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一得与清代道教的变革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jc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两代,伴随着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一方面道教的政治地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道教加强了与民间信仰的联系,道教为了更好地融入到乡土社会,也经历了多种变革,其民间化的特点也更加地凸显。之前的众多道派也渐渐归于全真道与正一天师道名下,龙门派则是全真道发展最为兴盛的一大支系。闵一得是龙门派在江南传播中培养起来的高道,他主持金盖山教务期间,扩大了龙门派教团的规模,对龙门派的宗教义理进行了革新,提高了龙门派在江南的影響力。因此闵一得研究对于道教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闵一得的研究,可以考察龙门派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与地方社会相结合从而实现其地方化;考察其错综复杂的师承关系,试图理清道教宗派的传承模式;促进道教研究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关于闵一得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专家有不少文章涉及,研究成果颇丰。其中有几本专著对闵一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陈云所撰博士论文《闵一得研究》、张涛博士论文《柳、闵、黄内丹思想比较研究》、李汉超《闵一得道教养生体育初探》和吴大振所撰《闵一得内丹养生思想研究》等。另国外学者也对闵一得有着极高的学术关注度,研究比较深入的有日本学者森由利亚、意大利学者莫妮卡、法国学者高万桑等。
  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于2015年出版赖全著的《统合与革新——闵一得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闵一得更为深入的创新研究。全书对闵一得及其相关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爬梳,从道教与清代社会之间的关系入手,对闵一得复兴金盖山道教这一案例做了深入分析。考察了高道闵一得生平事迹和师承关系,由此把握道教宗派的发展变化。此书是迄今为止研究闵一得及其道派传承教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作者深入考辨,不着虚文。将一系列的有关历史事件钩沉索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链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关注到龙门派的传播发展与江南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后人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书中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详细叙述考证了闵一得的生平和著作,并分析了龙门派的历史文献及《金盖心灯》的编纂特点。结合闵一得的四次重要云游,分析闵一得如何得到传承及外界的助力,这些经历也赋予了闵一得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提高了其在当时道教界的威望,为以后龙门派在金盖山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章简述了金盖山道教的发展历史。分为清代初期金盖山道观之初创、清中叶金盖山道团的发展和清末金盖山道教的恢复三个阶段。从金盖山道教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两个问题,首先是道教的发展和兴盛可以依靠民间的力量自发壮大,不一定要得到皇家与官府在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权支持;其次金盖山道教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民间力量,最终形成区域性的特征,这也是道教逐步融入地方社会的历史选择。第三章围绕江南的人文地理与龙门派展开论述,从江南的市镇经济、江南的人文传统、金盖山道教与佛教的关系这三方面分析对金盖山道团产生的影响。最后一章从江南世家望族的角度分析了金盖山道教兴起的原因。此书对于开展清代道教的研究,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而且更重要的是,作者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目光,对现在从事宗教学研究的学者也很有启发。
  首先,作者对于材料的运用很见功力。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幅金盖山龙门道团在清代发展的历史画卷,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有些是龙门派的宗谱,有些是名山宫观志,有些是登真录,工程庞大,能轻松驾驭,实属难得。对于闵一得研究这个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想写出新意,往往会感到无处下手。然而正是在这种地方,却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洞察力。作者使用材料有两个原则,首先是以材料的原始性判定材料的价值,从材料撰述者与闵一得之间的关系判定材料的可信度,其次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为避免断章取义产生误解,重点使用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材料。比如在考辨闵一得生年方面,作者运用了新的材料,取自《金盖心灯》中的《陈天行先生传》。在上述材料中,闵一得叙及陈天行逝世年份及岁数,同时也点明两人初遇时的年岁。由于是闵一得亲自为陈天行先生做传,故应具有相对高的可信度。