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稿,为你的教学开路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eiw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广大教师也已耳熟能详。由于深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很难走出传统误区,也没有建构起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施,也制约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用动态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从而实现课堂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和谐统一,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本文拟从导学稿的原则与要求出发如何设计导学稿,如何使用导学稿,导学稿有哪些优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导学稿;设计;使用
  一、什么是导学稿
  导学稿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把课前预习、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作业安排、复习资料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份综合性文稿,并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学习的安排,并进行自主学习。其目的,是为了促成学生在教师编写的“导学稿”的引导下,课前自主预习、探究规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的成果,有针对性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载体。导学稿教学的实质是落实“先学后讲、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其原则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达到增效的目的。
  二、设计导学稿的原则与要求
  “导学稿”要依据课标,紧贴教材,适当拓展,不能简单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导学稿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能动性。
  1、导学稿设计原则
  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学生学习上;
  ②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本;
  ③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2、导学稿设计要求
  ①教学目标设计立体性。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新课程理念,使教学目标三维立体化,不能只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而不管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②教学内容设计层次性。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稿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③问题设计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的难点应作适当的点拨,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思考题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④讨论题设计精巧性。讨论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使讨论有方向,有价值,切忌讨论题太大、太空、太简单。
  三、“导学稿”内容的基本构成
  “导学稿”内容的基本构成为:稿头内容、教学目标、课前预习导学、课堂教学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与当日作业、课后教学心得、学后学习心得。
  1、稿头内容:“导学稿”的稿头包含有科目、章节、课题、课型、执笔者、审核者、讲学时间、学生姓名、班级等内容。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可不分开标明,可以“ 拧成一股绳”。其次要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明确、具体、简练。让学生在预习时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底;在听课时能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率;在复习巩固时有一定的标准,便于开展学习评价。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力求使目标明确、具体,切合本课。
  3、课前预习导学:预习导学的目的是“导兴趣”。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前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便于学生了解教材并初步熟悉教学要求的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预习导学的设计,要使教材内容问题化,具有引导性、兴趣性、启发性、可操作性,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预习、导学在量上要适当,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防止“一刀切”现象。
  4、课堂教学研讨:即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学生预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好教学环节,设计时要着重“导思路、导方法、导能力”,并且要紧扣教材,重点突出,利于突破难点。每个环节应设计研讨内容、方法、步骤,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5、课内训练巩固: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进行针对性训练,并且能够体现教学重点,做到精选、精练。训练内容应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设计要分层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
  6、课后拓展延伸与当日作业:这一部分要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重在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在量上要严格控制,学生完成时间不能超过25分钟。
  7、课后教学心得:教学心得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感受和反思评价,便于总结经验和得失,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要认真撰写教学心得,便于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书写总数不得少于三分之一。
  8、学后学习心得:学生通过学习心得,思考学习过程,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以便日后学习中再接再厉、引以为戒。教师对此要严格要求认真批阅。
  四、“导学稿”的撰写程序
  “导学稿”按“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定案”四个步骤来撰写。   1、提前备课:主备教师汇报前期的准备情况,提交自己的预案,教研组集体商讨,提出研讨意见形成“共案”。
  2、轮流主备:主备教师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撰写导学稿,并提前一周将草稿交教研组长初审。
  3、集体研讨:教研组长初审后,发给全组教师审阅,以便提出修改意见;经教研组集体备课,探讨修改、充实完善。
  4、优化定案:主备教师吸取众家之长后,修改导学稿,定稿后提前三天交教研组长审定,签字后交教务处以备印发,教务处提前一天交任课老师使用。(以给学生发稿时间为准)
  五、如何使用“导学稿”
  使用导学稿,应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1、学生的使用要求:
  ①根据“导学稿”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
  第一,全体同学必须自行完成“导学稿”中基础内容和基础题部分;
  第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题做好标记,可与同学在课堂上交流或向老师提出质疑;
  第三,使用“导学稿”要坚持自觉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三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节课后,要在“导学稿”的空白处写上“学后心得”。
  ③每隔半个月或一个月,将“导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2、教师的使用要求:
  ①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 “ 导学稿”,并抽批部分 “ 导学稿”(多少视情况而定,一般抽好、中、差三类学生各一份),以了解学情,据此进行课前备课。
  ②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 导学稿”,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使用 “导学稿”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知识,暴露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和错误;另一方面要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和拓展。
  ④用 “ 导学稿”教学时要做到 “ 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六、运用“ 导学稿” 的好处
  1、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运用“ 导学稿” 教学,要求教师提前备课,集体讨论,轮流执笔,并由教研组把关审核,教务处审核通过后签字统一印刷。这样,既有助于培养新教师,又有助于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稿” 提前发给学生,可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带着疑问走进教室,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疑问都能迎刃而解。
  3、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导学稿” 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预习、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4、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导学稿” 的运用,提升了教师备课中的“ 厨师” 能力,课堂上的“ 公关” 能力,教学中的“ 导演” 能力。备课中的“ 厨师” 能力是指教师在备课中应具备厨师的技能,把“ 导学稿” 烹饪成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大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选习题,精选反馈信息,并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 重点”、凸显“ 难点”、破解“ 疑点” 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能力的“ 支撑点” 上下功夫,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 兴奋点”上下功夫。教学时的“ 导演” 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 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必须减少课堂语言,少讲、少问、少板书,增加知识量,精讲教学重点;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始 终处于学习的快乐状态。课堂上的“ 公关” 能力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 要我学” 为“ 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
  以 “ 导学稿”为依托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真正实现了“ 教学合一”。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
期刊
【摘要】数学学习活动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如何使学生理解数学、学会数学,归根到底,就是数学教师能正确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学习;数学语言;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
期刊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及社会实际需要,以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罚,它是构成青少年学习积极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  1.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
期刊
【摘要】初中教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在新编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内容过于“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个体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行为是当前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教师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较好的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内容以及反思方式进行重点探讨,以望对后期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内容;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探索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基本特征,提出“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式”;小学作文教学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
期刊
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中,曾就语文教师的使命指出:“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感于斯,我想到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语文课堂,想到了我们站于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想到了那些流露着期待和信任眼神的孩子,我不禁想:我们的师者在语文神
期刊
【摘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本文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的达
期刊
【摘要】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中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文章在字、词、句、段、篇、章乃至标点上更趋完善。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阅读能力  一、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
期刊
【摘要】本文中作者根据几年的工作经验和不断积累,谈一下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探究  一、问题提出  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呢?是我从教这几年来一直苦苦思索和探寻的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对于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在不同时期不同教学软件下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永远不变的是教师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都应该孜孜不倦地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能不一定能够找到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