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族歌剧对反面人物的塑造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mk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任何的曲艺来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关键的。在歌剧的创作上,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歌剧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有着更加丰富的手段,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效果。对反面人物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更加能衬托出正面人物的人物形象和歌剧的主题思想。本文在综合把握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剧情及艺术特征的基础上,以反面人物高自萍和多田的主要唱段为切入点,通过对人声运用和其主要唱段的分析,更好地把握现代民族歌剧的反面人物的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并对具体唱段进行分析。
  关键词:《野火春风斗古城》;高自萍;多田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19-02
  由总政歌剧团创作演出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是近些年来影响较大的现代民族歌剧。根据李英儒同名小说改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描述着普通大众老百姓奋勇抗战,为国捐躯的伟大英雄事迹。在整部歌剧中,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了第三人称讲述的方式,给观众更好的代入,更主动以主人公的身份去面对处理这一抗日重大事件。
  《野火春风斗古城》最早以文学的形式出现,随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其剧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总政歌剧团将其改编成歌剧并成功演出。剧作家精心选
  取小说主要情节,表现古城保定当年的地下抗日斗争故事。在音乐上,以河北地区的戏曲、曲艺、民歌为主要素材,精妙地运用日本音乐素材,综合运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三种唱法美轮美奂的融为一体,完美地形成整部歌剧。
  一、《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概况
  (一)创作背景
  《野火春风斗古城》最早以小说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又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已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2005年总政歌剧团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将其改编为现代民族歌剧并且首演,使这部文学巨著以歌剧的新形式重现于观众眼前,取得很巨大的反响。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将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描述了为了保卫祖国山河,我党地下领导者不怕艰难、不怕牺牲与敌人展开的生死搏斗的爱国情怀,亲人、兄弟姐妹团结一致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感人故事。该剧由孟冰编剧,王晓玲作词,张卓娅、王祖皆作曲,胡宗琪导演。分别由杨洪基、戴玉强、孙丽英、秦鲁锋、黄华丽等担当主演,采用以音乐的描述的新手法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该剧于2008年2月获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007年11月获第十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剧本创作奖、文华表演奖、文华舞台美术设计奖;2007年9月获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等。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剧情介绍
  剧中主要人物有杨晓东、金环、银环、杨母、关敬陶、多田、高自萍、陈瑶,分别由戴玉强、孙丽英、黄华丽、秦鲁锋、杨洪基、陈小涛、冯瑞丽饰演。剧情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杨晓东被派往古城领导地下工作,策反关敬陶起义。在他的领导下,加上金环、银环以及杨母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最终成功策反了关敬陶起义。
  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在忠于原作的同时,有意地选择了扣人心弦的感人故事情节,在能很好的了解故事情节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时代感相结合,更好地将剧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部振奋人心的伟大佳作。
  二、歌剧中对反面人物的音乐塑造
  (一)高自萍
  1.对男高音音色的运用
  男高音的音色明亮优美宽厚,用这种音色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人物的音色具有年轻气盛浮躁的性格特点,这也能理解高自萍从开始的远大抱负的英雄主义到最后叛变的极大矛盾转变。
  2.人物形象
