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当成一场马拉松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27岁的时候, 我辞去了一份非常有挑战性的职业——企业管理咨询,转而投入一份更加具有挑战性的职业——教育。我来到纽约的一所公立学校,教七年级学生的数学。 和别的老师一样,我会给学生们做小测验和考试,会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当这些试卷和作业收上来之后,我计算了他们的成绩。
  让我震惊的是,智商的高低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和最差的学生之间唯一的差别。一些在课业上表现很好的学生,并不具有非常高的智商。而一些非常聪明的孩子,反而在课业上表现得不那么尽如人意。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当然,学生们在七年级需要学习的东西是有难度的,像比率、小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等。但是这些概念是完全可以被掌握的, 我坚信我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学会教材里的内容,只要他们肯花时间和精力。
  经过几年教学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我们需要从学习动力的角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和学习行为进行一次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教育体系中,我们都知道评价优秀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最令人困惑的是:如果优秀表现不仅仅依赖于轻松、高效学习的能力呢?
  所以我离开了讲台, 回到学校继续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 我开始研究孩子和大人,看看在各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情况下,到底会发生什么。在各项研究中,我的问题是:谁才是成功者?为什么他们会成功?
  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前往军校展开调研, 我们试图预测哪些学员能够耐得住军队的训练,哪些会被淘汰出局。我们去观摩全国拼字比赛,同时也试着预测哪些孩子会晋级。我们研究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工作的刚入行的老师,询问他们哪些老师决定会在学年结束后继续留下来任教, 以及他们之中谁能最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与企业合作,向他们询问哪些销售人员可以保住工作,哪些人赚钱最多。
  在不同的情境下,一种性格特征凸显了出来,这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成功。它不是社交智力,不是漂亮的外表、强健的体魄,也不是很高的智商,它是意志力。
  意志力是对长远目标的激情和坚持,是拥有持久的干劲,是你对未来的坚持,是日复一日地努力奋斗——不是僅仅持续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 而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直至梦想变为现实。意志力是把生活当成一场马拉松而非一次短跑。
  几年前,在芝加哥的公立学校里,我开始研究意志力。我对上千名初中生进行了关于意志力的问卷调查,然后等候了一年多,再来看看最终哪些学生能毕业。结果证明那些更具意志力的学生在“毕业的概率”上占绝对优势。所以不仅仅是在军校或者全国拼字比赛中才需要意志力,在中小学校亦是如此,尤其是对于那些徘徊在辍学边缘的孩子而言。
  关于意志力,最令我吃惊的事情,是我们以及科学界对于如何磨炼意志力知之甚少。每天都有家长和老师来问我:“我怎样做才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该做些什么才能教给孩子们真正的职业道德?又该怎样调动他们长期的积极性?”老实说,我不知道。
  我所知道的是,才华并不能使你坚韧不拔。我们的数据十分清楚地表明,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他们并不能坚持兑现自己的承诺,并不能坚持到底。事实上,我们的研究发现, 意志力通常与才华无关,有时甚至成反比。


  到目前为止,我所听说过的在孩子身上培养坚韧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叫“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斯坦福大学杜威克教授的研究成果。他相信人的学习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你的努力而变化。杜威克教授已证明,当孩子们阅读和学习了有关大脑的知识以及大脑在面对挑战时所发生的变化后,他们更有可能在失败时继续坚持, 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永远会失败。
  因此,“成长型思维模式”对培养意志力大有裨益,但是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理念和方法。 我决定在此结束我的演讲,因为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认知,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我们需要拿出最好的想法和最强的直觉, 对它们进行实践和检验,我们需要估量这一切是否成功。我们必须愿意失败、愿意犯错、愿意吸取教训并从头开始。
  换句话说,在加强孩子意志力这件事上,我们自己也要有不懈的意志。
  提示:教育专家、心理学家达克沃斯发现,智商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孩子是否能够成功。那到底是什么影响着孩子呢?其实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谈不上拼天分。最能预测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是一晚上的熬夜学习,而是一直努力,是恒久不变的意志力。
