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龟崇拜文化。“龟驮碑”就是龟崇拜的一种典型体现。但是,随着龟崇拜的衰落,龟的地位与意义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赑屃应运而生。“龟驮碑”也演变成“赑屃驮碑”。文章以武当山八大宫的“赑屃驮御碑”作为切入点,旨在通过梳理龟崇拜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赑屃产生和“赑屃驮碑”出现的原因。
一、赑屃的由来
武当山的八大宫共矗立着12座由大龟似的庞然大物驮着的古碑,老百姓称其为“龟驮碑”,《武当山志》却称之为“赑屃驮御碑”。似乎驮碑的似龟而不是龟,是一种叫赑屃的动物。那么,赑屃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赑屃一词,最早出现于典籍是在汉张衡的《西京赋》中:“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蹠)……”,唐人李善注云:“……赑屃,作力之貌也。”可见,“赑屃”最初是个形容词,是用来形容河神、巨鳌等用力前行的姿态。到了明代,“赑屃”变成了名词,杨慎的《升庵集·八一卷九五》中就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①。将其解释为龙生九子之一。
可见,赑屃一物是从宋明之际才出现于典籍的想象之物,那么,它与龟是什么关系,又为什么被作为碑趺的呢?通过追溯碑的历史,我们发现:汉代开始用长方形巨石做碑座;汉末出现了龟形碑座;唐代碑的形制基本定型,大部分石碑都采用了龟形碑座;到了元明时期,碑趺就由龟变成了赑屃。很明显,赑屃是由龟将头换为龙首演变而来,赑屃驮碑是从龟驮碑发展而来。那么,古人为什么选择龟作碑趺,而元明之后,又由赑屃替代了龟呢?要对此问题做一解答,就必须从中国自古以来的龟崇拜谈起。
二、龟崇拜的源流
远在原始社会,龟就成为先民崇拜的动物神之一。龟的穹拱形的背甲和宽平的腹甲与古代人天圆地方的说法是吻合的②。再加上龟向先民提供了肉食,并且寿命比人长的多。所以龟曾经是原始崇拜的对象。在神话传说中,龟的身影频频出现:它帮助女娲补天;它向伏羲献八卦太极图;黄帝与蚩尤之战中,西王母通过玄龟授符于黄帝使之获得了胜利;它还帮助尧治理国家,帮助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后,天帝还通过神龟赐予了大禹洪范九畴。龟成为四灵之一,龟甲被用来占卜,充当神与帝王之间的使者。
到了汉代之后,象征皇位的鼎上铸上了龟纹,名为龟鼎;皇室祖庙中设有龟屋,把龟与祖宗供在了一起;皇帝出门乘龟形的车舆,打着龟旗;五品以上的官印上都铸着龟钮。
龟崇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潮是在唐代。唐代边陲的都护府称为龟林府;满朝文武穿的是有龟图案的绿色官服;五品以上的官要佩龟袋,等等。而对龟的崇拜达到最高点的标识就是出现了龟趺。“……唐代作出与佩龟袋的相应规定,凡五品以上即生前能佩龟的官,死后可以恩赐在墓碑下佩以龟形碑座,称为龟趺。凡生前能享有佩龟的荣耀者,死后亦可以得龟驮碑而留芳。从此,龟驮碑成为流芳百世的象征,凡神灵圣贤,忠臣良将,以及重大功绩事件需要立碑铭记的,都要有龟趺,否则不足以显威颂德。”以龟作碑座,显然是由于它神圣的地位决定的。而从此后,以龟趺载丰碑几乎就成了建碑的定制延续下来。
三、龟被赑屃取代
那么,这一定制是如何被打破,神圣的龟为什么会被一个后人生造出来的“龙子”所替代呢?如果说龟驮碑的出现是龟崇拜达到顶峰的表现,那么也可以说,龟由赑屃替代就是龟崇拜衰落导致的。更确切的说,龟崇拜不仅是衰落了,而且走向了反面。
赵翼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考证,认为“讳龟起于元时无疑矣”。刘兆元在其《中国龟文化》一书中,也对龟的地位一落千丈进行了分析,他赞同对龟的贬损起于元代。但是他把龟败坏归于元入主中原,这是不妥当的。
我们认为,龟崇拜的兴盛与它本身的特性有关,龟崇拜的衰落甚至其名誉的败坏也和人们对它自身习性的误解有关。