  作为剧中的一号反面人物的高自萍,一开始他是个好人,一心想着我党的事业,负责接应保护我党地下工作新的领导人杨晓冬。后来因为爱慕银环而嫉妒杨晓冬,他的行为导致金环的被捕和英勇就义。后来由于被捕后经受不住日军的严刑拷打,慢慢走上叛徒的不归路,对我党的地下工作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歌剧《野》中用歌曲细腻地刻画了高自萍从好人变成坏人的路程。从旋律荒诞、不和谐的“醉”歌《今朝有酒今朝醉》,再到内心挣扎纠结的《终日黑暗惊慌》,最后到情绪冲动的《信仰是什么》、宣泄情感的《跟我走吧》,赋予了高自萍丰富的音乐情绪来表现他内心的细腻变化。
  3.乐曲旋律和歌词的运用
  (1)歌曲《今朝有酒今朝醉》
  整首歌曲是他的独白和写照,内心的郁闷、嫉妒、愤恨表露无疑,对自己的不甘、对银环的爱恋、对对手杨晓冬的厌烦……
  整个唱段采用丰富的管乐与弦乐的配器,多运用大跳音程,短暂的休止加附点音符和色彩性的装饰音来衬托高自萍摇摇摆摆的“醉”态。采用的是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前两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对酒当歌人生美,今朝有酒今朝醉,真是活人见了鬼”在唱段中多次重复出现,唱词的结构是七字一句,语言通俗而诙谐,都旨在表现高自萍的“醉”,在醉意下他把他内心深处的想法没有防备的表现出来,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丑陋”。其中“本来爱情鱼得水,好梦被打搅成灰,哪一点我比他配,让他看看我是谁”,其中的“配啊配”的“配”,是直接夸张的“呸”出来,巧妙地体现了他的高傲不可一世的骄纵以及他内心的极度嫉妒和不屑。
  (2)歌曲《终日黑暗惊慌》
  高自萍喝醉违反纪律约见金环,导致两人被特务跟踪逮捕。在刑讯室里,面对黑暗的牢房,面对多田的威逼,高自萍跌跌撞撞无所适从,害怕恐惧黑暗席卷而来,精神的防线彻底被击垮。
  此唱段在前奏和间奏中运用了代表日军势力的凶恶的音乐动机贯穿唱词与诵白之间,使之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中国化了的宣叙调形式,采用唱诵相结合,采用似说非说、似唱非唱和哭腔的形式,将中国的戏曲的音乐元素与流行歌曲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来刻画高自萍内心的挣扎。此唱段是变化再现的二段式结构,两个乐段重复变化,相同的旋律却表现出了高自萍不同的心境。第一段中在灰暗的牢房里的高自萍面对外面迷茫的星空和昏黄的月亮,自语着“在这间昏暗的牢房,多少人和我一样面对死亡”,他们高背《满江红》,血书《零丁洋》,他仿佛看到死亡正慢慢向他逼近;第二段他在生与死的边缘针挣扎着,进一步退一步皆生死未定,进退两难。“外面的亮光正在向他招手摇晃”,“这是一个可怕的念头,它会让我一生都跪在地上”,如果叛变,他能活下来看到外面的亮光、美好的世界,但是背叛了战友,背信弃义而失去良心。最后,他求生的欲望战胜了他的良心和道义,他走上叛徒的不归路。   (3)《信仰是什么》
  在天主教堂,已经叛变的高自萍与银环见了面,他借营救杨母为借口,企图探取杨晓冬的下落。这一场以舒伯特的《圣母颂》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出教堂庄严肃穆的气氛。高自萍在教堂里宣泄着他内心的迷茫不安:“圣明的主啊告诉我,人生有什么意义;万能的主啊告诉我,信仰是什么东西”。期间穿插着第三人称陈瑶的回答,唱词采用了反复的乐句和变奏,高自萍用在教堂忏悔,企图以他被迫为名义从而洗脱自己的罪孽,其实他是心虚了,内心深知是错误不可取,但为了活下来,他选择不用自己的灵魂。
  (二)多田
  1.对男中音音色的运用
  将多田这个人物设定为老者,用男中音的音色来显示人物的狡诈和威严。
  男中音的声音浑厚柔和,富有质感。中音区声音结实宽厚,给人一种不可一世的威严的气场。
  2.人物形象
  作为一个典型的日本侵略者,威逼利诱中国人做汉奸,全城围剿爱国人士,从他们的战友、亲人、爱人一步步围攻,寻找出弱点,再不折手段地一个个击破。
  可以说,多田是所有日寇的综合体,他来到中华的土地上,深深地被中华文化所吸引。但他的认识偏差,导致他作出了偏执的侵华行为。他是一个十分自负的人,他疯狂地热爱中华文化,却固执认为只有他才配拥有中华优秀的文化。
  3.乐曲旋律和歌词的运用
  在歌剧中,多田唱的《饮罢美酒》,随着用三味线弹拨的音乐从黑暗中慢慢现身,拿着本美酒缓缓地从楼上下到监牢。在“饮罢你的琵琶美酒,斟上你的龙井香茶。醉看你昨夜西风凋碧树,梦听你隔岸犹唱后庭花。”的歌词中,从特色美味的食品再到唐宋代的古诗词,足以表现出他对中华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但是与此同时,他高傲地说痛惜中国是支那,慢慢地道出了他来中国的狼子野心,“我神明的天皇陛下,要收拾你金瓯碧瓦。我威猛的帝国武士,要吞尽你天宝物华。”极度狂妄的吐露他来华的最终目的,“我要塑造一个王道乐土的天下,共荣我的大东亚。”
  在歌曲中,运用了日本的音乐元素,使用了日本的代表性乐器——三味线,先声夺人,强化了音乐的动感和表现力,贴切地塑造出了多田狠毒狡诈的性格。
  三、结语
  这部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歌剧,歌颂着革命英雄烈士伟大的爱国情操。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歌剧中,越存在矛盾,越是吸引人,矛盾越剧烈,越是引人入胜。本文在把握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剧情及艺术特征的基础上,以反面人物高自萍和多田的主要唱段为切入点,通过对其主要唱段的分析,更好地把握现代民族歌剧的反面人物的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通过对反面人物的分析,从侧面突出正面人物的伟大。歌剧中有意识地细致描写了高自萍从好人变成坏人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自私侵略者多田,这从侧面烘托了爱国革命烈士的革命任务艰难和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
  参考文献:
  〔1〕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7.
