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四性”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提问质量迫在眉睫。许多教师由于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教育方式方法的转换不适应,导致课堂提问一潭死水,没有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预期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关注以下方面进行问题的预设,效果明显。

一、凸显主体性,引导自主阅读


  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提出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和深入感受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需要和学习需求出发,以此为根本设计教学提问的问题,让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进行教学时,考虑到文中主人公的年龄与课堂学生的相仿,让学生先自己通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大家一起讨论。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很多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提出了自己疑惑的问题:“为什么萨沙要给蔷薇花盖上雨衣呢,花本来就不需要过多的温室保护,这样没有什么意义。”还有学生提出疑问说:“是不是每一个强大的人都要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呢?”……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总结,然后归纳出这样一些问题:(1)“每一个强大的人都要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2)萨沙的行为让你有什么感悟?(3)你想对萨沙说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深入思考和具体感知。
  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进行选择和筛选,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究其深刻的原因,在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了认同,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自己的判断在面临着不同的观点时,也会开动脑筋去为自己的观点辩解。这种辩解不是强词夺理,而是在深刻思考的过程中梳理自己的逻辑,这种逻辑又可以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思维更加深刻,从而保证结果更加有效。

二、关注想象性,引导补白阅读


  很多教材中的文本都会在文中或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局或是模糊的话语,让读者根据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生活常识对后续的部分进行想象和联想,形成每个读者独特的欣赏角度和想象结果。这种写作手法会给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是学生理解力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续写能力长进的有效途径。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开展教学时,对于文中“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一句话读后的理解和感悟,向学生提出问题:“这对父子重逢之后会对对方说些什么?”例如,一位教师在对《穷人》一课开展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对文中的故事进行初步赏析,然后提出问题:“请大家想象一下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已学的知识对文中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内容进行填充和补足,在锻炼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对文本中的一些留白进行补充,这是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内容、作者内心会形成碰撞。学生知道自己的想象必须符合原来课文的脉络,所以他们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逻辑的想象,学生补白就可以为文本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拓展空间。客观上,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注重思考性,激活阅读思维


  语言,是表现人内心思想和内在灵魂的实用工具。语言中的矛盾就是人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文本中的语言矛盾,对学生开展提问式教学,增强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二泉映月》一文开展教学时,结合文中主人公阿炳在年幼时和长大后两次来到二泉不同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进行对比:小时候的阿炳来到二泉,没有过多的感受,只是觉得二泉的景色很好,什么都没有听到;直到多年后,年长的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时,谛听出了其中隐藏的忧伤和叹息、痛苦和悲诉。教师以此为契机,抓住文中的矛盾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年幼时的阿炳和长大后的阿炳对于同样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情感?是什么让长大后的阿炳在重新面对二泉的时候生出诸多的情愫?音乐作品《二泉映月》在阿炳的音乐道路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当前情况下,小学生对阿炳所处的时代很难有直接的感受,而要弥补这个不足,就要靠学生的思考。抛出上述几个问题,学生通过探究问题的答案来感知阿炳的成长历程,体会阿炳的生活境遇和从懵懵懂懂到历尽艰辛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逐渐探究主人公的内心,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体现人文性,深化阅读情感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不单单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与文本内容进行对话,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与教师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紧紧抓住文本的细节和关键,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表面看透本质和核心,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九色鹿》一文开展教学时,结合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调达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教师对于文中的细节描写所用的词汇“连连叩头”“郑重起誓”“千恩万谢”进行了特别标注。调达在得救之后,看到皇榜悬赏则抛弃了自己之前许下的诺言。让学生对于主人公的前后表现进行复述和评价,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调达见利忘义的卑鄙无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结合教学文本的细节展开提问式教学,通过细节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深入体验文章情感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用“见利忘义”“卑鄙无耻”等词语来形容调达时,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参与。当学生在阅读的课文中有了情感体验时,他们对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体会往往就更加深刻。
  课堂提问的方式虽五彩纷呈,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结合所教文本的内容开展提问教学。提问还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提问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锻炼,情感体验和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作者簡介: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白蒲镇勇敢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掌握,重视阅读之后对问题回答的准确性,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偶有涉及,但没有形成主流认识。核心素养背景下,对阅读教学的关注要从知识的掌握、问题的回答,转到对素养的培育。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来看,阅读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决定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责无旁贷,而寻找到有效的教学
期刊
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由图画演变而来,可以象形表意,体现了古人亲近自然、意在言外的思维特点。故此,笔者在日常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入象形文字的世界,从文字的起源开始,根据汉字象形表意的特点见字识人,由字入景,辨字悟情,感受汉字文化的渊源精深。一、从“车”到“轼”和“辙”:见字识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关系。于是,笔者引用古老的象形文字来区分人物——“轼”和“辙”都有“
期刊
桥式传感器具有抗侧向力强、载荷偏移影响小、安装高度低且可靠、维修方便等优点,在轨道衡、汽车衡及吊车秤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它两端固定的支承机械却是一个问题,安装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电视综艺风潮席卷全国,大有“全民娱乐”之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电视节目市场的大浪淘沙,不少综艺节目昙花一现,已经淡出观众的视野。而诞生
一则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这个文本无论在任何时代中都具有生命力.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对文本生命力的领悟途径,值得思考.以《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与
期刊
本文给出了有观测噪声、线性离散时变系统的参数估计新方法。它由两段互耦的自适应状态估计器和自适应参数估计器组成。通过引入虚拟时变噪声,我们结合在互耦算法中产生的模
“津鲜一号”由天津市农科院邵景坡等育成,1988年通过天津市成果鉴定,1990年通过市品种审定,1991年底被农业部列入“1991年百项农业适用科技成果” Tianjin Jin Xian No.1
重视“语用”是对过去语文教学的“除弊”之举,但是却有矫枉过正之嫌,“为语用而语用”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之一.根源还在于没弄明白语文课教的是言语,而非语言.既然是言
期刊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阶段,运用阅读教学能有利于教师开展创新性、科学化的语文课程教学,推动学生思维能力、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核心素养为教学指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加强语文课程意识与阅读本质的教学,让学生培育知识素养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素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促进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一、核心素养的基本介绍  培养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方
期刊
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并购发展迅速.跨国收购与兼并,已经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而在我国,新设投资仍然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式.全球跨国投资主要方式和我国吸引外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