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研究

来源 :高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比以往更高地要求和标准。历史学科作为高中教育重要组成,除了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还要通过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提升综合素质,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教学策略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在全新教育背景下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则成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应结合学生学情和学科特征从多方面开展教学,实现核心素养目标。
  一、立足教材内容
  毫无疑问,教材是高中历史学科主要教学辅助工具,涵盖古代宗法制、儒学宋明强调的治国做人和明理之道,清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以及中华民族崛起奋斗等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整合上述内容并基于此渗透家国情怀教育。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教材,依托历史人物和典型事件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首先基于历史人物渗透家国情怀;我国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也出现很多历史人物,叱咤风云英雄豪杰,奋起抗争的农民豪杰,深邃睿智的思想家以及勇于探索的科技精英。正因有多种历史人物才构成多元化的人类历史,因而需要巧用典型人物渗透家国情怀。鸦片战争打响后加深中华民族危机,中国陷入被各国瓜分局面,正是在国破家亡的近况下唤醒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国内迅速蔓延爱国运动风气,涌现一批林则徐、葛云飞、关天培、左宝贵、陈化成、丁汝昌、邓世昌等英雄豪杰,为了中华民族与敌人浴血奋战,展现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则涌现一批革命派代表人物,如邹容、林觉民、秋瑾、孙中山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则淋漓尽致地体现中国共产党不畏牺牲和为解放国人和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精神,出现一批如吉鸿昌、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周恩来、黄继光、邱少云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体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热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如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以及钱学森式精神等。每个时期均有一批家国情怀历史人物,教师在渗透家国情怀时应善于运用历史人物以及特有的优秀品质,并逐渐促使学生内化至自身学习体系当中。其次基于历史事件;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取典型且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切实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学为例,教师先明确为学生讲解新文化运动属于解放思想运动,高度唤醒民族意识以及同胞对民族、国家命运担忧。尤其广大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指引下纷纷加入到救亡图存运动中并运用自身实际行动诠释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与爱,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涵盖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
  二、创新教学方式
  当前教育领域极力强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打造师生高效互动的共同学习模式。高中历史教师在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时可结合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问题情境是当前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能较好地启发学生思维和智慧,更好地渗透家国教育。以“长征”教学为例,教师在正式授课前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电视剧主题曲,随即为学生讲述长征起因、经过、结果,明确指出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伟大转折点。教师让学生背诵语文课程中学习过的“七律·长征”,由此一来就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历史教师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虽然艰苦漫长的长征结束了,但却传递出值得学习的长征精神,有哪位同学知道何为长征精神吗?”之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在学生思考討论后并不急于告知其答案,而是指引学生从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甚至可让学生书写一篇对长征精神见解的小作文,师生相互修改,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师生在全新的课堂模式下可集中探讨某一历史问题,尤其在讲解振奋人心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可发挥语言优势作用,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探讨兴趣和情感共鸣。所谓情感共鸣即情感内化产物,能在无形中强化强国情怀。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惯性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灌输式,忽略学生自主思考和对知识理解与感悟,无形中成为阻碍素质教育改革主要因素,更不利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因而高中历史教师在新型教育理念指引下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对比讲述法,教师并非单纯只有为学生传授知识任务,还要善于拓宽学生视野,渗透家国情怀的同时将串联多个知识点。讲解中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将《辛丑条约》与《南京条约》相对比,促使学生明确中清政府签署多个丧权辱国条约后带来的不良后果,中国也因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奋起抗争才能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急。虽然三元里抗英和义和团运动均以失败告终,但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精神永不磨灭,在抗争精神引领下万众一心,打倒列强。历史教师可通过对比指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在奋起抗争道路上的伟大精神,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除了问题情境和对比教学,教师还可运用拓展延伸法;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再巧妙融入国内外时事热点,指导学生站在民族意识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增强家国情怀。以“伟大是的抗日战争”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在东北松花江上》,回忆中华民族遭受过的苦难,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随即为学生播放幸存者讲述或历史遗迹等感染学生,明确告知学生落后就要挨打,强兵才能富国的道理。只有各个民族相统一才能真正解放中华民族,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自尊、自立精神,强化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再为学生播放电影《南京,南京》片段,并引入社会时事问题:“请问该如何评价日本篡改教科书以及如何正确看待打砸日系车”事件?在前一个问题中,教师可运用大量史实告知学生,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日本军国主义在近代史中对中国人民造成沉痛的身心伤害。不仅如此,日本没有反思自身罪行,反而指责中国教科书设置较多的抗日和反日内容,强化中国学科对日本反感和仇恨情绪,甚至肆意修改日本教科书内容,说明问题实质。历史是已发生过的事情,很多事实都无法改变,要做的就是向前看,即使身处物质富裕,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也要不忘国耻。每一名中国人都要铭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团结一致,维护国家与民族稳定。   三、实施学思结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彰显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教师则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角色,指引学生将思考和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真正意义层面高效教学。
