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其各种译本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本文单从意境的角度分析其最具代表性的十种英文译本间的异同,从而加深我们对《静夜思》的理解。
【关键词】:静夜思;译本;意境
一、引言
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感情强烈,意向独特,语言明快流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静夜思》经典而脍炙人口,该诗虽短,却情景交融,将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本文从标题,用词,韵律,题材和时空感受五个方面所体现出的意境逐一对比分析十种广为流传的英文译本。十种译本的译者及题目如下:译本1(徐忠杰译)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译本2 (许渊冲译) A Tranquil Night;译本3 (翁显良译) Nostalgia;译本4(毛小雨译)Homesickness at the Tranquil Night;译本5 ( Tr. Herbert A. Giles)Night Thoughts;译本6 (TR. S. Obata) On a Quiet Night;译本7 (Tr. W.J.B. Fletcher) 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译本8 (Tr. Amy Lowell) Night Thoughts;译本9 (Tr. L.Cranmer-Byng)Thoughts in a Tranquil Night;译本10 (Tr. Arthur Cooper) Night Thoughts。
二、标题所体现的意境
显而易见,以上十个版本中,关于标题,就有九种不同的译法,其中(5)和(8)均译为“夜思”。九种译法大体可以归为四大类,有的译者重在强调“静夜”,如译文(1),(2)和(6);有的译者重在强调“夜思”,如译文(5),(8)和(10);还有的译者干脆意译,如译文(3)和(7);最后一类,译文(4)和(9)完整的译出了《静夜思》。究竟哪种译法更符合当时的意境,更能准确传达出诗人当时要表达的情感?根据历史背景知识,此诗写于公元726年,即开元之治十四年,正值诗人遭贬之时。该诗形象地反映了诗人旅居异地,夜不能寐,遥望夜空的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此,译文(4)和(9)是最佳译法,生动的刻画了诗人在一个静静的夜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意境。其余几种译法或只体现“静夜”,或只体现“夜思”,在诗人所要传达的意思层面就不完整;更有译者直接意译,如译文(3)和(7),作者认为此处意译不合适,所要表达的意思太过笼统,概括,没有针对性,而且使这一名诗过于平淡化。诗歌本来就紧凑,所以,标题和内容一定要紧密相关。就标题而言,作者认为译文(4)和(9)是最合适的,最能传达意境。
三、韵律所体现的意境
《静夜思》的韵律结构aaba,其格律整齐,朗朗上口。观察以上十个英文译本,不难发现,译本(1),(2),(5)和(7)是押韵诗,因中英语言差异,韵律结构虽与原诗有所不同,但此种现象是可以接受的。译本(8),译者则将韵律诗大胆的译为自由诗,基本上表达出了原诗的意境,情感,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触景生情时的心理变化。译本(6),没有诗韵,像是在平铺直叙一件事情,无法感受到诗人身处他乡,在清冷的月光下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的意境。译本(9),形似散文,结构过于松散,读来没有诗的感觉,并且抒情成分较重,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原诗的诗情。就其韵律结构来说,不太成功。
四、用词所体现的意境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它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其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这就给我们翻译他的诗《静夜思》带来了极大挑战,理解不到位,就会用错词,进而影响了诗的意境。
在十个译本中,关于床,就有两种译法,分别为“bed”和“couch”。到底哪种解读更加准确呢?“couch”应该是“长条沙发”, “bed”指的就是“睡觉的床”。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床安放在睡房内,月光经过窗户照射到床前,作者在窗内举头望月,低头思念故乡,“bed”更准确些。再来具体分析不同译本的用词。译本(5),把 “床前”译为“around my bed”是不符合逻辑事实的,因为原诗“床前明月光”,是指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他的床前,而不是被月光包围着。而在第三句中,译者用了“glorious”一词来修饰月光,实为不妥。试想,光芒四射的月光怎么能勾起诗人的淡淡思乡之愁呢,这种译法是对原文感情基调的错误理解,使得原文诗意荡然无从。译本(7)第二句,用“thought”一词翻译原诗的“疑”,这个词是原诗的一大亮点,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但“thought”是一个带有理性思维的词,完全破坏了原诗要展现的意境。不能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译本(8), 用了”wonder”, “ lift up”, “drop”一系列动词,非常成功的传达出了诗人的那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再者,整首诗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适度这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怀。译本(3)的一个亮点就是用了“the same moon”, 别具匠心,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从此句开始,整首诗的节奏变得舒缓,仿佛让人感受到了绵绵的忧愁。
