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颜色命名及偏好研究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访谈法,探讨了3~5岁幼儿对12种常见颜色的命名正确率和偏爱情况。结果显示:(1)红色与黑色是幼儿最容易正确命名的颜色,幼儿颜色命名的正确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女孩的颜色命名能力稍强于男孩,但差异不显著。(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偏爱的颜色种类不断增多。(4)幼儿颜色偏好存在性别差异。据此,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颜色认知;颜色命名;颜色偏好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4-0025-05
  颜色命名,就是要求被试说出呈现在眼前的色彩的名称。颜色偏好是人在心理上所喜爱或偏好的颜色,通常也称为颜色偏爱、颜色喜好等。〔1〕对幼儿颜色命名和颜色偏好的研究可为幼儿园活动环境的布置、玩教具的设计与选择等方面提供依据。
  W. Preyer 最早(1881年)对幼儿的颜色识别进行了系统研究,继而引发了研究者们对幼儿颜色识别问题的普遍关注。卡兹(S. E. Katz)和布律德(F. S. Breed)于1922年对5~15岁儿童的颜色偏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偏爱的颜色依次为:蓝、绿、红、紫、橙。目前,国内外有关幼儿颜色命名及偏好的研究已很丰富,但对幼儿颜色命名与偏好呈现的发展趋势、特点及成因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研究所选择的颜色主要为基本色,结论缺乏时代性。同时,不同时间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并不一致。1965年,陈立与汪安圣共同发表的《色、形爱好的差异》一文提出,学前儿童的颜色偏好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刘少英等于2004年关于4~6岁幼儿颜色偏好研究发现的“颜色偏好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结论大相径庭。〔2〕
  为此,本研究以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幼儿在颜色认知方面的发展特点及性别差异,以期进一步丰富幼儿颜色命名和颜色偏好的相关研究,同时为幼儿园的相关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对3~5岁幼儿的颜色命名和偏好进行研究,其中颜色命名实验参照了林仲贤关于学前儿童颜色命名及颜色再认的实验,〔3〕颜色偏好实验参照了杨淑丽关于4~6岁幼儿颜色偏好的实验研究(杨淑丽,2009)。
  (一)被试
  研究者在辽宁省大连市M幼儿园随机抽取了60位3~5岁幼儿为被试,按年龄分成3组,每组20名幼儿,男女各半。所有被试皆无色弱或色盲。
  (二)实验材料
  从以往相关研究来看,幼儿对黑、红、白、绿、紫等颜色的识别能力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了研究幼儿在颜色命名和颜色偏好方面是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本研究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2种颜色(红、粉、黄、橙、肉、深蓝、天蓝、绿、浅绿、浅紫、棕、黑)为实验材料,研究者用这12种颜色的彩泥制作了形状相同、大小一致但颜色各不相同的苹果,随机摆放在一张白色纸上呈现给幼儿。
  (三)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一对一的游戏方式进行。主试对被试说:“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关颜色的游戏,这里有一些‘小苹果’,请你告诉我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可以说说他所认为的颜色,也可以回答“不知道”。主试记录下被试的回答。最后,请被试从12个“小苹果”中选出一个他最喜欢的颜色,主试同时记录下幼儿最喜欢的“小苹果”的颜色。
  (四)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红色和黑色是幼儿最容易正确命名的颜色,幼儿颜色命名的准确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研究显示,红色和黑色是3~5岁幼儿都认识的颜色,而肉色是幼儿命名准确率最低的颜色,3~5岁幼儿颜色命名的准确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红色和黑色命名的准确率皆为100%,肉色的命名准确率仅为43.3%。实验中,有幼儿的回答与正确答案相近,如将深蓝色说成蓝色或黑蓝色,天蓝色说成浅蓝色或白蓝色等,详见表1。
  (二)颜色命名上,女孩稍强于男孩,但性别差异不显著
  研究显示,颜色命名上,女孩稍强于男孩。男、女幼儿都能够准确识别红色和黑色,粉红色、黄色和深蓝色的命名准确率也较高。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方差齐性检验不显著,即男、女幼儿的颜色命名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t=-0.169,df=22,p>0.05)。可见,幼儿颜色命名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详见表2和下图。