  〔2〕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6.
  〔3〕梁茂春.中国歌剧四十年发展轨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3.
  〔4〕姜秀生.一曲民族精神的颂歌——评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J].军营文化天地,2006(4).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小说《一千英亩》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也使得简·斯迈利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从生态女性主义的立场来分析和解读,不难发现男性对女性的压制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是小说中两条并置的线索。作者成功地刻画了男权制社会自然的危机和女性的困境,深刻描绘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表达了构建两性平等、生态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一千英亩》;自然;女性  中图分类号:I712.07
期刊
摘 要:流行歌曲作为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深受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欢迎。而中国古典诗词,虽然与现代流行歌曲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存在着许多一脉相承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对古典诗词由流行到经典演变的归纳,试图为流行歌曲的经典化建构提供思路。  关键词:流行歌曲;经典化;古典诗词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09-0
期刊
摘 要:《忏悔录》的发表标志着托尔斯泰世界观激变的完成。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揭示了人、无与神的辩证法。“人”意味着对于世俗幸福的追求。“无”意味着在人类必死命运面前一切世俗幸福都是虚无。“神”意味着在虚无的无底深渊中只有凭借基督教信仰才能确证自身存在的意义。人、无与神的辩证法不仅仅是托尔斯泰个人的生命体验,而且是整个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关键词:托尔斯泰;《忏悔录》;辩证法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动物小说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展现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以及动物与大自然之间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动物小说的命题模式大致有四种,本文对“人遇难——得动物救助——脱险”模式进行分析,以期对动物小说有进一步的理解和价值发掘。  关键词:动物小说;命题模式;价值发掘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59-03  动物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摘 要:当前党和国家在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上与善治理论高度契合,正逐步趋向于多元共治理念,各改革地区着力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建立多主体多元参与、分工协作的体制,形成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合作共治模式,各地具体实现模式不同。内蒙古包头市"强政府优社区"型的社区治理改革可以为一些地区提供可行性较强的路径选择,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有较强的借鉴性。  关键词:善治;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多元共治  中图分类号:D
期刊
摘 要:陈染在《私人生活》中通过女性与“个人”间的合谋以向内转的姿态为女性话语建构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只有寻得女性私人空间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结合部使女性与“个人”合谋的叙述获得更为广阔的可能性与自由空间,进而使女性文本呈现出更为丰富与深入的叙述形态,女性个人型叙述声音才能够更具权威意义。  关键词:《私人生活》;个人型叙述;幽闭症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
期刊
摘 要:现代以来作家对乡村独特性的书写散发着浓郁的思乡情结,五四文人和京派文人对故乡的深切回望让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汇入了“乡土小说”的长河中,因选取与现代文明对照的角度的不同,以及作家自身文学观的差别,“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乡土小说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然而在叩问现实之后,究其根本,其二者的文学宗旨最终都指向了对人性“善”的呼唤,对生活回归自然秩序的期盼。本文以“善”为考究的关键点,分析比较了“
期刊
摘 要:作为徽州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民居的设计通过村落的布局、民宅的营造、家具的构成以及雕刻的装饰,形成从外部功能到内在心灵层层深入的审美结构,本文尝试将徽民居环境的物质内容组成-村落、民宅、家具、雕刻与作为视觉文化精神的民居环境的设计构思相结合,进行民俗图像学与设计学视角的深入分析,探讨设计者如何将徽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在民俗物象中编码,或可为徽民居设计的审美研究另辟一新的视角。  关键词:徽州;
期刊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01-02  截至目前,国内外有关红山文化的研究专著已出版甚多,滥觞于赤峰本土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中国内蒙古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名副其实地成为赤峰地区最具代表性与招牌性的顶级文化类型,可以说“提起红山文化就是提起赤峰”。然而作为红山文化研究之“开山”、早在1938年即公之于世的日文版《赤峰红山后》考古
期刊
摘 要:话剧《雷雨》诞生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对《雷雨》的人本主义解读让我们重新发现了繁漪、鲁侍萍等人物的人性魅力。新编舞剧《雷和雨》相较于原著,打破了线性时间的叙事方式,采用纪传体的方式来展现剧情和人物冲突,特别是它的后现代视角和对繁漪形象的女性主义发掘,成为舞剧的一大亮点。当然,在这样一个后现代的视野中,“天堂”一幕的安排就有了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而舞剧这样一种不利用文本语言的独特言说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