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习惯”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注意消毒……疫情发生后,很多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一项调查显示:98.0%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77.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
  习惯作为一种惯性的力量,建立新习惯或打破旧习惯通常比想象的要困难。疫情之下,大敌当前,一系列卫生防疫行为的重复能让人们养成好习惯。但压力下的重复,则可能使一些人存在潜意识的抗拒,之后可能会“好了伤疤忘了痛”。
  疫情过后公众能否养成并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委实需要强化公共文明教育。要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呼吸道感染概率,有利于切断传染源。拥有健康卫生的环境会给人带来快乐。用专家的话说,会让人产生激奋心理,增强自信心,从而强化下一次的行为,形成良性循环。
  但个人自律,并非全能。放任自流、偏行己路乃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显然,我们需要借着法治的强制手段,以强化公众对生命价值伦理观的认同,对公共卫生制度的谨守遵行。防疫中形成的公共常识和经验,亦应通过立法使其制度化常态化,进而升华为公众治理智慧。比如,《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就将“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传染性流感时佩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进行分餐”等内容纳入文明行为规范。
  给文明行为规范立法,意义正在于凝聚文明共识,将现代公共生活对公民行为的文明诉求,上升为普适性的行为规范,确立更多更高的行为标尺。更重要的是刚性的法律制度以及赏善惩恶的约束机制,可以倒逼百姓文明行为的养成和升华,形成文明的执行力和社会良治。
  红人
  奔跑少年杜秉泽
  最近,一段名为“乌鲁木齐少年深夜举灯奋力奔跑为消防车带路”的视频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视频中,一名学生奔跑在消防车前,并拿出手机举过头顶,挥手示意消防车前往现场。从小区门口到发生事故的单元,大约有一公里,这名学生全程奔跑为消防车引路。他举灯在黑暗中奔跑的身影,引得许多网友点赞,称赞其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視频中奔跑的少年,名叫杜秉泽,系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学生。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天凌晨,小区内有民房着火,住在楼上的杜秉泽发现火情后,第一时间拨打电话报警。由于老旧小区环境复杂,为避免消防车走错路,影响救援,杜秉泽报完警后就在小区门口等候。消防车抵达后,他立即拿出手机,举过头顶,挥手引导消防车通行。
  为表彰杜秉泽的善举,乌鲁木齐市消防救援支队沙依巴克区大队事后专程为他送上了消防队员模型雕塑,上面写着:“你深夜举灯奔跑的身影,真帅!”


  热议
  不一样的毕业季
  刚刚过去的那个毕业季,对很多人来说,很特别,与想象中的似乎有些不一样。这不,中南大学发布了一组特殊的毕业照,照片里,“手绘”的Q版同学们在学校标志性建筑前“上天入地”,欢聚一堂。设计者试图以这种方式来弥补毕业季可能无法返校的遗憾。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云毕业照”很有意思,但是也有人看了之后表示:想哭!


  @黄桷坪:嗯,还好还好,也不算很新鲜。我们高中毕业照上,校长就是P上去的。
  @leer_Aubrey:不想这样拍,爆哭。
  @风的free:比较忧伤。特殊的毕业季,我们云上相聚。
  @胡夏胡夏看我一下:搞笑又心酸,就是有点遗憾。我们江湖再见。
  @GF:过往的毕业照千篇一律,今年的毕业照别具新意,这是我们的独家记忆。
  @里:这届毕业生可真难……连当面道别都没做到就要天各一方。
  惊奇
  细菌真会翻跟头
  此前一些研究认为细菌在接近固体表面时并不会翻滚,而只是在游动。但如果这样的话,它们就会无限绕圈,从而完全被困住。最近,期刊《生物物理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特殊摄像机下,为了不被困在一些表面陷阱处,细菌会做出翻跟头的动作:它们通过减慢速度,开始胡乱晃动其中一根鞭毛改变自己的方向,有时这根鞭毛在晃动时会扫到固体表面,这就像游泳者推了一下池壁那样,从而让细菌实现翻滚。以这种方式,细菌就可以逃离表面,定居在其他地方,也能更好地探索表面的环境。在细胞表面附近,细菌也可以凭借这一技能四处游动,寻找相应的受体,这样它们就更容易感染细胞。