  (三)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偏爱的颜色不断增多
  研究显示,年龄越小的幼儿偏爱的颜色种类越少,年龄越大的幼儿偏爱的颜色种类越多。可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偏爱的颜色种类不断增加。其中,红色、粉红色是大多数幼儿所喜爱的颜色,占比均为23.3%。黑色逐渐受到幼儿的喜爱,占比为3.3%。基本上没有幼儿选择橙色、肉色作为自己最喜爱的颜色,详见表3。
  (四)幼儿颜色偏好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显示,女孩偏爱的颜色主要集中于红色、粉红色这一类暖色,男孩喜好的颜色则比较分散,多为绿色、深蓝色等冷色。超过60%的3岁女孩最喜爱的颜色是红色。60%的4岁、5岁女孩偏爱粉红色,而偏爱天蓝色、浅绿色、棕色的女孩占比很小。此外,研究也发现,从4岁半开始,女孩所偏爱的颜色不再局限于暖色。而近40%的3岁半男孩偏爱绿色,而偏爱红色、浅绿色和紫色的3岁半男孩各占20%左右。在4岁半的男孩中,偏爱天蓝色的占比达到了40%,偏爱红色、紫色和棕色的男孩各占20%。在5岁半的男孩中,红色、深蓝色、天蓝色、绿色、棕色的选择比例较高,详见表4。
  三、讨论
  (一)幼儿的颜色命名
  研究表明,红色和黑色是幼儿最容易正确命名的颜色,幼儿颜色命名的准确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4〕肉色是幼儿最难正确命名的颜色,而紫色、橙色相对来说较为容易。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发现的紫色和橙色是幼儿最难正确命名的颜色的结论并不相同。〔5〕   研究者将本研究与林仲贤和张积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同一年龄段幼儿的颜色命名能力有所提高。将2005年与2015年所做的研究加以比较显示,幼儿的颜色命名准确率相当,但与1980年的研究加以比较发现,幼儿的颜色命名准确率提高了很多,详见表5。
  幼儿识别红色和黑色较为容易的原因可能在于:颜色认知不仅与人的大脑神经有关,也受所处环境、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在中国,红色和黑色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因此幼儿较容易识别。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幼儿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颜色越来越多,其中紫色、橙色等颜色也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因此,幼儿对这两种颜色也越来越熟悉。生活中幼儿接触肉色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幼儿识别肉色表现得相对较困难。
  本研究采用的颜色多为混合色,较之以往研究中选择的颜色更为复杂。但本研究发现,近十年来,3岁幼儿的颜色命名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而4、5岁幼儿的颜色命名能力却没有明显的变化。
  此外,研究者发现幼儿颜色命名出错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颜色命名张冠李戴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3岁幼儿中,具体表现为将一种颜色说成另一种颜色,或是将混合颜色命名为另一种单颜色,如将棕色说成灰色,将深蓝色和天蓝色都命名为绿色。
  2.颜色命名不准确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存在颜色命名不准确的情况,如将橙色命名为橘黄色,深蓝色命名为蓝色或黑蓝色,浅紫色命名为紫色,棕色命名为咖啡色等。此外,研究发现,能够正确命名棕色的3岁幼儿明显多于4岁幼儿和5岁幼儿。经访谈发现,3岁幼儿大半不认识咖啡,没有咖啡色这一概念,反而有助于其正确识别棕色,而4岁幼儿和5岁幼儿对咖啡色有所认识,所以容易将棕色命名为咖啡色。由此可见,年龄较大的幼儿虽认识了更多的颜色,但对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别认知尚不清晰。
  3.颜色深浅不分
  实验中,有中班幼儿将深蓝色命名为浅蓝色,将天蓝色命名为深蓝色,将绿色命名为浅绿色,将浅绿色命名为深绿色。从视知觉的角度讲,人类的视知觉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色系中,我们能够识别出的颜色不超过六种。若要正确区分同一色系中不同程度的颜色,则需要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同时呈现。实验中,主试特别注意将同一色系不同深浅的颜色放在一起让幼儿进行区分,但仍有幼儿对颜色的深浅区分错误。
  (二)幼儿性别与颜色命名
  研究表明,女孩的颜色命名能力稍强于男孩,但性别差异并不显著。有研究者对“3~4岁幼儿的色彩认知和色彩偏爱”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发现 3~4岁的男孩、女孩对12种颜色命名的准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姚雅雯,2012)。这一结论与本研究相似:3岁女孩的颜色命名能力稍弱于男孩,之后,女孩逐渐强于男孩,到5岁左右,女孩颜色命名能力稍强于男孩,但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女孩口语的发展略早于男孩,因此对颜色的命名能力可能会更高。