五、题材所体现的意境
千百年来,只要离家在外的人,最容易被牵动思乡情绪的媒介就是月亮了。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题材。我们经常说的“睹物思人”,即见到某物某景,使我们想到某人。月亮的沉静、清明,比起其他可以“睹物思人”的照片、风景,更能牵引人的心绪更久。因为他是永恒的,不论你走在何方,他总是高悬于空,那么静,那么美,那么深情,让人不经意间联想到了同在一个月亮下的人们。李白以月亮为题材,利用感官触动的接引,情景交融,酿构出思念故乡的意境。以月亮这一永恒的事物为题材,能唤起所有人的感情,使得我们每个人对这首诗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我想这也是《静夜思》家喻户晓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在十个译本中,对于这一题材“月亮”的翻译并没有什么大的分歧。
六、时空感受所体现的意境
“疑是地上霜”反映出诗人当时半睡半醒的朦胧状态,一个“疑”字用得非常传神。下一句“举头望明月”,一个“望”字则把诗人拉回了现实,诗人一下子清醒了,原来这是月光,不是霜。紧接着,月光把诗人带入到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怀中。这一切发展的是那么自然,毫不矫饰。原诗中的“疑”被译为“wonder”, “thought”, “seem”等; “望” 被译为“gaze”, “look out”, “look”等。最好的译法当然要传达出诗人当时的意境,能微妙地表现出细微的心理变化,不生硬,也不能太平淡。从时间的角度讲了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几乎能体会那种情景。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当时的意境已经也跃然纸上,就在那一低头,一抬头之间,已经表达得极其生动。低头看到的是眼前的事物,一抬头则看到了明月,就是这一轮明月,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故乡。同在一个月亮之下,想见而见不到,想归而归不得。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令人心痛。时空的感受仿佛更具有魔力。这也是诗歌吸引人的关键所在。
七、结语
本文选取意境为切入点,从诗的标题,韵律,用词,题材和时空感受五个方面对当前流行的《静夜思》的十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各自翻译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翻译中所出现的不足之处。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有些方面讨论的不够具体,透彻,有待于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国文(2006)《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王宏印(2009)《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3]王力(2000)《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
【关键词】:静夜思;译本;意境
一、引言
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感情强烈,意向独特,语言明快流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静夜思》经典而脍炙人口,该诗虽短,却情景交融,将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本文从标题,用词,韵律,题材和时空感受五个方面所体现出的意境逐一对比分析十种广为流传的英文译本。十种译本的译者及题目如下:译本1(徐忠杰译)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译本2 (许渊冲译) A Tranquil Night;译本3 (翁显良译) Nostalgia;译本4(毛小雨译)Homesickness at the Tranquil Night;译本5 ( Tr. Herbert A. Giles)Night Thoughts;译本6 (TR. S. Obata) On a Quiet Night;译本7 (Tr. W.J.B. Fletcher) 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译本8 (Tr. Amy Lowell) Night Thoughts;译本9 (Tr. L.Cranmer-Byng)Thoughts in a Tranquil Night;译本10 (Tr. Arthur Cooper) Night Thoughts。
二、标题所体现的意境
显而易见,以上十个版本中,关于标题,就有九种不同的译法,其中(5)和(8)均译为“夜思”。九种译法大体可以归为四大类,有的译者重在强调“静夜”,如译文(1),(2)和(6);有的译者重在强调“夜思”,如译文(5),(8)和(10);还有的译者干脆意译,如译文(3)和(7);最后一类,译文(4)和(9)完整的译出了《静夜思》。究竟哪种译法更符合当时的意境,更能准确传达出诗人当时要表达的情感?根据历史背景知识,此诗写于公元726年,即开元之治十四年,正值诗人遭贬之时。该诗形象地反映了诗人旅居异地,夜不能寐,遥望夜空的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此,译文(4)和(9)是最佳译法,生动的刻画了诗人在一个静静的夜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意境。其余几种译法或只体现“静夜”,或只体现“夜思”,在诗人所要传达的意思层面就不完整;更有译者直接意译,如译文(3)和(7),作者认为此处意译不合适,所要表达的意思太过笼统,概括,没有针对性,而且使这一名诗过于平淡化。诗歌本来就紧凑,所以,标题和内容一定要紧密相关。就标题而言,作者认为译文(4)和(9)是最合适的,最能传达意境。
三、韵律所体现的意境
