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视阈下的解读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ichao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自己上学期间背过、至今仍记忆清晰的文章,《岳阳楼记》首推其中;凡有些个学识的人,谈及经典,莫不能张口即说《岳阳楼记》。作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散文,《岳阳楼记》传唱千年而不衰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下面浅谈一孔之见。
  一、记事言志,“记”有异焉
  八百里洞庭天下奇,正源于此,自古歌咏洞庭湖的佳作灿若繁星。信手百度,仅唐一代就有二十余首传世名作。但将涌现眼前的诗句一一读过,却发现众多诗文中咏叹洞庭美景者过半,景中寓情者有,更多表达者就不胜了了。
  反观《岳阳楼记》则洞天别开。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于是范仲淹换一个新的角度,用另一种文体另说他的一套。
  《岳阳楼记》以“岳阳楼记”为题,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引出最后一段的“古仁人之心”,文章构思别出心裁。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文章由事入景,因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一开头以叙事为主,记述了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然后由事入景,写在岳阳楼所观、所感;以“然则”一语引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又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从而揭示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记事、記人、写景,借景抒情,议景载道,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查阅资料不难发现,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从这个角度说,《岳阳楼记》发展了“前人之述”,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文章内容。
  二、览物之情,得有异焉
  从写景的角度说,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景色与他人也有不同。
  文章是滕子京谪居巴陵时托范仲淹所写,滕子京也很热爱诗文,居巴陵,身临洞庭湖畔,他也曾描绘岳阳楼的景观:
  东南之国富山水,惟洞庭于江湖名最大。环占五湖,均视八百里;据湖面势,惟巴陵最胜。濒岸风物,日有万态,虽渔樵云鸟,栖隐出没同一光影中,惟岳阳楼,最绝。
  在这篇《岳阳楼诗集序》中,滕子京以62字极赞洞庭湖之“大观”。他还曾在《临江仙》一词中描绘洞庭湖山光水色: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词怎么看怎么象集句,气蒸二句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曲终两句出自钱起的《湘灵鼓瑟》,帝子微闻两句,都是别人的句子拿来化用。八百里洞庭在滕子京笔下,只剩了“天连水,水连天”,“分外澄清”。同样是洞庭湖“大观”,滕子京说“日有万态,渔樵云鸟,栖隐出没”,描写不可谓不细,但与范仲淹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比起来就显得柔弱,笔力不够雄健有力。
  棋高一着的不止于此。对于气势宏大的自然景观,范仲淹只轻轻一笔“前人备述之矣”就略过了。以一个“然则”陡转,“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呼?”顺势而出,干净利索地从写自然景观转入到写人的情感的特殊性上来。一个“异”字使文章思路顺畅而下,“览物之情”双层面展开。
  一方面是“淫雨霏霏”“阴风怒号”的阴暗、悲伤之景,登斯楼也,则“感极而悲者矣”;一方面是“春和景明”“一碧万顷”的明媚、喜悦之景,登斯楼也,则“喜洋洋者矣”。两种景象不会同时呈现,很显然,作者在这里是运用了想象,将阴晴两种景观、悲喜两种心境同时推出境。每一段的写景先描写后议论,写得有序;动静结合,写得有起伏变化;两段写景形成对比,凸显览物之“异”。同时,与前人写景抒情多单一呈现的情况迥异,想象极大的拓展了文章意境,丰富了文章内容。
  一阴一晴两种情况下的语言同中有异。三四两段的写景,骈句者有,如第三段中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四句;第四段中“沙鸥翔集,锦麟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六句。对仗句式,长于对自然景观的概括性描绘,读来亦音乐和谐;但大量使用则容易造成表面滑行、堆砌华丽之感,所以作者极力回避过分密集的对仗。在三四两段中间以四字或不同字数的散句,句法骈散结合、长短结合,自由交替,显得情绪活跃,潇洒自如。在这一相同点之外,朗读感受,就会发现第三段写阴雨之景,四字短句中阳平和阴平字明显多于第四段;而第四段写春和景明的四字短句中,除阴平调明显多出外,其余调值交互出现,变化多端。“平声平道莫低昂”,这种“异”一来带来了朗读效果铿锵有力和柔和婉悦之别;二来第三段写景句,极具力量感的词语排山涌出,给人以宏大的空间视野感,气魄迥异。
  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再看滕子京的洞庭文字,犹如佛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层境界,那山、那水是客观的存在。而在范仲淹的笔下,那山、那水却是淌过了作者心灵,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的山水,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主观映射。众所周知,《岳阳楼记》并非范仲淹身临其境有感而作。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则下放河南邓州,他没有可能为一篇文章擅离职守,远赴岳阳。据岳阳楼现存资料,当时滕子京请他属文,只给一幅《巴陵胜景图》,范仲淹就根据这幅图观静止之景,运无边想象,写就了这篇千古名篇。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客,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钠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几句讲的就是创作构思时,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飞越千载,随心驰骋。想象飞腾起来了,就会出现文思泉涌的现象。由此看来,能不能写出东西来,不在于眼睛看到了多少,而在于心里激发了多少。览物之情,得有异——和范仲淹相比,滕子京之笔力拙,大概正是少了主体情感对客观景物的同化过程。   三、物我两忘,情有异焉
  范仲淹的笔下,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有不同,那是不是见“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而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郁和看“春和景明”而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悦就是览物之情的最高境界了呢?显然不是。“异二者之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才是范公心生向往的理想境界。迁客骚人的“感极而悲者”“喜洋洋者”同属以物喜、以己悲的范畴,这种以个人感受为基础的悲欢在范仲淹看来是不值得夸耀的,作为品德高尚的人,个人的悲欢必须建立在国家、百姓的悲欢基础上才有意义,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俱备这种情怀的“古仁人”又在哪里呢?
