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专题学习的文化选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i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题学习”是苏教版第四学段语文教材建设的一大亮点。每册教材设计一到两个专题,围绕“专题”确定阅读参考内容,以“文章选读”“资料参考”等为阅读文本,设计“思考讨论”“观察联想”“活动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既有内容选读,又给学生留足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既拓展了阅读教学内容,又将课内与课外的语文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既科学地利用了课堂教学资源,又创新开发了课外学习资源,充分留白于教师和学生,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专题”是对一类文化现象和文化特征的概括。语文专题学习是有目标、有计划地阅读一种文化形态,引导学生对一种文化由现象到内涵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的综合性学习。从教材建设的角度而言,专题学习将阅读教学有效地从课内教材拓展到课外阅读,将有限的教材阅读内容拓宽到无限的阅读素材之中,做到教材“有涯”而阅读“无涯”。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而言,将经验型知识积累学习转变为探究性能力合作学习,教材中的专题学习素材只是示例,专题文化的现象、特征以及内涵探究需要课外广泛阅读和整理,围绕专题学习内容,搜索专题学习素材,研究整理出自己阅读的体验,形成专题学习成果。
  一.专题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
  研究语文专题学习首先必须弄清专题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专题学习是以专题为核心,教材设置相对集中的素材和阅读内容,将专题有关内容整合为类文化,利用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探究专题类文化特质的学习方式。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叶”专题,文本选编了四首古诗、三首现代诗和一篇东山魁夷的散文节选,目的是了解叶的知识并认识叶和人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认同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是围绕主题而组织的具有语文学习性质的实践活动,是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自然地融入到学习者的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形式。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我爱文学”,结合第一单元的学习,开展一次“我爱文学”的课外活动,表达对文学的热爱之情。比如开展“我爱文学”读书周活动,开展文学小创作活动,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办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等。
  语文学习本质就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具有学习课程的综合性、学习形式的实践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设计的多元性、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创新性等特征。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材在每一个单元之后均设计了“综合学习与探究”,将单元课文的主题拓展、学习内容、阅读体验、文本品味、问题探究、讨论交流、阅读方法、写作要求等融合起来,目的是运用语文知识自主、多元、开放、探究、创新学习成果,提高语文素养。
  由此可见,语文专题学习的指向是语文教材,是围绕教材中的专题,依据文本,适当拓展的综合性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活动是没有文本的,表现为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实践活动的学习形式;综合性学习是运用语文知识,自主、多元、开放、探究、创新地打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联系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学习方式。区分了这三个概念,可以厘清语文专题学习的概念,专题是一个主题或者是一个范畴,主题明确,文本阅读任务清晰,学习形式具有传统意义的文本学习和围绕专题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等特征,是主题文化阅读和开放性学习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
  二.专题学习的文化选择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文化选择能力是在阅读认知和表达传承中推进语文知识同构、文化背景通连、思想情感共识、价值判断冲突,在文化同构中阅知、选择、判断和欣赏,进而创造新文化,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文化精神的浸润的能力。文化选择既是文化审美的过程,也是文化精神的滋养过程。