其他文献
我怎么可能错  很多人总喜欢犯错,但我不会。从小到大,从小事到大事,我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如果你觉得我吹牛皮了,那么我想用事实说话。  小时候,我趁爸妈上班,把家里的录音机给拆了。我妈下班回到家,发现我刚装好,便問:“少没少零件啊?”我说:“没少,还多出来好几个呢。”我妈一副极其复杂的表情,说:“你要是敢动电视机我就把你屁股打成四瓣。”  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说:“难的可以先不做。”过
期刊
[知趣]  问:假期在家睡个懒觉真的好难啊,被父母以各种方式要挟起床。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我睡懒觉。为什么我的父母这么奇怪呢?  答:不是你的父母奇怪,而是全国的父母都是这样。即便你有一千个睡懒觉的理由,他们也能用一万种方式喊你起床。睡懒觉就是原罪,这是全国父母的信仰。  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年轻人每天都很困,难得有假期能补个觉,仍然免不了被父母叫起床。起初,父母会连哄带骗叫你起床。比如,夸张
期刊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注意消毒……疫情发生后,很多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一项调查显示:98.0%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7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  习惯作为一种惯性的力量,建立新习惯或打破旧习惯通常比想象的要困难。疫情之下,大敌当前,一系列卫生防疫行为的重复能让人们养成好习惯。但压力下的重复,则可能使一些人存在潜意
期刊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因为性格、兴趣、观念上的相似而彼此吸引、集聚,在群体交往过程中不断磨合,产生群体凝聚力,在兴趣和观点上越来越趋于一致。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群体集聚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依靠朋友圈、群组、关注,主动获取与自己观点类似的信息;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上被算法的自动化推荐被动“投喂”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而,这样的志趣相同、气味相投,在不知不觉间却为我们自己建起了
期刊
1  之前,我很喜欢用“漫漫人生”一词,因为发自内心地认为人生漫漫看不到尽头,可以尽情挥霍。然而,2020年,全世界疫情暴发,我看人挣扎求生,看人落寞死去,终于明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明天。  在关于疫情的所有新闻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人。他的女儿因肺炎去世,他和老伴、13岁的孙女均被感染。老人在深夜学会了用微博,向外界发出了第一条消息:“你好。”他的求助消息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转发,一家三口顺
期刊
看一部电影  如果我想邀你一起看《奇幻精灵事件簿》,你会不会觉得太幼稚?其实我是认真的,毕竟,生活总是需要调剂的。  故事的开端,男孩杰瑞德心不甘情不愿地跟随母亲、姐姐、同胞兄弟搬进了森林里的老屋。这里阴森古怪,落叶能无风卷动,封闭的墙壁里时有怪响。  杰瑞德出于好奇,打开了一本被藏匿的图册,解开了关于森林精灵的秘密,也惹来了危及生命的麻烦。守护老房子的小精灵告诉他,一个觊觎图册的妖魔集结了一帮小
期刊
有些事,可能真的无法挽回。比如那天,我亲手剪毁了自己的刘海。  本来它只是有一点儿长,容易遮住眼睛,额头出汗的时候会粘在一起,但无论如何都还看得过去,现在可好——狗啃了似的,横在眉毛上方一厘米,傻气逼人。  我彻底没法出门见人了。  其实我知道剪刘海是个技术活,可有时候就是忍不住,看到剪刀正好在手边,头脑一热,就上了。  其实尝试给自己剪头发也没什么不好,只要别太鲁莽,专心致志,屏息静气,小心翼翼
期刊
2012年,荷兰艺术家博纳特·斯米蒂斯使用一台烟雾发生器,加上一些水汽和强烈的放电,于室内制造了一个雷暴云团。他将作品命名为“Nimbus II”,此前,他曾在2010年举办了第一届以室内积雨云为主题的展览——“Nimbus”。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制造积雨云的人?被突如其来的电闪雷鸣抓住,这可不是什么好运气,但暴雨和闪电说不定也有其可爱之处,正如一句谚语所说:“黑暗中总有一线光明。”或者说事物总可
期刊
1.孤独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叫优茗,优茗在十几岁的时候,爆发过一次叛逆期,和那些抽烟喝酒逃课的叛逆相比,优茗的叛逆简直太保守了,伤害值却不低,原因很简单,她自闭了。  那时学校和家长普遍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优茗自己也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好理解为学习压力太大。  她每天都很孤独,哪怕身在乌泱泱的人群里做课间操,自己也像是孤身一个人。很难集中精神看书,上课不敢和老师目光对视,不敢和同学说话,直到
期刊
作为清朝皇帝之一,道光既不是开国之主,也不是亡国之君;算不上昏君,但也鲜有作为。可谓存在感极低,平庸中的平庸,似乎无法作为后世茶余饭后的谈资。  说起道光其人,只隐约记得他是个极为节俭的皇帝。道光继承皇位之前就是个很勤俭的皇子,即位之初,他便发表了《御制声色货利谕》,这是表达他节约理想的宣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义轻利,不蓄私财;二是停止各省进贡;三是不再增减宫殿楼阁。  道光曾言:“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