《静夜思》的韵律结构aaba,其格律整齐,朗朗上口。观察以上十个英文译本,不难发现,译本(1),(2),(5)和(7)是押韵诗,因中英语言差异,韵律结构虽与原诗有所不同,但此种现象是可以接受的。译本(8),译者则将韵律诗大胆的译为自由诗,基本上表达出了原诗的意境,情感,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触景生情时的心理变化。译本(6),没有诗韵,像是在平铺直叙一件事情,无法感受到诗人身处他乡,在清冷的月光下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的意境。译本(9),形似散文,结构过于松散,读来没有诗的感觉,并且抒情成分较重,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原诗的诗情。就其韵律结构来说,不太成功。
四、用词所体现的意境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它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其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这就给我们翻译他的诗《静夜思》带来了极大挑战,理解不到位,就会用错词,进而影响了诗的意境。
在十个译本中,关于床,就有两种译法,分别为“bed”和“couch”。到底哪种解读更加准确呢?“couch”应该是“长条沙发”, “bed”指的就是“睡觉的床”。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床安放在睡房内,月光经过窗户照射到床前,作者在窗内举头望月,低头思念故乡,“bed”更准确些。再来具体分析不同译本的用词。译本(5),把 “床前”译为“around my bed”是不符合逻辑事实的,因为原诗“床前明月光”,是指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他的床前,而不是被月光包围着。而在第三句中,译者用了“glorious”一词来修饰月光,实为不妥。试想,光芒四射的月光怎么能勾起诗人的淡淡思乡之愁呢,这种译法是对原文感情基调的错误理解,使得原文诗意荡然无从。译本(7)第二句,用“thought”一词翻译原诗的“疑”,这个词是原诗的一大亮点,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但“thought”是一个带有理性思维的词,完全破坏了原诗要展现的意境。不能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译本(8), 用了”wonder”, “ lift up”, “drop”一系列动词,非常成功的传达出了诗人的那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再者,整首诗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适度这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怀。译本(3)的一个亮点就是用了“the same moon”, 别具匠心,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从此句开始,整首诗的节奏变得舒缓,仿佛让人感受到了绵绵的忧愁。
五、题材所体现的意境
千百年来,只要离家在外的人,最容易被牵动思乡情绪的媒介就是月亮了。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题材。我们经常说的“睹物思人”,即见到某物某景,使我们想到某人。月亮的沉静、清明,比起其他可以“睹物思人”的照片、风景,更能牵引人的心绪更久。因为他是永恒的,不论你走在何方,他总是高悬于空,那么静,那么美,那么深情,让人不经意间联想到了同在一个月亮下的人们。李白以月亮为题材,利用感官触动的接引,情景交融,酿构出思念故乡的意境。以月亮这一永恒的事物为题材,能唤起所有人的感情,使得我们每个人对这首诗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我想这也是《静夜思》家喻户晓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在十个译本中,对于这一题材“月亮”的翻译并没有什么大的分歧。
六、时空感受所体现的意境
“疑是地上霜”反映出诗人当时半睡半醒的朦胧状态,一个“疑”字用得非常传神。下一句“举头望明月”,一个“望”字则把诗人拉回了现实,诗人一下子清醒了,原来这是月光,不是霜。紧接着,月光把诗人带入到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怀中。这一切发展的是那么自然,毫不矫饰。原诗中的“疑”被译为“wonder”, “thought”, “seem”等; “望” 被译为“gaze”, “look out”, “look”等。最好的译法当然要传达出诗人当时的意境,能微妙地表现出细微的心理变化,不生硬,也不能太平淡。从时间的角度讲了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几乎能体会那种情景。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当时的意境已经也跃然纸上,就在那一低头,一抬头之间,已经表达得极其生动。低头看到的是眼前的事物,一抬头则看到了明月,就是这一轮明月,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故乡。同在一个月亮之下,想见而见不到,想归而归不得。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令人心痛。时空的感受仿佛更具有魔力。这也是诗歌吸引人的关键所在。
七、结语
本文选取意境为切入点,从诗的标题,韵律,用词,题材和时空感受五个方面对当前流行的《静夜思》的十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各自翻译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翻译中所出现的不足之处。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有些方面讨论的不够具体,透彻,有待于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国文(2006)《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王宏印(2009)《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3]王力(2000)《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