  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叶”专题,阅读参考的选文有四首古诗、三首现代诗及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节选,可以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探究“叶与人的关系”,也可探究“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但在教材的“活动探究”环节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学习题:“查找古代诗词读本,尽可能多地搜集古诗词中写落叶的名句。班级举行‘落叶诗句探讨’活动,交流并分析这些诗句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探究写作中情与景的关系。”由此,笔者从“叶”专题中选择了“秋意”这一文化视角,开展了以“秋意”为专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将专题学习、语文实践活动以及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活动分为五步骤:第一步,阅读专题选文,选择文化视角——秋意。第二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围绕文化选择视角“秋意”阅读文学作品,搜集整理并记录。第三步,自主归纳分类,初步综合“秋意”的文化认知。第四步,合作交流,完善基于文化选择视角探究下的结果。第五步,班级展示,师生基于合作整理的文化认知,梳理“叶”专题文化选择视角“秋意”的综合性学习成果。“五步走”完全基于专题学习要求,基于文化选择视角,基于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基于综合性学习方式,采用文化选择的“类分法”,集中探究专题的文化视野,梳理“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撷取文化视点“秋意”,探究文学作品中“秋意”的文化内涵,厘定“秋意”的文化脉络,研究“秋意”文化的双重性。
  专题学习预设到“秋意”在中国文化传承之中的二重性,一是言秋悲寂寥,一是言秋胜春朝。尤其是悲秋情怀,文化传承有序有据,影响深远。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薰染秋文化,让学生对秋文化有充分了解,力求在文化的二重性上选择比较,求同探异。例如,古之有刘禹锡《秋词》的“我言秋日胜春朝”,今有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的“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文化选择是求同存异,在“一叶知秋”的专题学习中,学生从“叶”中有选择地对中华文化中“秋文化”有了深度的认识和探究,并认知了文化的多重性,这是文化选择学习的可贵之处。“专题学习”可以此类推,在古代诗词中求同存异,探究诗歌的基本意象,如对“雁”的意境探寻,对“月”的专题研究,对“杨柳”的文化探寻,学生会在专题学习中积极培养文化选择能力,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类文化”深入探究,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三.专题学习的文化策略
  语文专题学习常常会出现两种误区:一是将专题学习处理成纯文本阅读教学;二是将专题学习处理成类学科性研究性学习。第一种误区是将专题学习文本作为纯粹的阅读文本,只进行指导性阅读,不进行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和一般的阅读教学没有任何区别。第二种误区是将语文学习泛化,缺少语文特质,是非语文的专题学习,将语文专题学习演化为研究性学习课程。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设计的专题是“气象物候”,编选了《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两篇自然科学作品和李白的《塞下曲》、王之涣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如果将专题学习文本作为单纯的阅读材料,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教学情形:将《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作为说明文阅读教学来预设,李白的《塞下曲》、王之涣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以诗词阅读教学来预设。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抛开了苏教版教材建设的亮点“专题学习”,课堂教学的所有预设以阅读教学为形式,教学形式单纯,学习形式单调,缺少研究学习,更谈不上探究性的综合性学习。如果将《看云识天气》上成地理课,将《大自然的语言》上成生物课,抛开语文学科性质进行其它学科性质学习,语文课堂又演变为类似于其它学科教学,语文课堂进行着非语文学习,课堂没有语文味道。
  如何科学地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属性与“气象物候”专题结合起来呢?教者以“文化角色转换”为阅读教学策略,将《看云识天气》和《大自然的语言》作为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气象和物候常识,借助自主阅读知识,转换“文化角色”:假如你是物候学家,你从四首诗歌中读到了什么?假如你是一位诗人,你从中又读到了什么?
