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上升的小说教读课教学路径探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nghong1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对于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还隐含在编排体例中,不同内容、不同学年间呼应配合,总体呈现螺旋上升的规律。对于这些信息进行汇总解读,才能完整把握。”[1]以小说教学来说,七年级教材中,小说分散在各单元中,有绘本、科幻等类别,学生主要学习通用的阅读方法。九年级教材安排了三个单元的小说教学:九上第四单元现代小说、第五单元古典小说、九下第二单元现代小说,突出文体特点,关注小说类型,重在学习小说文体阅读方法。具体到每篇小说文本、小说单元,小说的语文要素、阅读方法前后勾连,既有连续性,又有明显的梯度。尤其是九下的第二单元,将所学的所有小说作了一个总结,我们在教九下的第二单元的小说时可以勾连之前所学的所有小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小说的丰富性、多样性。统编教材学习内容的关联引导着教师教“课程的语文”,帮助教师从“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而“统编教材强调,在一个单元中,教读是关键,它是实现单元目标的基础”,如何实现螺旋上升的小说教读课教学?我们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下册第二单元的《孔乙己》《变色龙》教读课为例,从三方面探讨螺旋上升的小说教读课教学路径。
   一、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的承前启后
   教学之前,目标先行。我们通过梳理教材与教材、单元与单元、单元内的小说知识,把某一篇小说文本放在教材的整个小说知识(方法)体系中去透射,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保每一篇小说教学的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比较这两个单元的文本,九年级下册的小说,相比九年级上册的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有所拓展和深化,理解起来更有难度。再比较两个单元的语文能力要点,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能力要点: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能力要求明显提高: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这些能力要点在4篇小说的“助读系统”中分布情况如表1:
   解读单元导语、“助学系统”、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单元的小说教学涉及与情节、人物、环境、语言、主题、小说风格、视角等有关的核心知识,教学任务从学习小说的基本要素提升到学习分析小说、反思现实、了解小说的多种风格。王荣生教授主编的《小说教学教什么》一书指出:“每一篇小说的教学内容都是特定的,同时又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在教特定内容的同时,照顾到共通的东西。”由此,我们为4篇教读课拟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表2):
   “小说教学,一定要找到每一篇小说的独特之处与独特的价值,并据此进行教学。”[2]表2既落实教材要求,又体现教出小说独特之处独特价值,还体现了小说教学的梯度。选定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表明我们想清楚了要教什么,接下来就要通过设计导学任务,落实我们所教的目标。
   二、导学任务之间的连续性、梯度性
   “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出发,发现真实的学习需求,走进言语材料,建构言语经验,通过情境素材形成驱动性任务来引导学习,这是当下探索的要点。”[3]学习任务因综合性、思维性、开放性,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我们把教读课上使用的学习任务称之为导学任务,这体现了教读课教方法的课型特点——教师教方法,学生学方法。小说单元的“助读系统”练习题既兼顾单元的整体性又体现了单元之间的梯度,我们以这些练习题作为教学切入点,设计导学任务,不仅把握住小说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体现小说教学的整体性和梯度。
   如落实教学目标中的把握情节能力要素,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情节梳理,而教学《孔乙己》和《变色龙》,学生在梳理情节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能够发现情节运行的特点。以下是这四篇小说的情节导学任务及设计意图。
   《故乡》的梳理情节导学任务: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3。
   设计意图:归纳情节主要内容,了解“故乡与返乡”情节模式。
   《我的叔叔于勒》的梳理情节导学任务:根据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回答问题。
   ⑴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梳理。
   ⑵按“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梳理。
   ⑶按“期待→破灭”的心理线索梳理。
   ⑷按“悬念→结局”的小说技巧梳理。
   ⑸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你发现小说有哪些“变”与“不变”?