作者还指出了前人对一则材料的误读。作者认为被误读的材料来自《古书隐楼藏书》中的闵一得《遗言》,虽然材料也是出自闵一得逝世前的口述,但是材料里面使用的应该是概数而不是实数。因此,这些材料用于证明闵一得生年时需要多加衡量。作者还辨析了文献性质,指出《金盖心灯》文献类别与宗谱、登真录、宫观志等有所不同,这是一部龙门教史。《金盖心灯》是道教受到了佛教禅宗传灯意识的影响,借用了“传灯录”的形式编制了龙门谱系。其篇章结构严谨,史料来源亦罗列得相对详细明了。在清代道教直系繁多,谱录庞杂的情况下,闵一得编撰的全真龙门派的“传灯录”,有着梳理传承脉络,辨明宗派正统的特点。确立了金盖山的宗教地位,团结了江南一切力量促进龙门道团的发展。《金盖心灯》使用灯录体的形式,是一种发端于佛教禅宗的教史著述形式,更加突出其道教传承的正统性。对于理清龙门派早期传承谱系,统合各方力量,突出王常月律宗一系,从而强调其自身所承师门的正统性。虽然《金盖心灯》存在虚构历史的痕迹,但是从宗教价值来讲,此书构建了一个具有宗教神圣性特点的传承谱系,并树立了王常月“龙门中兴之祖”的形象。
  其次是作者的研究视野开阔。将江南市镇经济这一背景因素融入到金盖山龙门派的研究当中,阐述了市镇经济的兴盛与龙门派发展之间的互动与影响。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富商群体与乡绅群体一样,成为龙门派在江南迅速发张壮大的重要支撑和力量来源。主要表现在大量出身富商家庭的子弟加入江南的龙门道团,并且在宫观建设、慈善救助以及传播信仰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龙门派的宗教网络与江南地区的区域分布有着高度的重合度。在闵一得革新龙门派教理教义中,体现了富商阶层的信仰诉求。龙门派也受到江南人文传统的影响,表现为龙门教史文献在清初大量涌现,其编纂受到了清初江南私家修史的影响;江南民间藏书的盛行为全真龙门派道书的刊印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尤其是江南私家刻书的传统资源促进了龙门道书的普及。金盖山龙门派与江南佛教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道团和僧团共存于清初时期的金盖山避世修行;佛教居士结社的活动形式对金盖山道团的组织形式有着重要影响;在闵一得构建龙门经咒思想的时候大量借用了密宗的信仰资源。作者用统合与革新来概括当时金盖山道团的发展,以闵一得为个案,从多方面论述了其发展模式。闵一得统合富商群体力量的同时也统合了士绅群体所具有的文化力量,为金盖山道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对比《金盖心灯》与其他龙门派宗谱的差异,结合《道统源流》《道统薪传》对《金盖心灯》谱系的改动,叙述了龙门派谱系在金盖山道团中的变化历程。作者通过研究发现,闵一得梳理谱系图的目的不仅仅是编撰文献,同时也为整合道团力量做了观念上的准备。
  作者重点考察了闵一得与多个扶鸾坛成员的关系,有蒋元庭、朱春阳、邵志琳等。通过吸纳云怡堂、鹤梅馆等扶鸾坛的力量和信仰资源,进一步巩固了民间扶鸾坛与金盖山龙门道团的联系,从而奠定了金盖山的宗教地位,把龙门派的教理教义思想传播得更加广泛。统合血缘和地缘的力量,借助乡土社会宗法家族的力量推动金盖山道教的发展。以医世思想为线,统合佛教密宗的斗法真言、金丹派南宗的命功理论、符篆派的密咒等形成自己独特的道教修行体系。此书宽阔的研究视野,以综合江南各方面的关系为突破口,仔细分析各种关系之间的互动与影响,了解各个因素的前因后果,跨越道教史和社会史的鸿沟,揭示出金盖山龙门派在江南的发展轨迹。
  另外此书对闵一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学术的角度讲,以闵一得及金盖山龙门派为中心展开学术研究涉及三大议题,分别是道教宗派史、道教断代史和区域道教史,作者文中涉及全真龙门派在清代江南地区的发展。清代道教的地方化是道教在不同地区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当地的地域文化互动,从而形成道教的地区性特征。文中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道教研究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梳理全真派与民间的互动,使得对清代的道教史有更深一步的认识。研究的同时为道教界和政府提供一定的借鉴,政府从历史经验中可以得到启发,更好地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
  最后还应该提到的是,作者对他研究的课题非常讲求科学认真的态度。作者进行多元化的阐释,以文献解读为基础,综合各种研究方法,而不是追求一种简单的总结和概括。作者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详细分析,融汇中西,力图达到详实和完善。比如书中借鉴了“金盖山网络”这一概念,此概念最早由法国汉学家高万桑教授提出。当然作者也有所超越,高万桑教授提出的“金盖山网络”,把闵一得作为“金盖山网络”的创建者。而作者则扩展了“金盖山网络”的时间上限,追溯到徐隆岩及弟子蒋雨苍、朱春阳等主掌山务时期。并且将此网络分为两个阶段,下院制阶段和善堂一道坛制度阶段。正是在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书作者的研究才显得如此深广。总而言之,作者的成果为宗教学研究提供了多种思路,为清代道教的研究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其他文献
〔摘要〕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非正义性和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内在缺陷时,明显地诉之于一个理想的正义标准:基于每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原则。一切社会形态及其生产方式的正义性都能够按照它们接近这一标准的程度而得到评判。按照这一理想的正义标准,在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形式上来看是非正义的,而且从实质上来看也是非正义的;在人类历史的第二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从形式上来看
期刊
