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为中心”的阅读课堂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uange0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习得多少为评价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教”的本质在于指导“学”:一为学生,促进学生自由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二为学习,“教”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三为会学,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活动,习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获得思维发展和多种审美情绪的体验,并最终成为“自我维持的终身学习者”。
  统编语文教材中“自读课”的出现,意味着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现行教学中,笔者认为“自读课”教学还存在以下弊端:一是“自读课”淡化了自读过程,却增加了“教读”环节;二是“自读课”缺少课堂的“规定动作”(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三是“自读课”缺少学习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由“教”向“学”的转变,如何体现在目标里、落实在课堂中?笔者以统编教材八(下)第四单元自读课文《昆明的雨》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案例片段】
  一、感官体验,形散神聚
  任务一: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入诗入画”的景、物、人、事,并写下关键词。邀请两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学生写在纸上。
  生板书:仙人掌、菌子、缅桂花、吆喝声、苗族女孩子、房东……
  师:根据写下的词语,尝试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我看到了……听到了……尝到了……嗅到了……”
  生1:我看到了仙人掌。
  师:能不能加入适当的定语或状语,使句子更具体?
  生2:我尝到了美味的菌子。
  生3:我嗅到了清新的缅桂花。
  生4:我听到了苗族小姑娘娇娇的吆喝声……
  师:回到标题“昆明的雨”,你有何疑问?
  生5:题目是“昆明的雨”,可这些景、物、人、事貌似与标题无关。
  师:“貌似”意味着其实是有关联的,大家思考一下,有什么关联呢?
  生6:雨就像是一个线索,串起了这些景、物、人、事。比如倒挂的仙人掌竟然能开花,是因为雨季湿润的缘故。
  师:这是一篇散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它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也都在表达某种独特的情感或感悟。这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生(齐):形散神不散。
  师:回到《昆明的雨》,“形散”好理解,就是刚才所说的景、物、人、事;“神不散”指什么?
  生7: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独特情感。
  生8:对昆明的想念。
  师:那么,作者就仅仅表达了对昆明的想念吗?字里行间还透出怎样的情味?
  设计意图:用一个主问题,指向目标一:通过“五觉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通过读、写、说、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用“我看到了……”等句式来表达,关联了“句子的成分”的语法知识。再通过关联标题以及对单元学习目标的回忆来启发学生思考“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品味语言,平淡有味
  任务二:学生小组合作,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品味字里行间的“情味”。
  教师播放一学生的朗读作品《昆明的雨》(3-5节)并请学生评价。
  生1:她朗读得很好,不急不躁。我能感受到文字的口语化和韵律美。
  师:从节奏的角度来评价很好。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评价?
  生2:声调柔和,读出了“动情”的感觉。
  师:我们从节奏、声调等方面感受到作者语言的魅力,有同学说他的语言比较口语化,感觉很亲切。还有没有其他语言特点?
  生3:作者引用诗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显得典雅有诗味。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配乐朗读并上传喜欢的片段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课堂播放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课堂对话,品读汪老的语言特色和别样情味。在“自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优秀学生以“小先生”的角色影响同伴,让“自读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
  三、关注标点,感悟形象
  师:通过品读,我们感受到了丰富的情味,如果是你,会用什么标点符号来标注文章的最后一段呢?(原文:我想念昆明的雨。)
  生1:用感叹号,因为要把丰富的情感强烈地表达出来。
  师:的确。文中说,即使过了四十年,作者都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昆明的雨里有着浓浓的人情味。雨中浪漫的情调源于作者曾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时光。昆明的雨还沉淀着怎样的情味?
  生2:青春歲月的珍贵记忆,甚至是胜似故乡般的抹不去的乡愁。
  生3:我觉得是用省略号,因为还有很多情感,可以留白给读者去想象。
  师:为何作者在结尾段只加了个句号呢?
  生4:虽然昆明的雨蕴含丰富的情味,但汪老的语言风格是平淡有味、如话家常的,所以句号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致。
  师:的确,文如其人,(补充汪曾祺简介)汪老曾说自己就是一个贪吃、贪玩、贪恋人生的老头。我们也从这个句号中感受到他的平和温润。大家可以尝试以写小诗的方式把今天这节课所品读到的情味,用平淡有味的语言加以创作。
  教师起头:昆明,遂想起雨/明亮的、丰满的雨/仙人掌于其中倒挂着/却浓绿,开出了金黄色的花……
  生:雨中的缅桂/软了这心坎/动了情……
  师:其实,生活是很好玩的。我们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将生活中真实、美好的东西表达出来,温润我们的心灵。课后推荐大家阅读汪老的《生活是很好玩的》,希望你也能成为生活的“大玩家”。
  设计意图:通过关注文章的标点,打开学生品读散文的另一扇窗。由文读人,让学生感悟到散文是一种带有作者个性化色彩的文体;由文识人,在与作家的“对话”中理解其人生、思想与感情,从而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在经典的品读中重新发现自己。   【案例反思】
  一、明确自读课文目标
  在备课时,笔者没有孤立地只备一节课,而是先备整册书、备整个单元的文章,然后再备这篇课文。这样,从面到点,做到熟悉教学内容的总要求,了解所教教材纵横相交的结构体系,从而把准本文的教学目标。
  1.侧重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统编教材的最大亮点就是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内容,例如本单元的目标是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并通过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而本课作为“自读课”,目标就是单元目标的细化和再落实。
  2.侧重文体特点的呈现。
  “自读课”选文大致有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两种类型。这两类阅读的功能不同,文学阅读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对作品内涵情感的品味和感悟上。《昆明的雨》是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教学时可以采用朗读实践来把握文章和作者的情感。
  3.侧重文本特质的表现。
  抓住文本的特质展开教学。王荣生教授曾指出,研读课文,思考这一特定文本,最要紧的是在什么地方?文本的关键点在哪里?用怎样的阅读方法才能获得与课文相一致的理解感受?仔细揣摩王教授的话,不难发现,每一个文本都有它的特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找到它,并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去理解分析,从而形成新的阅读体验。
  二、多种方式彰显主体
  “自读课”的教学,要以“学习活动”为基点,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才好。学习活动要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能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动起来,激发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学习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读出妙处来,哪些地方没读懂,感受不到,欣赏不了,这些都是课堂学习任务设计要考虑的内容。
  1.“转化”学习目标。
