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专题探究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ove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编写与七、八年级不同,每一框都由“综述课文”和“专题探究”两部分组成。其中“专题探究”作为扩展性知识,材料丰富,图文并茂,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探究性。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综述课文”部分的基础知识,对“专题探究”要么避而不用,要么照本宣科,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笔者认为,有效运用专题探究,能够增强课堂吸引力,优化教学。现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专题探究谈一些看法。
  一、 因地制宜:让乡土资源融入专题探究,增加教学的“乡土味”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材的编写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地区的实际。而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引入乡土资源能够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开阔思维的视野,深化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一课时,专题探究“绘制家乡经济发展的蓝图”的第一个活动是“计算:如何优势互补”(第117页)。活动以A地与B地分别具有生产摄像机和电脑的优势来分析,设置了一系列的假设和推理,引导学生理解“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在新课改第一年,笔者按照教材施教,一节课下来,学生却像在做一道数学计算题,眼中满是迷茫,效果甚微。反思这节课,笔者发现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该专题探究缺乏生活气息、艰涩难懂。于是,在以后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就把原专题探究改成了“说说我们家乡的优势产业”,让学生从最熟悉的身边事入手,讨论自己家乡——上虞的区域经济。这样一改,专题探究立即充满了乡土气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一起探讨了家乡的优势产业及发展方向,如崧厦是“中国伞城”,伞业发展蒸蒸日上;盖北是“江南吐鲁番”,葡萄种植业生气勃勃;下管的板栗种植、沥海的养殖业……丰富多彩、生动翔实的乡土资源向学生扑面而来,学生突然明白,原来课本中深奥的道理就在自己身边……
  二、 紧跟时代:让鲜活的资源融入专题探究,增加教学的“时鲜味”
  专题探究材料丰富,时代性强,且随着版本的升级,材料也在不断更新。如专题探究“谋求共同发展”中的图1-53,由第二版中的“2003年八国峰会”改成了第三版中的“2007年八国峰会”(第37页);专题探究“透视看不见的手”,由第二版中的“20世纪80年代初的红果案例”改成了第三版中的“2006年底陕西某地芹菜菜农自毁菜地的案例”(第111页)。但相对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有些专题探究的材料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时政热点,拓展专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活力。
  例如,专题探究“关注世界和平”的第二部分是“祈盼和平与挑战和平”,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北约轰炸南联盟、“9.11”恐怖袭击、巴以冲突、美军轰炸伊拉克(第34-35页)。这些案例虽然典型,但在时间上离现实生活已比较远了,“鲜”味不够,完全可以搜集、整理一些当下有价值的新闻予以补充,增强探究的时效性。如讲到“局部战乱”,可增添“2010年11月23日朝韩双方的炮击事件和东北亚地区的联合军演”;讲到“恐怖主义”,可增加“2008年9月20日巴基斯坦首都万豪酒店爆炸”等近年发生的恐怖事件。由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都是运用鲜活的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因此在中考专题复习阶段,我们尤其要引入最新时事新闻。事实证明,紧跟时代,让鲜活的资源融入专题探究,既能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亲切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 转换角色:让学生资源融入专题探究,增强教学的“真实感”
  从学生参与教学的心理看,越跟学生自身密切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即“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成长”,各地试卷普遍关注社会焦点,特别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转换角色,从挖掘自己的生活资源入手,走进教材,由“观众”变为“演员”,更好地融入教学。
  例如,专题探究“身边的白色污染”(第67页)中有一则题为“你一天‘制造’多少白色垃圾”的阅读材料,旨在通过普通人一天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充斥着白色垃圾。记得当时学生看完材料后,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这么严肃的环境问题怎么会令人忍俊不禁?笔者觉得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把可能出现的白色污染叠加在一个人的一天当中,有些凭空杜撰,使教材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二是学生只作为材料的旁观者,没有深入其中,体会不到编写者的真正意图。于是,在去另一班级教学同一内容时,笔者把原专题探究改成:“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近几天你‘制造’了哪些白色垃圾。”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学生立即觉得环境问题就在自己的身上或身边,有话能说,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有的说自己今天上学路上买的早饭,就用了一个塑料袋;有的说自己妈妈昨天傍晚买菜回来,用了好几个塑料袋;有的说自己没买零食,已有好几天没“制造”白色垃圾了……让学生资源融入专题探究,不仅增强了课堂的“真实感”,而且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转换成了一名剧中人,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四、 深挖细掘:把解题技巧融入专题探究,提高课堂的“含金量”