  (三)幼儿颜色偏好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偏爱的颜色不断增加。有关幼儿颜色偏好的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颜色偏好的排序、成因、不同年龄或性别之间的差异等方面,尚缺乏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颜色偏好在数量上的变化及其特点等的研究。颜色偏好主要取决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幼儿因其年龄小、经验少,对色彩的感受更多来自于生理感受,这一点在3岁幼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年龄较大的幼儿对颜色的偏好,受其生活经历、性格、生活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
  从生理方面来看,幼儿对某种色彩产生偏爱,源于色彩对幼儿视觉和大脑的影响。具体来说,传播速度较快、光波较长、波动性较大的颜色,因其表现力更强而更容易被人类的视觉所发现和选择,诸如红色、黄色等。然而,本实验表明,幼儿将黄色选为自己喜欢的颜色较少,这与以往一些研究的结论有所不同,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
  (四)幼儿性别与颜色偏好
  本研究表明,幼儿颜色偏好存在性别差异,这与陈立等人的研究结论,即“幼儿对形状和颜色的偏好不存在性别差异”不同。〔6〕 本研究发现,幼儿偏爱的颜色中粉红色居多,且全都是女孩,没有男孩选择粉红色。男孩喜欢的颜色比较分散,有红色、绿色、天蓝色、深蓝色等。
  很多女孩平时喜欢玩玩偶,而玩偶所穿的裙子大多是粉红色的。此外,很多家长在为女孩选购衣物时也偏爱粉红色。由于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导致了女孩对粉红色的偏爱更为明显。同样,幼儿图书中男孩着装多为蓝色、绿色,日常生活中,家长给男孩购置的衣物、书包、玩具等也多以蓝色等颜色为主。就在这潜移默化中,男孩不断熟悉了蓝色、绿色一类的颜色。
  关于颜色偏好,目前的四种理论,分别是打猎者-采摘者理论、视锥-对立对比成分理论、性别图示理论以及生态效价理论。打猎者-采摘者理论从进化的角度出发,认为男女的颜色偏好差异是因进化过程的劳动分工而产生的。女性因负责采摘果实而更偏爱像红色、黄色、紫色等,男性因为打猎而更偏爱像天空的蓝色和像草地的绿色;视锥-对立对比成分理论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的颜色视觉系统是人类为了适应自身进化而不断发展的;性别图示理论认为,由于受成长环境、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人类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关于自己性别的图示与表征;生态效价理论认为,人类对颜色的偏好与其由某种颜色联想到的相关事物而产生的情感有关。
  然而,研究发现,女孩从4岁开始,其所偏爱的颜色已不再局限于暖色,浅绿色、天蓝色、棕色等也逐渐为她们所喜爱。可见,如今生活中色彩的广泛应用正逐渐改变着幼儿原有的颜色偏好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出,相对于同龄的男孩来说,4岁左右的女孩在个性与审美方面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四、教育建议
  第一,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对不同颜色命名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对颜色进行辨别和命名。同时,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基于对幼儿颜色命名能力和颜色偏好特点的了解,着重培养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颜色识别能力,适度呈现有挑战性的颜色,以逐渐提高幼儿颜色命名的能力。
  第二,在开展玩教具设计和环境布置时,应充分考虑幼儿颜色偏好的特点,丰富玩教具设计和环境创设中的颜色种类。例如,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通过玩教具设计和环境布置逐渐呈现幼儿喜爱的混合色。小班可更多地呈现基本色,中班可适度增加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混合色,大班则可以呈现更广泛、色系不同、饱和度不同的混合色。在丰富玩教具和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愉悦幼儿的身心。
  第三,在为不同性别的幼儿选购服饰、玩具和布置生活环境时,成人应有意识地选择不同性别幼儿所偏爱的颜色,如为男孩多选择蓝色、绿色等冷色调,为女孩多选择粉红色、红色等暖色调等。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少英,葛烈众,朱瑶.4~6岁幼儿颜色偏好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3):669-670.