其他文献
对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来说,夏天已经开始展现出自己巨大的威力。广东进入蒸笼,长江沿线在闷热的天气里苦熬,北京则在连续高温中被烤成了荷包蛋。在欧亚大陆彼岸的德国,人们也如临大敌地准备迎接夏天。早两年横扫欧洲的极端高温已经把当地人弄怕了,正想着今年要怎么争取高温假以对抗太阳将军的考验。  但即使如此,在德国你还是很难看到空调的身影。被中国人视为救命恩人的空调制冷,在德国人眼里似乎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选择。这
期刊
首先,我向语言文字工作者提出一个诚恳的请求:请发明一个和“独处”同义的,更像名词,并且更好听的词!翻译的时候,我发现本诗题目中的“Solitude”在汉语里能够对应的只有“孤独”“孤寂”“独居”“独处”这几个词,前两个从理解意义上讲,有点儿贬义的味道,“独居”肯定更不对,于是只剩下“独处”是对的。但是能把题目翻译成《致独处》吗?听起来像主人公受了宫刑……所以我作为特立独行的翻译者,自作主张地把题目
期刊
[知趣]  问:影视剧里,皇帝所享用的食物叫御膳,吃的都是珍馐美味,真的那么奢华吗?宫廷御膳到底好不好吃呢?  答:在我们的印象里,古代的皇帝拥有豪华富贵的生活,吃的全是山珍海味。清朝乾隆年间,皇帝的菜谱,每顿饭120道菜,一张桌子都摆不下,远处的菜品需要皇帝指挥太监们拿过来。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古代的皇帝有时候并不能好好吃饭。  御膳,更多的是附带着传奇色彩,有时并不那么美味。比如御膳之一“珍珠
期刊
哈尔滨之行,印象最深的是吃。  锅包肉久负盛名,事实证明,“见面不如闻名”。我一直怀疑,有可能是我俩没找对地方,或者是期待太高,总而言之,肉太硬,酸太呛,糖太腻。  豆豉鲮鱼油麦菜,这道菜,把豆豉、鲮鱼、油麦菜分开,三个都是好样的,但是当它们仨凑到一起,鲮鱼稳稳地压住了油麦菜的清香,油麦菜略带挑逗地勾引出了鲮鱼的腥,豆豉冷静地问它俩:“你俩是不是不够咸?”于是,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  吸取了之前的
期刊
曾经以为,我一生最爱的季节是秋天,就像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写的那样:“秋天,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也许是受了他的影响,以至于我每逢秋季,总有满心的诗意。然而,更多的却是满腹惆怅,遇秋感伤,总觉得秋季太过悲凉,太过萧索。身处秋日,感觉自己像一个历经风雨沧桑的天涯浪子,孤独地望着夕阳。秋风吹拂脸颊,仿佛世界除了落寞,再无其他内容了。  秋天
期刊
常听人说,我们这一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让我们彼此发声亦彼此听见,算法则帮助我们在数据之海中与喜欢的人和事“同声相应”。而谁知,眼界开阔的同时也暗藏作茧自缚的危险,“同气相求”的背后也有误入歧途的隐忧。学会选择与学会包容,是我们这一代“原住民”的必备素养。  互联时代,百家争鸣。我愿在此中,既学会求同声,亦懂得听万籁。  首先要学会的是“选择”。人不是生来就完整的,时刻都受外界的塑造。而
期刊
人类总是向往着未知,总想去探索自己不曾了解的事物。有多少人或事因为探索未知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甚至是家喻户晓?我们,一直在探寻的路上。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葡萄牙的船队第一次航海,他们对自己将前往的地方,都是一无所知的,但他们都选择了义无反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云涛雪浪蹙天浮,隐隐征帆去未休”,如此这般的情景,总是那么动人,似乎就是为最美的诗词而生。  还有我们最熟悉的牛顿,亦是如此。
期刊
雪花肆意,寒风吹冷了微弱的灯光,吹散了一个完整的梦。  我知道,世上有很多事很难抉择,有很多事是不得已。我没资格去怨什么,因为时间确确实实缝合了我的伤口。可我没办法,赤裸裸的伤痕就在这儿,我没办法忘掉。  那天,母亲带着懵懂的我离开了家。坐在公交车上,我扭头望向窗外,看见父亲僵硬地笑着冲我挥手,满头白雪。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突然就流了下来。直到我们消失,父亲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影子格外孤单,格外无
期刊
我怎么可能错  很多人总喜欢犯错,但我不会。从小到大,从小事到大事,我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如果你觉得我吹牛皮了,那么我想用事实说话。  小时候,我趁爸妈上班,把家里的录音机给拆了。我妈下班回到家,发现我刚装好,便問:“少没少零件啊?”我说:“没少,还多出来好几个呢。”我妈一副极其复杂的表情,说:“你要是敢动电视机我就把你屁股打成四瓣。”  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说:“难的可以先不做。”过
期刊
[知趣]  问:假期在家睡个懒觉真的好难啊,被父母以各种方式要挟起床。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我睡懒觉。为什么我的父母这么奇怪呢?  答:不是你的父母奇怪,而是全国的父母都是这样。即便你有一千个睡懒觉的理由,他们也能用一万种方式喊你起床。睡懒觉就是原罪,这是全国父母的信仰。  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年轻人每天都很困,难得有假期能补个觉,仍然免不了被父母叫起床。起初,父母会连哄带骗叫你起床。比如,夸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