首先,龟是现实存在的生物,人们通过与之长期相处发现它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功能,而龟的动作缓慢,遇到危险的时候会缩入甲壳内以求自保,会让人觉得它很胆小怯懦,对其产生鄙视的心理。其次,当龟的灵光褪尽,人们注意到了它“不光彩”的一面——一种源于古人对龟的错误认识。许慎《说文解字》释“龟”字:“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龟头与它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段玉裁为之作注说“以它为雄,则其子皆它子也,故字从它”。他们认为龟以蛇为雄性,龟与蛇交才产子。之前龟在神坛上的时候,没有人去计较这种说法,而现在则正好可以被好事之人拿来说事。而凑巧元明时期政府规定娼妓之家男性要戴绿头巾。恰恰乌龟的头部有道绿色的环形纹,更有一种绿毛龟,龟壳上长着绿毛,于是龟就无端和绿头巾联系到了一起,代指妻子有外遇的男子,并且渐渐发展成了骂人之语。
由此,龟的神性消失了,甚至背上了恶名,为人们所厌恶。那么,记载着最尊贵的帝王将相的功绩、铭刻着皇帝圣旨的丰碑怎么还能由龟来承载呢?人们想到了找其它神圣尊贵的东西来替代龟。显然,形似龟而不是龟的赑屃成了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它被传说成龙子,由龙的儿子来驮碑更可以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另一方面,以赑屃做碑座,也保存了龟趺接触地面的面积大,重心又低的优点。
综上所述,赑屃是在龟的基础上结合龙首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神兽形象,它至迟在明代出现。从龟驮碑到赑屃驮碑,展现了龟崇拜的兴衰。武当山上的宫观为明代所建,其碑下动物为赑屃无疑。
注释:
①《升庵集》(明)杨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08页说明:关于龙生九子,民间有不同说法,这里我们不作讨论。
②《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英)艾兰著,汪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93页
(作者簡介:魏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09级硕士研究生)
一、赑屃的由来
武当山的八大宫共矗立着12座由大龟似的庞然大物驮着的古碑,老百姓称其为“龟驮碑”,《武当山志》却称之为“赑屃驮御碑”。似乎驮碑的似龟而不是龟,是一种叫赑屃的动物。那么,赑屃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赑屃一词,最早出现于典籍是在汉张衡的《西京赋》中:“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蹠)……”,唐人李善注云:“……赑屃,作力之貌也。”可见,“赑屃”最初是个形容词,是用来形容河神、巨鳌等用力前行的姿态。到了明代,“赑屃”变成了名词,杨慎的《升庵集·八一卷九五》中就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①。将其解释为龙生九子之一。
可见,赑屃一物是从宋明之际才出现于典籍的想象之物,那么,它与龟是什么关系,又为什么被作为碑趺的呢?通过追溯碑的历史,我们发现:汉代开始用长方形巨石做碑座;汉末出现了龟形碑座;唐代碑的形制基本定型,大部分石碑都采用了龟形碑座;到了元明时期,碑趺就由龟变成了赑屃。很明显,赑屃是由龟将头换为龙首演变而来,赑屃驮碑是从龟驮碑发展而来。那么,古人为什么选择龟作碑趺,而元明之后,又由赑屃替代了龟呢?要对此问题做一解答,就必须从中国自古以来的龟崇拜谈起。
二、龟崇拜的源流
远在原始社会,龟就成为先民崇拜的动物神之一。龟的穹拱形的背甲和宽平的腹甲与古代人天圆地方的说法是吻合的②。再加上龟向先民提供了肉食,并且寿命比人长的多。所以龟曾经是原始崇拜的对象。在神话传说中,龟的身影频频出现:它帮助女娲补天;它向伏羲献八卦太极图;黄帝与蚩尤之战中,西王母通过玄龟授符于黄帝使之获得了胜利;它还帮助尧治理国家,帮助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后,天帝还通过神龟赐予了大禹洪范九畴。龟成为四灵之一,龟甲被用来占卜,充当神与帝王之间的使者。
