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计委与公安部联合发出医院安全指引,要求每家医院每20张病床至少配备一名保安,或保安人员总数不得低于医护人员的3%。保安并不能解决问题,暴力事件依旧在发生。中国医院协会8月份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造成暴力的原因则包括医患沟通不畅、患者开支过高等。参与调查的316家医院中接近40%的医护人员表示,因为医暴频发计划放弃目前的职业。
一些医生已经离开公立医院,他们深谙现有体制的种种弊端,他们跳入市场化的河流,积极参与及共同探索改革。他们希望与患者更好的沟通,用技术赢得医生的尊严并获取与之匹配的回报。
好医生,好院长,好合伙人
口述:宋冬雷(上海德济医院院长,著名神经外科专家)
中国的神经外科,素有“北天坛,南华山”之称,离开“南华山”这座大庙,宋冬雷经历了病人猛跌80%的落差。他注册微博,开设微信公众号,学习个人品牌营销。
病人少了80%
中国病人跟外国病人不一样,认庙不认和尚,换了一个庙,病人不见得还认和尚。
在华山医院时我很忙,手下团队很厉害,一年要做1700台手术。到这里后,我的病人量跌了80%。这个困难我事先有预估,但我有信心,因为我有技术,肿瘤、脑血管病、脑血管微创介入治疗这几块同时达到国内顶尖水平的医生不多。虽然这里病人少,但外面会诊多,病人基础广泛,所以短期内我可以保持技术水平不滑坡。
现在病人可以直接找到我,微信、微博都是手段,我要做自己的品牌宣传,这是身份变迁带来的必然。
以前是依托医院品牌生存,现在要依托市场生存,要把在业内的影响力转化为市场上的影响力。品牌是逐渐树立起来的,华山医院的品牌也是一点点积累的。现在的优势在于,网络资讯发达,品牌的塑造时间缩短,我还能干20年、30年。
公私差别
从华山医院出来之后我感到了体制内外服务理念的差异,我们开始从细节上去提升病人的就医体验。比如门诊,我们通过客服系统和医疗助理系统,推广预约制。12点钟看病的不用8点钟来,减少等待时间。
以前我看门诊很简单,5分钟一个。病人很多,时间不能太长。我在这儿,可以给病人20分钟,讲到病人理解为止。医患矛盾很大问题在于沟通,病人满意了,很大一部分矛盾就解决了。
美国医生都有医疗服务人员帮忙,但中国的公立医院里没有。公立医院也反复教育医护人员要提高服务质量,多微笑。但服务不是说一个微笑,而是实实在在得从职能、流程上变革。
医改难题:审批制和评价体系
出来后,我给自己三个定位:好医生,好院长,好合伙人。目前,“好医生”最成熟,“好院长”正在进行,“好合伙人”还在构思。
目前,我们这里还没有医保资质,这是运营到现在最大的困难,也只能等待政策扶持。主管部门来过这调研,认可我们是一家值得信赖的医院,但从认可到给你资质还有一个过程。
中国行政体系是审批制,这个过程要好几年。但任何一家从零起步的民营医院开始都是不完善的,发展也是一个完善的过程。我有个设想,审批制度能不能改成另外一个制度。比如医院符合基本标准,就先给个什么资质让医院做起来,但严格监察,宽进严出,发现违规,立刻吊销资质。
一些人向我打探办民营医院的事情,我就讲,第一,前期投入要大,之后准备5年输血期,医生培训、医保资质、病人口碑及品牌建立等都要时间。如果想赚快钱,不要投医疗。我出国时看到国外的医院服务好,效率高,医患矛盾也不尖锐。
去年10月份,德济医院的管理者郭辉院长找我,希望我去做院长,去那做试点改革。我们的想法较一致,不走公立医院的老路,也不走以往一些民营医院坑蒙拐骗的老路,而是建立一个比较新的发展模式,使我们的民营医院真正上一个台阶。
中国医疗体系有很多不足,很多改革的想法需要时间让公众慢慢接受。美国医生体系里,医生之间没有级别,没有主任、副主任、主治医生的差别,病人无从知道你是什么级别,对医生的尊重认可是一样的。我们人为地分成几个层次,造成了病人找正教授,不找副教授。所以医改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要重建医生的评价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共识。