  首先展示自我:历史课程是高中教育重要组成,面向所有学生,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和健全完善人格,促进个体发展。同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时刻关注学生学习动态,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位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平台,促使每位学生均能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知识内容组成,教师应始终立足于课堂,不仅要紧抓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还要指导学生学习历史选修知识。其中高中历史选修课程涵盖民主思想实践、中国思潮变迁、中外政治变革、战争与和平、新中国外交政策等,上述内容中均涵盖大量家国情怀素材。历史教师就可借助选修课内容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平台,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思考和创新。例如在学习新中国外交政策时,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改革开放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展现的优势,必要时还要基于拓展角度思考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有效激发学生潜在爱国意识和情怀。与此同时历史教师在总复习课堂中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自绘制的思维导图,重点在于将所有历史知识相整合,教师和其他学生可进行点评,活跃课堂气氛,更增强学生学思能力,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其次交流评价: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探究学习学习,尽可能做到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指导学生基于多个角度发现和分析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强化家国情怀。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预习新知,在此过程中了解各个学派思想家提出的思想,要求學生扮演庄子、墨子、孔子、韩非子、董仲舒、朱熹、周敦颐、王守仁等思想家。扮演者可大力宣扬主导学派思想并与其他思想家相互辩论,说服对方承认自身观点,主要围绕国与家展开讨论,其他学生可结合扮演者讲述的内容进行补充,而历史教师则作为历史记录者和见证者耐心聆听,之后为学生讲述对处于不同历史背景下家与国的看法,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儒学思想内涵,拓宽家国情怀内涵。从上述教学案例可发现,师生角色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借助角色扮演还原真实历史,在激烈的辩论中能深化对传统思想理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
  结束语
  总之,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之一,更是学生必须形成的思维品质。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对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 2019(33).
  [2]戚建满.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J].学周刊, 2019, 400(16):64.
  [3]董艳.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J].中华少年, 2019(26).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課改的进行要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当前,怎样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重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转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笔者主要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于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快速发展的时代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网络人才需求,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的组织实施,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引入网络在线微课教学模式,对原有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讲授教学,作出教学情境、重难点内容、教育指导方式的全面改革创新,深化师生之间互动交流、问题探究解决,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与质量。 
期刊
摘 要:《拿来主义》一文是议论文学习借鉴的范本。紧扣文化热点,提出精辟的见解,逻辑极为严密。对于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同学,帮助极大。文章思路是,先“破”后“立”,有破有立,比喻论证,把一个深刻道理讲得透彻,形象生动。  关键词:先破后立;比喻论证;大宅子;读写融合  each according to the style, write according to the text  ——Reflecti
期刊
摘 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化学教学,彰显着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着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以“铁三角”的教学设计为例,分析了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种教学策略,其分别为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以及意义化策略,并提供了完整的“铁三角”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提供具体的案例。  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期刊
摘 要:立足于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结合高中英语知识点繁杂、内容丰富的现实情况,以及单元整体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系统性掌握、深入理解等优势,文章围绕如何从“单元”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提出了相关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提升学习质量带来有效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養;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构想  引言: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英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优化英语教学结构已
期刊
摘 要:在历史核心素养体系中,唯物史观是诸多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素养是诸多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最终目标。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信念系统,决定着历史教学的方向和落脚点,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家国情怀就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学生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古代诗词课堂教学现状谈起,提出古代诗词课堂教学的三个关键词“涵泳”“生本”“审辩”。古典诗歌的意脉虽然难以捉摸,但它必定依托诗歌文本呈现,同学必须先静心涵泳,方能渐入诗境。生本本质就是将教学回归到最初的生命本体教学,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质疑、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学诗的思维动起来。同时教师还应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整体鉴赏训练,教会学生运用审辩思维帮助进行诗词鉴赏。  关键词:涵泳;
期刊
摘 要:通过APOS 理论指出数学概念的获得要经历活动、程序、对象、图式四个阶段,为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是基于APOS理论下《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解》的教学设计,旨在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概念。  关键词:APOS 理论;概念教学;教学设计  一、APOS理论概述  美国数学教育家杜宾斯基(Ed Dubinsky) 等人提出了APOS理论,它阐述的是:个体在解决所感知的数学问题中获得数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的全面要求下,各学科的教学模块也在不断的优化,教师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文言文作为课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它不但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内容,也对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拓展视野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法,针对文言文教学不断的优化和创新,本文将以高中课文《〈史记〉选读》为案例,探讨相关的教学处理技巧,并针对当前学生的学科素养展开研
期刊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要求本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国情,有目的的从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熏陶,引导同学们在思想意识提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能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引导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知识学习和思想进步来真正形成浓厚的家国情怀,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表达爱国情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