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只是剪个刘海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事,可能真的无法挽回。比如那天,我亲手剪毁了自己的刘海。
  本来它只是有一点儿长,容易遮住眼睛,额头出汗的时候会粘在一起,但无论如何都还看得过去,现在可好——狗啃了似的,横在眉毛上方一厘米,傻气逼人。
  我彻底没法出门见人了。
  其实我知道剪刘海是个技术活,可有时候就是忍不住,看到剪刀正好在手边,头脑一热,就上了。
  其实尝试给自己剪头发也没什么不好,只要别太鲁莽,专心致志,屏息静气,小心翼翼,一次只剪掉一丢丢头发,也不至于搞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其实剪毁了也没什么大不了,顶多闷在家里十天半月不见人,反正我头发噌噌噌长得挺快,要不了多久就能重回江湖了。或者干脆用一字夹把惨不忍睹的刘海全部弄上去,露出额头。
  这个刘海,刚开始我剪得还挺平稳的,虽然有点太齐了,显得很假,但还蛮可爱,跟二流理发店的新手的水平差不多。从中间开始剪,然后左边,再是右边。效果还行,我心里窃喜,觉得自己可能在这方面有天赋,第一次上手就这么顺利。
  快结束的时候我就掉以轻心了,居然走神儿了,一刀下去,把右边剪得太短。没辙,为了平衡,我只好把左边和中间又削掉一截。左边剪多了,又拐回来把右边再剪一截……这就是我一步步毁掉刘海的过程。
  唉,早知就该直接去理发店。可我太懒,对外形又没那么高的要求。三伏天,我是绝不可能仅仅为了一片刘海,顶着烈日跑那么远去找“托尼”。
  但这件事也让我刷新了对发型师的认识——看似简单轻巧,挥一挥剪刀梳子的事,技术含量却不可小觑。光是设计个发型,就要考虑什么三庭比例、颧骨宽窄、太阳穴凹陷等,以此来决定要不要刘海,要哪种类型的刘海……麻烦得要命。下刀去剪,更是考验功力。好的发型师会分好几层,一层层细细地剪,有条不紊。就算我发挥正常,剪出了长度合适的齐刘海,那种死板呆滞粗犷的“齐”,跟发型师手下灵动自然精致的“齐”,也会是两个世界的东西。同样的刘海,我找不同水平的发型师剪,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语。我最满意最信任的发型师,手艺早已广受好评,但每隔一段时间还是会推开繁重的工作,跑去外地接受培训,不斷提高自己。


  一行有一行的门道,做什么都不容易。很多事情只是看起来轻松,想要做好,不知要花多少心思,哪怕只是剪个小小的刘海。
  记得有一次我去买鞋,自己挑两双试了试,都觉得右脚小趾的地方有点挤。可是,鞋号明明已经大到快穿不成了。妈妈说是我的脚有问题,只能选择鞋头很宽的款型。可我偏偏觉得窄款的好看。
  正绝望时,店员看了看我选的鞋,扭头去货架帮我拿了一双相似款型的让我试。诡异的事发生了!明明看起来一样窄,鞋号还更小,穿上之后小趾却丝毫不觉得挤。
  “太奇怪了!”我惊喜地叫,“这双正好!”
  “这两双有什么区别吗?看起来一模一样啊。”妈妈问。
  店员谦虚地笑笑,指着鞋底侧面上部约三分之一的位置:“区别就在接口的位置。你的脚窄,不需要买很宽的鞋头的。但是,小脚趾不能顶在接口处。我给你选的这双鞋呢,接口比较靠下,正好避过,就不顶了。”
  我举着两种鞋又是摸又是看,折腾了半天也没发现什么不同:“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没关系的,反正你听我的就行了,我干这行的,比较懂。”店员笑道。
  我对她刮目相看。
  别看只是个鞋店的销售员,术业有专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继而想起我家附近有个水果店,老板非常任性,不卖别的,专卖苹果。几十个品种,世界各地,各种口感、各种味道、各种颜色、各种档次的苹果,几乎一应俱全。能把店开成这样,人们买苹果的时候怎能不想起这家?