龚晓明:我为什么离开协和
口述:龚晓明(上海市第一妇婴医院医生,前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他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妇产科医生,创办了一家专注于妇产科医生培训的网站。每天互联网上有很多病人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互联网上的口碑
我很幸运,在还年轻的时候,就被很多病人知道,这受益于互联网。
在协和的时候,我开始在“好大夫”网上活跃。那时,我刚出门诊,病人较杂,我希望能找到更符合我要求的病人。后来科里要做肿瘤肌瘤方面的科研,我特意在网上吸引这个群体,符合条件的我会给他们加号,慢慢地这方面的病人就来了。后来加号的人越来越多,晚上12点发放预约加号,很多人还抢不到。
为此,我曾跟“好大夫”技术总监有过争议,我一个刚出来的医生,怎么就成了专家。郎景和院士是我们妇产科公认的专家,但在你们网站上排名都没有。“好大夫”的人解释说“郎景和是你们公认的专家,但是老百姓挂不到他的号,只能挂到你的号。他们认为你是专家,你就是我们的专家”。我就这样成了“专家”。
离开协和之前,通常都是晚上八九点开始做手术,十一二点左右结束。协和妇产科有很多专家,排在白天的都是年资比我高的。以此类推,如果有一天,我也熬到某一个位置,那后面的医生就排在后面,也别想上来。这与公立医院的体制有关,专家们几乎没有出口。
一个在大医院有很多病人的医生换一个医院,可能就没有病人,所以即便在公立医院里专家有太多手术,也还要把住这个位置,不会轻易给小医生做。公立医院的价格由发改委管理,医生待遇很低,只能靠灰色收入来填补。这个行业很少有跳槽的,也很少有猎头挖人。公立医院人满为患,也没法用市场经济来调整它的容量。多点执业制度,可以解放这些医生,在公立医院里面做公立医院的事,在私立医院里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做。
互联网的口碑替代了医生的市场营销。我曾劝说一个年资比我高很多的同事也去私立医院多点执业,他说那病人从哪里来呢?病人们信任的是协和这个庙,离开了这个庙,就没有了信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要脱离原有的价值体系,你需要一个新的空间和平台。
让医生流动起来
离开协和后,我去了上海。允许多点执业,是我向有意向聘用我的医院方提出的唯一要求。通常多点执业被视为挣外快,大部分公立医院会说不行,但上海市第一妇婴医院的院长说可以。他很开明,思路很前卫。
多点执业,一方面可以让医生到私立医院去或者开设自己的诊所,市场化他的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公立医院培养学生。学生培养好了可以到县级医院去,县级医院水平才能提高。全世界很多国家,病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医生,而我们看病都往大医院跑,因为医生水平差异大。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均质合格的医生。
在私立医院,目前科研和教学还做不了,要推进改革只能在公立医院里。在协和,我不可能推动这一块改革,这么多年,都是专家带小医生做手术。我要找到一个更加开明的医院。这一切的基础是做好医生培训。以美国的培训体系为例,妇产科住院医师毕业前,通常要求完成一定量的手术,然后可以独立开业。而在国内,小医生的培养要求不明确,通常只是写病历、换药,干些零碎的活,熬到一定年资,获得相应的职称,与手术直接关系不大。医生成长很慢,不同医院间的医生水平差异也很大。好多协和的研究生,在协和待三年,出去以后临床不行,因为干得少。
此外,中国的住院医师到一定年限还在原单位待着,人才不流动。而在美国,医生可能是在哈佛接受的训练,却在一个有客户来源的小地方工作。美国的培训体系已经确保医生出来执业的时候,是均质的,这样,病人在身边就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医生。对老百姓来说,就意味着不用跑北上广看医生,这是我的梦想。今年我写了一篇对比中美医疗差距的文章,在医疗圈流传挺广,但真说起改革,很多人认为我在痴心妄想。
