”等构式为个案,探讨汉语中外来新构的来源及其演变过程。  关键词: 构式 实体构式 框架构式  1.引言  学者们对于构式的定义各不相同。Fillmore(1988:36),Langaeker(1991:
期刊
目的:研究乡镇卫生院消化内科中用药不合理的情况.方法:选择某卫生院2016—2019年治疗的的消化内科病人1500人来研究消化内科用药不合理的问题,并研究出针对性的策略.结果:20
高校图书馆读者偷窃、损坏图书现象由来已久,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不仅对图书馆的藏书构成了实在的威胁,而且助长了某些大学生贪图阅读方便,损人利己的不良行为的滋生及发展,
期刊
(洪泽县实验中学,江苏 洪泽 223100)  摘 要: 英汉互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英汉互译的目的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因此,文章著重从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与语言习惯、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使命。  关键词: 英汉互译 中西文
期刊
(琼州大学 图书馆,海南 三亚 572022)  摘 要: 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到来,凸显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管理创新,从体制、观念文化和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着手,才能走出传统模式,实现新的发展和飞跃。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管理体制 现代管理理念 管理方式方法  图书馆、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办学的三个重要的条件,图书馆是教学和科研的基础和支撑。2
期刊
中泰8号是山东省泰安市农科院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作,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泰8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 On the 8th, Tai’an Academ
黑夜之歌  仔细的将黑夜描黑  这样我就可以坐在黑暗的角落  听一首唱给夜晚的歌  让走失的黑夜不会在寒冷中流浪  让黑色的眼睛能找到光明  就算你已逃离身影却在我心中  是谁手握火把  要去点燃夜晚的明月  从我黑色的世界里  惊醒那片沉重的梦境  也许黑暗的背后是荒凉的戈壁  用寂静收割着我的一无所有  十二月  没有迎来最后的冬雪  那些哭泣的人再也无法冬眠  人们都在失落中观望  或许你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