  〔3〕张增慧,林仲贤.学前儿童颜色命名及颜色再认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通讯,1982,(2):17-23.
  〔4〕〔5〕林仲贤,等.3~6岁不同民族儿童颜色命名发展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1,33(4):333-337.
  〔6〕陈立,汪安圣.色、形爱好的差异〔J〕.心理学报,1965,(3):265-269.
其他文献
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主办,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协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区教育2017年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4月27日在陕西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60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基于互联网 的背景,探讨学前教育的“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共育机制建设问题。  一、核心素养与家庭教育的新方向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
2006年8月16~18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师院校教师、幼教行政部门领导、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以及来自日本的有关学者等20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为了一切孩子的健康。”  研讨会期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家雄教授、日本儿童学学会会长小林登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晓明教授分别作了《比比和它
[摘要]在孟加拉国,非政府组织是兴办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其兴办的非正规学前教育规模大,类型多样,参与机构多,注重交流与协作,办学质量高,收费低廉,同时注重教育质量评估,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孟加拉国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孟加拉国;非正规学前教育;非政府组织;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3-0052-0
李敬泽,评论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書记处书记。  公元前632年6月,卫国,这盛产圣人、偏执狂、诗人和罪人的国度,经历了动荡不定的冬天、春天和初夏,终于迎来了一个平静的夜晚。两个月前的城濮之战后,天下大定,晋文公重耳确立了晋国的霸权。楚国暂时退出了中原,它只是遭受了挫折,但并未失去它的力量。而那些曾经属于楚国阵营的国家将在新秩序下付出代价,比如郑国,比如曹国。  卫国有理由感到幸运,这个
经过本刊读者Email、传真及电话、信函投票,禹风的长篇小说《静安那一年》荣获2017年第六站“《当代》最佳”称号。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7年第六站读者来信选登  读者:王兵  俞晴的日子过得叫人感到赧颜不已,她从美国回到北京,开始构筑自己幸福人生的工程,黎总和陆辰光都喜欢她,陆和她一见生情,而杜若涵跟陆已情恋经年,三个人构成一种逐情竞恋。俞最为不齿甘作小三的杜,这就有了黎总、赵总、王总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浙江省827位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家长在幼儿个别化需求满足、家园互动交流上满意度较低;幼儿家长对小学入学知识准备的需求度较高,满意度偏低;城乡幼儿家长的满意度差异显著,农村幼儿园的服务质量普遍低于城市。研究者据此建议,要加强家园互动,关注幼儿家长个别化需求的满足,积极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以提升农村幼儿园的服务质量。  【关键
【摘要】通过对学前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四种学术期刊近十年来刊载的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从量上看时有起伏,但总体来说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已经形成由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及尚未形成持续研究兴趣的边沿作者群组成的研究者队伍,且研究方法初步呈现多样化趋势,但研究主题存在分布不均衡现象。未来需加强对当前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的课题的研究,注
[摘要]分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顺利完成社会化的必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有关年幼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对年幼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分享行为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分享行为;社会文化;认知因素;情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
【摘要】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也是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对上海市两所二级幼儿园的三名教师进行访谈,以了解其对师幼互动质量内涵的理解情况。访谈发现,幼儿园教师所理解的师幼互动质量内涵包括四方面内容:(1)“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主体关系。(2)活动内容与过程的生成性。(3)面向所有儿童,“关注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4)民主平等、轻松自由的心理氛围。 
回上海老家不久,一日陪妻子去知名的浦江大道拍一些雨中夜景,往回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20时了。  车行不久,便听到从车厢的另一头传来一阵笛子声。坐在我对面的一个20多岁的男生,从裤袋里掏出了两枚1元硬币。笛声逼近。果然是两个“残障者”。吹笛的是个盲人,还有个似乎像是智障的瘦弱女孩,一手领着盲人,一手拿着盛钱的旧饮料罐。整个车厢没人搭理这两个行乞者,只有那个大男生把两枚硬币放进了女孩手中的旧饮料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