一些医生已经离开公立医院,他们深谙现有体制的种种弊端,他们跳入市场化的河流,积极参与及共同探索改革。他们希望与患者更好的沟通,用技术赢得医生的尊严并获取与之匹配的回报。
好医生,好院长,好合伙人
口述:宋冬雷(上海德济医院院长,著名神经外科专家)
中国的神经外科,素有“北天坛,南华山”之称,离开“南华山”这座大庙,宋冬雷经历了病人猛跌80%的落差。他注册微博,开设微信公众号,学习个人品牌营销。
病人少了80%
中国病人跟外国病人不一样,认庙不认和尚,换了一个庙,病人不见得还认和尚。
在华山医院时我很忙,手下团队很厉害,一年要做1700台手术。到这里后,我的病人量跌了80%。这个困难我事先有预估,但我有信心,因为我有技术,肿瘤、脑血管病、脑血管微创介入治疗这几块同时达到国内顶尖水平的医生不多。虽然这里病人少,但外面会诊多,病人基础广泛,所以短期内我可以保持技术水平不滑坡。
现在病人可以直接找到我,微信、微博都是手段,我要做自己的品牌宣传,这是身份变迁带来的必然。
以前是依托医院品牌生存,现在要依托市场生存,要把在业内的影响力转化为市场上的影响力。品牌是逐渐树立起来的,华山医院的品牌也是一点点积累的。现在的优势在于,网络资讯发达,品牌的塑造时间缩短,我还能干20年、30年。
公私差别
从华山医院出来之后我感到了体制内外服务理念的差异,我们开始从细节上去提升病人的就医体验。比如门诊,我们通过客服系统和医疗助理系统,推广预约制。12点钟看病的不用8点钟来,减少等待时间。
以前我看门诊很简单,5分钟一个。病人很多,时间不能太长。我在这儿,可以给病人20分钟,讲到病人理解为止。医患矛盾很大问题在于沟通,病人满意了,很大一部分矛盾就解决了。
美国医生都有医疗服务人员帮忙,但中国的公立医院里没有。公立医院也反复教育医护人员要提高服务质量,多微笑。但服务不是说一个微笑,而是实实在在得从职能、流程上变革。
医改难题:审批制和评价体系
出来后,我给自己三个定位:好医生,好院长,好合伙人。目前,“好医生”最成熟,“好院长”正在进行,“好合伙人”还在构思。
目前,我们这里还没有医保资质,这是运营到现在最大的困难,也只能等待政策扶持。主管部门来过这调研,认可我们是一家值得信赖的医院,但从认可到给你资质还有一个过程。
中国行政体系是审批制,这个过程要好几年。但任何一家从零起步的民营医院开始都是不完善的,发展也是一个完善的过程。我有个设想,审批制度能不能改成另外一个制度。比如医院符合基本标准,就先给个什么资质让医院做起来,但严格监察,宽进严出,发现违规,立刻吊销资质。
一些人向我打探办民营医院的事情,我就讲,第一,前期投入要大,之后准备5年输血期,医生培训、医保资质、病人口碑及品牌建立等都要时间。如果想赚快钱,不要投医疗。我出国时看到国外的医院服务好,效率高,医患矛盾也不尖锐。
去年10月份,德济医院的管理者郭辉院长找我,希望我去做院长,去那做试点改革。我们的想法较一致,不走公立医院的老路,也不走以往一些民营医院坑蒙拐骗的老路,而是建立一个比较新的发展模式,使我们的民营医院真正上一个台阶。
中国医疗体系有很多不足,很多改革的想法需要时间让公众慢慢接受。美国医生体系里,医生之间没有级别,没有主任、副主任、主治医生的差别,病人无从知道你是什么级别,对医生的尊重认可是一样的。我们人为地分成几个层次,造成了病人找正教授,不找副教授。所以医改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要重建医生的评价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共识。
龚晓明:我为什么离开协和
口述:龚晓明(上海市第一妇婴医院医生,前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他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妇产科医生,创办了一家专注于妇产科医生培训的网站。每天互联网上有很多病人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互联网上的口碑