  教师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在PPT上呈现出来,学生会非常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进而体验目标达成的快乐。向学生出示的学习任务是显性目标,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还实现了隐形目标。比如,任务一是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入诗入画”的景、物、人、事,并写下关键词。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学生不但圈画出关键词,还调动感官用一句话表达,顺便复习了“句子的成分”这一语文知识,通过关联标题的设问,最终实现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又引发了更为复杂的学习活动,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2.“玩转”听说读写。
  在“自读课”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的自信力。本课在设计任务时,课前就布置了配乐朗读并上传音频的预习作业。在课上,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掌握朗读的情感表达,品味散文语言的特点,感悟文章丰富的情味。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推动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例如,不同读音的背后是不一样的文本解读,关联词性、關联语境、自圆其说皆可表现美。再比如对结尾段标点的探究,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言语以外的符号,也有助于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再比如小诗的拟写,用写的方式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产生审美的愉悦。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围绕课文语言的表达展开多元对话,在对话交流中发现语言的形式美、内容美,享受阅读鉴赏带来的快乐。
  总之,教师应将目标锁定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地位,构建“学为中心”的阅读课堂,让学生通过已有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的实践中巩固知识,在交流中分享阅读成果。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地预设,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学生引向思维的深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江苏省南京市薛城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由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薛城领衔。工作室共有22名成员,分别为高校教师、区教研员及南京市各初中学校的骨干教师。  工作室以黄伟教授的文本解码、编码理论为指导,兼收语篇学、语用学、语境学等学科的知识,探求“语用”理念有效落地的操作路径,努力促成语文教学的“语用”转向,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实现“语用”教学理论的落地生根及对西方“语用”“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引入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学生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对新课的引入进行精心设计。近期,我校青年教师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章)一课进行同课异构。现结合三位教师的新课引入设计,谈谈个人的思考。  教师1:老师在家做了一个纸盒(呈现实物)。但儿子说,相邻两边没有构成直角。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寻找一个办法说明这个角是否为直角?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强调知识本位,忽视文章美育和德育的问题。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正在摧毁学生对古典文学、文化的兴趣。针对当前文言教学中的问题,笔者以执教《岳阳楼记》为例,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咬文嚼字品文言之美  朱光潜先生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期刊
一、立足丰富资源,启迪学生思维  1.在古人的诗句中感受春天。  这节课从背诗开始。“今天是个下雨天,关于春天的诗句,你能背出几句呢?”肖老师的一个话题,引出了学生脑海里关于“春天”的诸多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诗句不仅引燃了学生的记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下面的授课做了铺垫。  2.在教师的
期刊
一、探究新知  1.情境体验。  (1)播放视频,假设“国际乒乓球大赛将在本地设赛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用“抽扑克牌”游戏来确定观看比赛人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抽扑克牌”游戏:有3堆扑克牌,每堆10张,其中:①中全是红色的,②中是5红5黑,③中全是黑色的,每组选1人上台抽5次,每次抽后放回。谁抽到的红牌最多?从这个游戏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初步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的“语言文字运用”与语用学中的“语用”有共通之处。语用学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语用教学,即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语用”,指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借助不同语境来解读文本极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实现“语用”是关键,而实现的途径就是建立教师、学生和文本之
期刊
主持人语  “今天,你被‘推门’了吗?”某段时间,这句问候逐渐成为一线教师间的流行语。“推门”,指的就是各级教学主管部门轰轰烈烈开展的“推门听课”活动。对于“推门听课”这一课堂监管策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在教学与管理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教学监控的价值和意义,优化学校管理,发挥“推门听课”的正向效能。  摘要 实施包括“推门听课”在内的教学监控应该以激发教师成长为基础,以促进学校健康协调发展为宗
期刊
韩雪屏在《言语知识新视点》一书中说:“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言语教育,应当属于语用研究的范畴。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规则系统,但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去研究语言,而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去进行交际的言语能力。”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语用学理论去指导课堂,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就会使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有“语文味”。  2018年5月,在薛城
期刊
摘要 日常语文教学中,师生“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普遍存在。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明确“随文写作”的定义及特点,探讨“随文写作”的价值与意义,研究“随文写作”的实施路径,是推动写作教学的有益尝试。  關键词 初中语文 单元作文教学 “随文写作”  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两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可是,日常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普遍存在。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
期刊
摘要 “推门听课”要成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必须对听课的铺垫预设、内容选择、方式节奏把握、评价反馈四个方面进行认真的前期准备和规范化操作,才能真正促进教师发展,形成以生为本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推门听课”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监控  “推门听课”原本是教育管理者为了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了解真实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强调的是在教师没有准备的前提下进入课堂观察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