   设计意图: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梳理情节。
   《孔乙己》的探究情节导学任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在咸亨酒店看到孔乙己的场景,并思考小说情节安排与课文中其他小说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描绘场景,了解小说情节构成特点。
   《变色龙》的探究情节导学任务:按图表提示,完成情节梳理,并思考情节发展的规律,将之画成线形图。
   设计意图:按照图表梳理小说情节,发现情节运用的规律。
   这四项任务分别根据情节的特点设计,从感知情节内容上升探究情节如何运行,能力层级逐步增加。以此帮助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相对外在课文的关于小说的情节知识,培养读一篇进而读一类的能力。这4篇小说其他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任务设计,但我们在做任务设计时不仅考虑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连续性、梯度性,还要体现一篇小说教学任务之间的递进性。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设置四个递进性的任务:⑴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⑵探究以若瑟夫这一孩子视角讲故事的好处。⑶分析“轮船”环境设置的作用。⑷想象假如于勒發财,菲利普夫妇的表现。这四个任务,通过梳理、探究、分析、想象,使学生由浅入深、从学习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到学习阅读这篇小说的方法,对小说有自己真切的感受和体验。
其他文献
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以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作为影响路径的逻辑脉络,构建员工优势使用通过组织自尊与积极情绪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链式中介模型,探讨差错反感文
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国际学生已经成为中国故事的重要传播者.在分析当前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可以依据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政策,积极改进招
以2011—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逐步回归法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提升,并且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激励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现金流较为缺乏的企业、环境管制力度较大地区,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应持续加快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完善数字金融配套体系建设,实行差异化数字金融支持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绿色创新,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差序式领导是华人企业组织中普遍存在且蕴含独特文化价值的领导风格,对提高员工创造力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基于347份实证调查数据,构建一个被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差序式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作用机理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差序式领导有利于员工创造力发挥;员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差序式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庸思维在差序式领导影响员工创造力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且部分调节作用通过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进行中介传递。
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运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分析了留守对农村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基于夏普利值分解估计了影响强度.研究发现:第一,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留守对农村初中生构建同伴关系有显著的负效应;第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留守对学生同伴关系的负影响以仅父外出留守、七年级学生、男生、非寄宿学生群体更为突出;第三,夏普利值分解发现留守可以解释同伴关系变异的3.75%.应从国家政策、学校指导和家庭支持等层面对留守儿童同伴关系予以关注和支持,促进其社会化发
自2015年10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地方本科高校开始注重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发展的平台,但目前校企合作的水平较低,正处于从增强合作意识、建立合作机制升级到提升合作质量的阶段。针对校企深度合作这一课题,文章主要从引入社会智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建立校企合作监管部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引入社会智力,以基础理论课程+兼职导师专业课程的模式走差异化专业发展之路,以实践经验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同时,组建校企项目研发团队,服务行业企业,反哺学术科研;成立校
现代诗歌语言优美情感丰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显著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重视现代诗歌的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出现代诗歌的教学价值,更好贯彻落实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改善现代诗歌的教学问题。   一、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所表现出的问题   (一)课前准备不足   1.老师备课不足   就目前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来看,部分老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不足。大部分老师更加注重古典诗歌的备课,而忽略了现代诗歌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其中,青年教师成为主力军,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昭通学院为例,
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了“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名著阅读教学应构建阅读体系,促进名著阅读向课程化建设迈进;应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让阅读真正发生;教师还应当注重读法指导,让学生遵循规律阅读。但是现在有很多教师在名著导读过程中呈现静态知识的教学状态,我个人认为要实现《课标》对名著阅读的要求,需要将教学策略动态化。只有这样,才能够
文境转化教学法要求教师将文本设置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文中具体的语言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通晓文本的现实意义,以挖掘历史文本与现实间的修辞性联系。通过文境转化,能够为学生展现更为广阔的历史视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文本的意蕴。在课堂教学中,其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还原历史文化语境,挖掘作品创作时的客观条件;第二,回归现实文化语境,加强学生阅读理解;第三,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