  还想起一个朋友,之前经常半开玩笑地说如果考得不好就不上学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不找了,大不了摆个摊,卖煎饼果子。他觉得这事儿是个人就能干,是最简单的退路。
  可是哪有那么简单呢?且不说起早贪黑风吹日晒,体力耐力是否撑得住,且不说经营策略服务态度能否留住顾客的心,光说制作的技术和口味,煎饼果子也有高下之分啊。我喜欢小区门口这家,不喜欢学校附近那家,仅仅因为酱料的味道不同,吃起来有天壤之别。
  我不觉得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行,想做到真正的“优秀”,花费的心血都是难以想象的。造好一枚原子弹,写好一部长篇小说,煮好一颗茶叶蛋,都不是容易的事。
其他文献
曾经以为,我一生最爱的季节是秋天,就像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写的那样:“秋天,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也许是受了他的影响,以至于我每逢秋季,总有满心的诗意。然而,更多的却是满腹惆怅,遇秋感伤,总觉得秋季太过悲凉,太过萧索。身处秋日,感觉自己像一个历经风雨沧桑的天涯浪子,孤独地望着夕阳。秋风吹拂脸颊,仿佛世界除了落寞,再无其他内容了。  秋天
期刊
常听人说,我们这一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让我们彼此发声亦彼此听见,算法则帮助我们在数据之海中与喜欢的人和事“同声相应”。而谁知,眼界开阔的同时也暗藏作茧自缚的危险,“同气相求”的背后也有误入歧途的隐忧。学会选择与学会包容,是我们这一代“原住民”的必备素养。  互联时代,百家争鸣。我愿在此中,既学会求同声,亦懂得听万籁。  首先要学会的是“选择”。人不是生来就完整的,时刻都受外界的塑造。而
期刊
人类总是向往着未知,总想去探索自己不曾了解的事物。有多少人或事因为探索未知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甚至是家喻户晓?我们,一直在探寻的路上。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葡萄牙的船队第一次航海,他们对自己将前往的地方,都是一无所知的,但他们都选择了义无反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云涛雪浪蹙天浮,隐隐征帆去未休”,如此这般的情景,总是那么动人,似乎就是为最美的诗词而生。  还有我们最熟悉的牛顿,亦是如此。
期刊
雪花肆意,寒风吹冷了微弱的灯光,吹散了一个完整的梦。  我知道,世上有很多事很难抉择,有很多事是不得已。我没资格去怨什么,因为时间确确实实缝合了我的伤口。可我没办法,赤裸裸的伤痕就在这儿,我没办法忘掉。  那天,母亲带着懵懂的我离开了家。坐在公交车上,我扭头望向窗外,看见父亲僵硬地笑着冲我挥手,满头白雪。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突然就流了下来。直到我们消失,父亲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影子格外孤单,格外无
期刊
我怎么可能错  很多人总喜欢犯错,但我不会。从小到大,从小事到大事,我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如果你觉得我吹牛皮了,那么我想用事实说话。  小时候,我趁爸妈上班,把家里的录音机给拆了。我妈下班回到家,发现我刚装好,便問:“少没少零件啊?”我说:“没少,还多出来好几个呢。”我妈一副极其复杂的表情,说:“你要是敢动电视机我就把你屁股打成四瓣。”  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说:“难的可以先不做。”过
期刊
[知趣]  问:假期在家睡个懒觉真的好难啊,被父母以各种方式要挟起床。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我睡懒觉。为什么我的父母这么奇怪呢?  答:不是你的父母奇怪,而是全国的父母都是这样。即便你有一千个睡懒觉的理由,他们也能用一万种方式喊你起床。睡懒觉就是原罪,这是全国父母的信仰。  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年轻人每天都很困,难得有假期能补个觉,仍然免不了被父母叫起床。起初,父母会连哄带骗叫你起床。比如,夸张
期刊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注意消毒……疫情发生后,很多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一项调查显示:98.0%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7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  习惯作为一种惯性的力量,建立新习惯或打破旧习惯通常比想象的要困难。疫情之下,大敌当前,一系列卫生防疫行为的重复能让人们养成好习惯。但压力下的重复,则可能使一些人存在潜意
期刊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因为性格、兴趣、观念上的相似而彼此吸引、集聚,在群体交往过程中不断磨合,产生群体凝聚力,在兴趣和观点上越来越趋于一致。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群体集聚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依靠朋友圈、群组、关注,主动获取与自己观点类似的信息;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上被算法的自动化推荐被动“投喂”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而,这样的志趣相同、气味相投,在不知不觉间却为我们自己建起了
期刊
1  之前,我很喜欢用“漫漫人生”一词,因为发自内心地认为人生漫漫看不到尽头,可以尽情挥霍。然而,2020年,全世界疫情暴发,我看人挣扎求生,看人落寞死去,终于明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明天。  在关于疫情的所有新闻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人。他的女儿因肺炎去世,他和老伴、13岁的孙女均被感染。老人在深夜学会了用微博,向外界发出了第一条消息:“你好。”他的求助消息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转发,一家三口顺
期刊
看一部电影  如果我想邀你一起看《奇幻精灵事件簿》,你会不会觉得太幼稚?其实我是认真的,毕竟,生活总是需要调剂的。  故事的开端,男孩杰瑞德心不甘情不愿地跟随母亲、姐姐、同胞兄弟搬进了森林里的老屋。这里阴森古怪,落叶能无风卷动,封闭的墙壁里时有怪响。  杰瑞德出于好奇,打开了一本被藏匿的图册,解开了关于森林精灵的秘密,也惹来了危及生命的麻烦。守护老房子的小精灵告诉他,一个觊觎图册的妖魔集结了一帮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