  “文化角色”之一:物候学家,研究古代诗词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并通过物候知识研究古代诗词中记载的自然现象。“文化角色”之二:诗人,欣赏诗歌,研究诗歌艺术风格。学生以物候学家身份阅读李白《塞下曲》中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用物候知识解释了五月天山自然景观产生的原因,这是天山纬度高并且海拔较高造成农历五月的天山仍天寒雪飞扬的景象。另一位学生以诗人的身份阅读此句时,他从李白的诗句中读出了戍边战士虽身处边塞恶劣的环境仍胸怀“斩楼兰”的报国情怀。学生变换“文化角色”重读诗词,内中趣味只有阅读者能深深体味,并在两种“文化角色”的转换中不断学习、深度阅读。学生变换一次“文化角色”,研究文化的视角就变换一次,将自主阅读的《看云识天气》和《大自然的语言》学习成果灵活地运用到了古诗词的学习中,这样的文化角色转换的阅读策略,既联系了已有知识,又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新知识之中,“文化认知能力”以及“文化选择能力”进入“温故而知新”的最佳境界。
  语文专题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种常用形式,围绕专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专题学习涉及的文化进行选择性阅读,或者转换文化角色拓宽阅读视角,既丰富了阅读内容,又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李旭东,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如东。责任编校:舒 坦
其他文献
一.高考阅卷发现的问题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在各位专家的叫好声中依然落寞退场,均分与去年持平,只在46分左右。这样的结果与命题人、对她赞誉有加的各位专家以及广大的语文教师的期待远远不相符合,给人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遗憾。笔者从参加阅卷的经历梳理总结了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记叙类文章写作素质低劣,分数上不去。今年江苏高考记叙文的数量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问题也很突出和集中
回顾自己上学期间背过、至今仍记忆清晰的文章,《岳阳楼记》首推其中;凡有些个学识的人,谈及经典,莫不能张口即说《岳阳楼记》。作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散文,《岳阳楼记》传唱千年而不衰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下面浅谈一孔之见。  一、记事言志,“记”有异焉  八百里洞庭天下奇,正源于此,自古歌咏洞庭湖的佳作灿若繁星。信手百度,仅唐一代就有二十余首传世名作。但将涌现眼前的诗句一一读过,却发现众多诗文中咏叹洞庭美
期刊
我以为写作的高度就是语言的高度,而语言的高度就是思想的高度。所以一个人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于思想的培养。当然,我这里所指的思想绝对不是平时常言的政治思想。它指打上深深的个人烙印的思考,对人对事对万物的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种思想才是法国的伟大哲学家帕斯卡尔所称的“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里的思想。它是富于创造性的,想象性的,情感性的。它是一个人的灵魂,自然成为一篇文章的灵魂。真正的文章就是写它的那个人
宋学孟的《柳叶儿》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故事,把读者带入了那个苦涩的年代。至于“教什么”已不成问题,但是要让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字里行间里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还是有点难度。《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学时先要让学生了解苦难。  高尔基说
期刊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入了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的一篇随笔——《山中避雨》。文章叙述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自己真切體悟了古语所说“乐以教和”(即音乐的魅力在于教育感化人,使人们和谐相处)的道理。选文第4自然段用了插叙,笔者认为保留此处“插叙”值得商榷。选文第4自然段内容如下(其中方括号内为插叙内容):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
期刊
古典小说里面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之精粹,其中那厚重的历史意蕴、丰满的人物形象、独具特点的严辞风格,都会使人产生目不暇接之感。现在小学语文教材里面对古典小说也多有涉及,其中《草船借箭》一文歷来都是保留篇目,本文以此篇为例,对小学语文篇章分层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说明,以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当然,这里所说的分层,并非是对学生的分层,而是对教材文本的分层,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学
期刊
由于地缘和文化的关系,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中学生作文写作素养较低,作文堂课缺乏有效教学研究与成果应用。2009年,笔者参加了学校课题《中学生写字与作文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实践研究工作,在课题专家的指导下,借助指导学生自主作文学习的途径,反思自己以往那种指令性的传统作文教学法的不足,重新分析学情,定位教情,吸收新课程改革“用教材教”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组织教材和二次开发课本教材展开作文教学,培养学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信息化,过去以书面形式为主的交际活动,取而代之的是以口语交际为主的如竞争上岗、招聘、求职等活动,口语交际成为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交流活动,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了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新课程标准》适应时代的要求,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表达训练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教育任务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教师独霸讲台一讲到底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早已被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所取代,自主课堂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教学实践中,语文自主课堂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教师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为名,“放手”让学生自由随意地阅读,没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学前指导;有的课堂表面热热闹闹,讨论、表演、争吵……实际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甚至谈论交流的都
目前,人们对语用教学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起语用,许多教师都会说自己是如何重视语用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等等。但是,重视语用教学并不意味着语言训练要脱离教材孤立的进行,语用教学只有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才能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受到教育,从而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效果。  一、在对话中发展语言  在语文课文中,许多文字背后大都隐藏着深刻的内涵,只有与文本深入对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