  中考试题依托基础知识,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借助专题探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专题探究“透视我国的人口国情”中有三张图片:图2-14、图2-15和图2-16(第60-61页),对这些图片,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让学生把三张图片设定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然后设问:①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②它们反映的问题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③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④面对这些问题,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第二步,用课件出示同类问题的不同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表格、折线图、漫画等,让学生再次解以上题目。这样练习,旨在让学生明白材料的呈现形式千变万化,如图表、文字、线状图、柱状图、漫画等,但问题的实质不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对专题探究进行时空错位式的处理,即把某些材料“移”往别的教学内容教学中,进行同类归纳或异类对比。例如,专题探究“透视我国的人口国情”中的图2-15(第60页)反映了“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口国情,笔者曾把这一图片进行了“移位”处理,在专题探究“感受计划生育的成就”的教学中,与其中的图2-24(第69页,反映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进行对比,把这两幅看似矛盾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专题探究的利用率。
  五、 改头换面:改变专题探究的呈现形式,增加课堂的“新颖性”
  专题探究的呈现形式很多,有文字材料、统计材料、图片材料,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直观性和欣赏性,但千篇一律地照本宣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适时适地地改变专题探究的呈现形式,增加课堂的“新颖性”。
  例如,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通过“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教材第25页呈现了数幅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图1-32煤油灯、图1-33收音机、图1-34各种票证),但往往不如生活中的实物更有说服力。上新课前,笔者让学生展示了从长辈那里收集来的那个年代的生活用品。虽然学生收集到的物品很少,只有老式的手表、收音机、针线板等几件“古董”,但它们一出现在课堂上,立即让学生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动,真切地认识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何等的提高。另外,随着多媒体教学广泛进入课堂,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生动地呈现更多的相关情景。例如,专题探究“让天空变蓝”中的第一个活动是“远离沙尘暴”(第75页),课本中已有文字说明和示意图,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面对中国的环境问题,笔者在课堂上又加播了有关沙尘暴的视频,效果甚好。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因时因地优化专题探究,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寻求答案,澄清概念,掌握知识,必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识字的目的是尽早大量阅读。研究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
在数学竞赛培训课堂上.我将此题作为例题,让来自不同班级的40个学生练习.对于常规试题,教师容易给出多种新颖解法,这个竞赛试题,课前研究不够深入,仅读懂了参考答案.所以,打算让学生先
<正>一、面对现实——明晰化学课堂拓展延伸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可喜现象,许多教师大胆拓宽、合理延伸,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对化学的整
当高科技柴油发动机、电动发动机和7速DSG的联合成为可能的时候,大众打算在Golf TDI Hybrid车型上展示它最佳的节约能源的潜力,这款概念车每百公里耗油仅为3.4L柴油,被设计为高
世界性的金融风暴终于传递到时尚圈,消费者吝啬地捂紧钱包,厂商也不再一掷千金,寒冷的萧条吹透了每个摄影师的心。他们像勤奋的松鼠一样,卖力地忙碌着,也许,熬过这场雪,春天就来了。
1998年和1999年在新疆自治区乌兰乌苏农业气象实验站内进行了膜上灌条件下的覆膜棉花和玉米的需水规律及地膜覆盖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应,在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提出一种灌溉水水质评价可变模糊评价法,该方法集成理论的严谨性及操作的简捷性于一体,善于处理评价标准为区间的问题,是传统模糊评判理论的延伸。实例应用结
不久前,笔者听了某教师关于《历史与社会》中“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的公开课,发现图册在表现四大文明区在世界上的空间位置,突出文明区域与地形尤其是与河流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章内容是客观有限的,但对内容的挖掘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中寻求无限,走入文本深处,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张开“假想”的翅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潜心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在课堂上,精心设置假想型问题,不仅可以拓宽思路,激活思维,充分地走入文本深处,加深对原有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有“意外”动态生成,碰撞出很多智慧的火花。  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语文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抵抗性现象。文本解读的“抵抗性”一语,来源于英国著名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霍尔认为文本解读是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对文本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或者误读亦即“抵抗性”。[1]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追求文本真意,才是真正科学、清醒的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