〔摘要〕产生于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现实困境的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自律、公共服务、干预和治理的功能期待。我国经济法文本中有关社会组织的条文体现了 “强政府—弱社会”治理模式下的立法路径依赖。应当积极扭转政府主导的思维惯性,以进一步市场化和政府简政放权为基本思路,通过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和培育、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拓宽其与政府之间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在市
期刊
〔摘要〕索恩-雷特尔试图给康德认识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答案,他提出,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现实抽象的价值关系才是康德先天观念综合的真正缘起。在商品交换的现实抽象中出现了与纯粹知性发生相同的情形。因为现实抽象中出现的形式同一性不是由交换主体自觉发动的,社会综合的生成恰恰在他们之外。这样,在商品生产社会中,先天观念构架中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校准机制,也就是康德先天观念综合所生成的知性统觉机制,从现实基础上看恰恰
期刊
〔摘要〕清末上海对江浙地方读书人的文化辐射不是一个简单的现代取代传统、新知战胜旧学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中心辐射与地方回应之间交错互动的复杂多歧过程。上海辐射江浙地区的各种文化因子对地方读书人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这些文化因子也深深锲入了地方读书人在当地社会的权势争夺,深刻改变了地方权势结构变迁的走向,从这一过程可以略窥清末民初中国“走向现代”时以往较少被人所注意的一些历史面相。  〔关键词〕上
期刊
〔摘要〕利他行为不仅受个体特征影响,更受到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产物。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以成都市居民见义勇为的意愿和行动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因素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城乡环境、治安环境、政务环境对利他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政府除了通过道德宣传和说教,倡导利他行为之外,更要加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和谐的城乡关系、安全的治安环境和公平的
期刊
[摘要]美国建国初期,杰斐逊与汉密尔顿围绕着中央与州及地方权力划分、人民参政、弱势行政首长与强势行政首长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美国围绕着联邦权与州权发生过多次争论,使公共行政中政治正义与政府效率两大价值之间出现了交替式优先的发展态势。到19世纪中后期,城市化发展与市政管理滞后的矛盾、行政国家的发展与公共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政党分肥制与基于功绩的文官制度之间的矛盾,迫切
期刊
[摘要]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困境成为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最大阻碍。重塑慈善公信力的关键在于从源头上治理慈善机构物资管理的混乱状况,实现捐赠物资的全局管理和调配,接受外部监督,即慈善事业运作透明化。引入可追溯原理于慈善事业运作链条,将可追溯系统与慈善物资管理进行对接,建构慈善物资可追溯系统,可以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实现慈善事业透明化,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慈善物资可追溯系统在实际运用中具有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
期刊
[摘要]1970年代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在此之前,女性主义运动已然在学理范畴将女性与男性之间存在的生理性别差异深挖至社会性别差异层面,然而这样的推进尚未对司法实务产生影响,美国的法官们仍固守生物决定论的陈见。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女性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女性主义法学的成长,社会性别的视角及方法渐渐被运用到女性讼案里,法院对待性别案件的态度有所改观,性别案件的数量和胜诉率有所提高,女性法官的数量亦逐步
期刊
〔摘要〕晚清福建举人邱才颖,在粤任州县官二十余载。他在《东莞县志》和《香山县志》的记载中,呈现出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在前者他是“遇事诈噬,邑人侧目”的贪官,在后者他却是勤奋、清廉、深得绅民爱戴的好官。不同评价的背后,实际上是邱才颖与东莞、香山两地士绅关系的差异,这种差异又是由不同的历史大背景所导致的。本文通过对地方志、档案、族谱、士绅著作等有关史料的爬梳,试图对有关邱才颖的不同文本书写进行对比分析
期刊
[摘要]2015年,一起“大学生掏鸟窝案”成为了舆论的焦点。民众对于该案中的法院判决提出的质疑,体现出我国现行法定犯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根据责任主义原理,违法性认识应当成为法定犯的责任要件,并须创设类型化的判断标准对其进行合理限制。此外,我国《刑法》对于法定犯的刑罚配置存在问题,未来应当逐步轻缓化,以实现刑法的民主性、谦抑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掏鸟窝案”;法定犯;责任主义;违法性认识;刑罚轻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