我很幸运,在还年轻的时候,就被很多病人知道,这受益于互联网。
在协和的时候,我开始在“好大夫”网上活跃。那时,我刚出门诊,病人较杂,我希望能找到更符合我要求的病人。后来科里要做肿瘤肌瘤方面的科研,我特意在网上吸引这个群体,符合条件的我会给他们加号,慢慢地这方面的病人就来了。后来加号的人越来越多,晚上12点发放预约加号,很多人还抢不到。
为此,我曾跟“好大夫”技术总监有过争议,我一个刚出来的医生,怎么就成了专家。郎景和院士是我们妇产科公认的专家,但在你们网站上排名都没有。“好大夫”的人解释说“郎景和是你们公认的专家,但是老百姓挂不到他的号,只能挂到你的号。他们认为你是专家,你就是我们的专家”。我就这样成了“专家”。
离开协和之前,通常都是晚上八九点开始做手术,十一二点左右结束。协和妇产科有很多专家,排在白天的都是年资比我高的。以此类推,如果有一天,我也熬到某一个位置,那后面的医生就排在后面,也别想上来。这与公立医院的体制有关,专家们几乎没有出口。
一个在大医院有很多病人的医生换一个医院,可能就没有病人,所以即便在公立医院里专家有太多手术,也还要把住这个位置,不会轻易给小医生做。公立医院的价格由发改委管理,医生待遇很低,只能靠灰色收入来填补。这个行业很少有跳槽的,也很少有猎头挖人。公立医院人满为患,也没法用市场经济来调整它的容量。多点执业制度,可以解放这些医生,在公立医院里面做公立医院的事,在私立医院里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做。
互联网的口碑替代了医生的市场营销。我曾劝说一个年资比我高很多的同事也去私立医院多点执业,他说那病人从哪里来呢?病人们信任的是协和这个庙,离开了这个庙,就没有了信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要脱离原有的价值体系,你需要一个新的空间和平台。
让医生流动起来
离开协和后,我去了上海。允许多点执业,是我向有意向聘用我的医院方提出的唯一要求。通常多点执业被视为挣外快,大部分公立医院会说不行,但上海市第一妇婴医院的院长说可以。他很开明,思路很前卫。
多点执业,一方面可以让医生到私立医院去或者开设自己的诊所,市场化他的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公立医院培养学生。学生培养好了可以到县级医院去,县级医院水平才能提高。全世界很多国家,病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医生,而我们看病都往大医院跑,因为医生水平差异大。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均质合格的医生。
在私立医院,目前科研和教学还做不了,要推进改革只能在公立医院里。在协和,我不可能推动这一块改革,这么多年,都是专家带小医生做手术。我要找到一个更加开明的医院。这一切的基础是做好医生培训。以美国的培训体系为例,妇产科住院医师毕业前,通常要求完成一定量的手术,然后可以独立开业。而在国内,小医生的培养要求不明确,通常只是写病历、换药,干些零碎的活,熬到一定年资,获得相应的职称,与手术直接关系不大。医生成长很慢,不同医院间的医生水平差异也很大。好多协和的研究生,在协和待三年,出去以后临床不行,因为干得少。
此外,中国的住院医师到一定年限还在原单位待着,人才不流动。而在美国,医生可能是在哈佛接受的训练,却在一个有客户来源的小地方工作。美国的培训体系已经确保医生出来执业的时候,是均质的,这样,病人在身边就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医生。对老百姓来说,就意味着不用跑北上广看医生,这是我的梦想。今年我写了一篇对比中美医疗差距的文章,在医疗圈流传挺广,但真说起改革,很多人认为我在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