到了汉代之后,象征皇位的鼎上铸上了龟纹,名为龟鼎;皇室祖庙中设有龟屋,把龟与祖宗供在了一起;皇帝出门乘龟形的车舆,打着龟旗;五品以上的官印上都铸着龟钮。
龟崇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潮是在唐代。唐代边陲的都护府称为龟林府;满朝文武穿的是有龟图案的绿色官服;五品以上的官要佩龟袋,等等。而对龟的崇拜达到最高点的标识就是出现了龟趺。“……唐代作出与佩龟袋的相应规定,凡五品以上即生前能佩龟的官,死后可以恩赐在墓碑下佩以龟形碑座,称为龟趺。凡生前能享有佩龟的荣耀者,死后亦可以得龟驮碑而留芳。从此,龟驮碑成为流芳百世的象征,凡神灵圣贤,忠臣良将,以及重大功绩事件需要立碑铭记的,都要有龟趺,否则不足以显威颂德。”以龟作碑座,显然是由于它神圣的地位决定的。而从此后,以龟趺载丰碑几乎就成了建碑的定制延续下来。
三、龟被赑屃取代
那么,这一定制是如何被打破,神圣的龟为什么会被一个后人生造出来的“龙子”所替代呢?如果说龟驮碑的出现是龟崇拜达到顶峰的表现,那么也可以说,龟由赑屃替代就是龟崇拜衰落导致的。更确切的说,龟崇拜不仅是衰落了,而且走向了反面。
赵翼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考证,认为“讳龟起于元时无疑矣”。刘兆元在其《中国龟文化》一书中,也对龟的地位一落千丈进行了分析,他赞同对龟的贬损起于元代。但是他把龟败坏归于元入主中原,这是不妥当的。
我们认为,龟崇拜的兴盛与它本身的特性有关,龟崇拜的衰落甚至其名誉的败坏也和人们对它自身习性的误解有关。
首先,龟是现实存在的生物,人们通过与之长期相处发现它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功能,而龟的动作缓慢,遇到危险的时候会缩入甲壳内以求自保,会让人觉得它很胆小怯懦,对其产生鄙视的心理。其次,当龟的灵光褪尽,人们注意到了它“不光彩”的一面——一种源于古人对龟的错误认识。许慎《说文解字》释“龟”字:“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龟头与它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段玉裁为之作注说“以它为雄,则其子皆它子也,故字从它”。他们认为龟以蛇为雄性,龟与蛇交才产子。之前龟在神坛上的时候,没有人去计较这种说法,而现在则正好可以被好事之人拿来说事。而凑巧元明时期政府规定娼妓之家男性要戴绿头巾。恰恰乌龟的头部有道绿色的环形纹,更有一种绿毛龟,龟壳上长着绿毛,于是龟就无端和绿头巾联系到了一起,代指妻子有外遇的男子,并且渐渐发展成了骂人之语。
由此,龟的神性消失了,甚至背上了恶名,为人们所厌恶。那么,记载着最尊贵的帝王将相的功绩、铭刻着皇帝圣旨的丰碑怎么还能由龟来承载呢?人们想到了找其它神圣尊贵的东西来替代龟。显然,形似龟而不是龟的赑屃成了最好的选择。一方面它被传说成龙子,由龙的儿子来驮碑更可以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另一方面,以赑屃做碑座,也保存了龟趺接触地面的面积大,重心又低的优点。
综上所述,赑屃是在龟的基础上结合龙首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神兽形象,它至迟在明代出现。从龟驮碑到赑屃驮碑,展现了龟崇拜的兴衰。武当山上的宫观为明代所建,其碑下动物为赑屃无疑。
注释:
①《升庵集》(明)杨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808页说明:关于龙生九子,民间有不同说法,这里我们不作讨论。
②《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英)艾兰著,汪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93页
(作者簡介:魏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09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