  杜甫,心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杜甫一生心系国家、心系百姓,大胆揭露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他晚年携家出蜀,生活贫困至极却仍然慷慨悲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用他的遗世精神铸就不朽 “诗史”。杜甫可谓“古仁人”的代表。
  滕子京亦可稱“古仁人”。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称“庆历史,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由此可见,滕子京政治才能非同一般。庆历四年,滕子京因“滥用官府钱财”罪名被贬巴陵郡。到任后,他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以国事为重,勤政为民,第二年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可见滕子京也是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怀的古仁人。对此,《岳阳楼记》亦暗有赞誉。
  范仲淹更是“古仁人”的典范。欧阳修给范仲淹的墓碑文中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适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由此看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范仲淹由来已久的心语。范仲淹从30岁起曽多次上书直谏,为民请命,以致招来数遭贬黜,仕途浮沉。范仲淹贫苦一生,却能用自己的俸禄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百姓,以致死时“身无以为敛”。从这个角度说,范仲淹就是他理想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不可不说,《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借以传达他的政治情怀的载体,同时又是被贬邓州内心的自我勉励。
  综上所述,《岳阳楼记》是一篇融记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内容丰富的名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一个“异”字把岳阳楼放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去描写,拓宽了描写面的境界;“或异二者之为 ”中的一“异”,则展示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突出了“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情怀的鲜明对比,扩大了思想内涵,深化了主题。正是两个“异”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承转的作用,让各部分内容熔铸贯通,一气呵成,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杨秀雯,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第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美美的,这个美就在语言的深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来,感受语文之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浓厚课内阅读氛围,树立阅读意识  初中生正处于自控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在日常教学中树立阅读意识。例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闻一多先生的
期刊
写作过程就像一棵树的生长过程,生活和阅读体验是土壤,观点、思想、情感是根,立意、构思、语言是树干花果。写作教学不但要注重立意、构思、表达等技法上的指导,更需关注学生观察力,情感的丰富性、敏锐性,思想的深刻性、倾向性等内功的修炼。后者是写作的源泉和动力,如果忽视这一点,而是用范文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就像龚自珍《病梅馆记》中所写的那样“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势必“遏其生气”,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锹挖不出水井。同样,一番事理,也不是凭一口气就能讲清的,需逐段逐层、步步为营地阐述论证。可以说,要透析事理,首先关涉的是论证思路的拓展问题。所谓思路,是根据特定的表达需求,思维开拓、延展的路径,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过程。初学议论文的同学,往往思路闭塞,只好采用“戴帽 穿衣 着靴”的三段式。正像解数学题,光有结论而没有运算过程一样,写议论文缺乏推理过程,是
小学教育是认知能力培养的开始,认识能力培养离不开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所谓趣味性教学,主要是指主张挖掘学科学习的趣味性,摆脱传统枯燥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著名的教育学家培根说过,“兴趣是学习的萌芽”,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利用这点来挖掘学生学习潜
期刊
兴趣是学生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增强语文的学习效果,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就这个问题,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乐激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去学习  小学生喜欢游戏,尤其喜欢一些娱乐活动。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
期刊
教师在古诗词的讲解中,一方面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诗词的翻译和讲解中,鲜少的关注诗人当时抒写诗词时的意境和感受,另一方面习惯性的让学生对诗词进行硬性背诵而很少进行大声的朗读。这些不当的教学手段都将诗词的教学效果固定成死板和难于理解的状态,从而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抗拒和畏惧的心理,仅仅是在被动地应付考试。虽然这种方式能够硬性地让学生理解了古诗词的大意,但学生在鉴赏和分析方面却缺少交流和进步。  一、
期刊
我校确立的《写作》校本化研究——高一记叙文教学内容时,经历了一个初步设想、深入讨论、修订更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高中记叙文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清醒、更明确的认识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完善情感世界,提升人格魅力。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早起晚睡,披星戴月,穿梭于家校之间,背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忙碌于作业堆里。他们往往缺少充足的时间,不能安心读完一本书;不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缺少必要的积累,从而造成作文素材奇缺、作文语言苍白、作文立意不够高远、新颖的弊端。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很
期刊
一.高考阅卷发现的问题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在各位专家的叫好声中依然落寞退场,均分与去年持平,只在46分左右。这样的结果与命题人、对她赞誉有加的各位专家以及广大的语文教师的期待远远不相符合,给人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遗憾。笔者从参加阅卷的经历梳理总结了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记叙类文章写作素质低劣,分数上不去。今年江苏高考记叙文的数量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问题也很突出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