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运用“让学引思”理念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ali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渗透两个字:“让”与“引”——“让学引思”。
  一、语文课堂教学“让”的原因
  “让”就是要让出语文教师长期以来的讲台霸主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那为什么要教师撤出主阵地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传统思想并未走远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特征,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我国素质教育已经走了近17个年头,而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大张旗鼓地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干应试教育”恐怕是语文课上心照不宣的秘密。君不见,中学生的书包变得越来越重,课桌上的书越堆越高,各大名校的周末已经形同虚设,试问那些被禁锢在教室里的方寸之地的莘莘学子,还有多少学习语文的乐趣?
  2.学生想象力严重缺乏
  在2017年7月由福建省科协、美国鹤庐亚洲文化交流中心第十四届福建国际语文科普夏令营活动上,3名美国外教发现,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相当强,但想象力和创造力却明显不佳。事实上,中国每年有2000多学生拿到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但获得的一致评价却是“中国学生的想象力贫乏”。是中國的孩子天生就缺乏想象力吗?很显然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是扼杀学生想象力的罪魁祸首。
  3.语文教育发展前途堪忧
  中国新生代想象力严重匮乏的现状和隐忧,必然影响着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衡量指标。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的国家能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而现实的状况是,不仅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在其他学科,我们的教育思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教学理念也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整个语文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前景堪忧。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现“让”
  1.转变观念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现在的语文教材,信息量大,知识丰富,时代气息浓。这与以前的教材重语言知识,轻阅读能力、书写能力的情况截然不同,再用以前观念教学,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语文教师还守着先前陈旧的观念,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何以如此?原因很新简单,一是目前站在讲台前的老师,当年也是坐在讲台下,聆听着老师讲课的学生,而且后来还自认为因此而“成功”了,他们在心理上天然地认可了教师就是“讲师”的观念;二是现实的考评体系。与其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面对考卷“作案”的是学生,而最终审讯站在“被告席”的却是老师。包办代替心理在所难免。三是强烈的“责任心”。出于对学生负责,许多老师力求在课堂上倾其所学,倾囊相授,唯恐有丁点儿遗漏疏忽。转变观念,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人”,从而给予充分发挥的信任,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力性。
  2.释放爱心
  教育其实是一场爱的等待,让一切功利走开。诚然,教师也不能摆脱时代的束缚和影响,但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具有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道德甄别力和坚守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干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课堂的角度看,教师就要承认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以足够的耐心与包容,给予和营造广阔的空间,静待每一朵花开,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明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3.敢于放手
  韩愈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大可不必时时处处充当全知全的智者,可以适当弱化权威的潜意识定位,甚至可以故意藏巧,行不言之教。正如生活中,“懒”妈妈通常可以培养出勤快的孩子,“笨”老师却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点都不难理解,每个学生都需要激励,而当学生自我感觉自己的知识或能力超过了老师,那该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学生动力啊!优秀的教师应当培养出更多超越自己的学生。
  三、“让”中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
  1.放任自流
  凡事过犹不及,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干脆一让到底,放任自流,结果乱成了一锅粥。还有的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不管学生答什么,采取模糊评价,不置可否。教师成了毫无主见的“好好先生”,毫无原则的和事佬,学生对正确思路莫衷一是,自然也是贻害无穷。
  2.流于形式
  有的语文教师迫于教学改革所需,虚有“让”表。过程可以自由发挥,但最终结局还是回到既定“剧本”。教师看似完全放手,学生讨论确实热烈,课堂自由民主,其乐融融。但不出几分钟,剧情突然反转,教师不顾学生得出的结果是啥,只顾一味兜售现成内容,对学生疑点与亮点一语带过。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趣味索然。
  四、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引”
  1.适时
  《论语》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教师只有抓住最恰当的时机,才能使“引”恰到好处。这个时机就是“愤”“悱”之时,即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之时。对于时机的把握,自然需要教师长期积淀的教育智慧。
  2.适合
  所谓适合,是指语文教师需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要将眼前的疑点“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就可能出现“引”而不“发”的尴尬。
  3.适度
  “引”不是给,“引”只负责“导航”,至于采用何种效能工具,如何驾驶,全在学生。切不可以“引”代授,和盘托出。应欲言又止,以抛砖引玉。
  总之,一“让”一“引”,“让”出的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引”出的是教育的变革突围。一“让”一“引”之间,尽显师者风范和格局。
其他文献
古典诗词大多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在诗词教学中,一定要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想象、联想,沉浸在作者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中,获得审美体验,进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志。现以《新城道中》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沉浸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新城道中》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二单元的一篇推荐作品,本单元的学习方式就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激趣导入  猜猜他是谁?他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Q017年版)》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对照新课标,笔者提出“素质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学生个性塑造和特长培养策略”这个目标,借助“时尚语文”这个概念,希望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种更能
自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成为一线教师的备课上课的主要目标,“自主”“探究”“合作”等词也成为一线教师备课上课的关键词。由此可见,一线教师大都迫切地投身到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中来,为了学生的持续发展,都努力去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甚至评价方式,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受课堂模式的限制,或者其他种种原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
《采薇》是《诗经》里的名篇,其丰富隽永的人文内涵,言之不尽的诗情画意,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让人赞不绝口。特别是诗中难以言状的复杂情感:对家园国土的思念交织着对贼寇强敌的愤恨,艰难征战的苦涩蕴含着保家卫国的豪迈,明媚乐景中蕴含隐喻的哀伤,阴晦哀景中寄寓喜悦,这一切都给人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  教读《采薇》的重点,就是进入诗歌的语言世界,不断地涵泳,引领学生去品味这些复杂的情感。纵
一提起战争,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想起马革裹尸,烽火连天,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万里长征人未还,百万雄师过大江等等,但《百合花》却跳出了这个窠臼,专注于对战争中几个普通人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的刻画;在战场上,我们嗅到的总是火药味、血腥气,但《百合花》却让我们嗅到野菊花、百合花的香气;写战争题材的小说,容易写出英雄气,而不容易写出人间烟火气,但《百合花》却用一床温暖的棉被,给予生命最好的体贴。  茹志鹃的《百
语文是贯穿学生时代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充分的从阅读中收获知识和汲取营养是语文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和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老师需要有效地向学生推广整本书阅读,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独立的思想和感受,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已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常态,经过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高三的“整本书阅读”暗合了古代写作的“起承转合”。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这是“起”要平直渐进,“承”要衔接有度,“转”要有转折与深化,而“合”则是“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而这,与高三“整本书阅读”有惊人的神似之处。  一、“起”——早作准备,精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隐退,努力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课堂的组织着、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跃升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同语言的亲密接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巧设疑问,构建生命课堂,使课堂教学思路明晰,学生充满激情,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让我们看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激活版”,从而达
琦君先生的《春酒》,通俗纯净、简明亲切、娓娓道来,不是杜鹃啼血似的悲吟,所以读者无需泪眼婆娑、肝肠寸断、欷歔不已。那素淡隽永的语言、温柔蕴藉的情感,就像月光下静默的垂柳——美丽、缱绻。  勤劳善良的母亲,热情淳朴、情深义重的乡亲,还有发生在故乡的那一串串快乐的故事,都是琦君童年最幸福的陪伴。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经过时间的酝酿、沉淀,与琦君的心灵黏合在一起,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那一幅幅温馨从容的风土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为金岳霖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充分体现了汪氏散文风格: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这个“味道”的品读过程,就是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促进思维提升和发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往往因阅历、心智的不成熟,易浮于文本的表面,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