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的“主体式”教学模式即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思想的独创性,培养创造意识与能力,达到“乐学”、“乐创”、“能创”的教学境界。如何将教学内容,通过合理运用“主体式”教学模式来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课堂中我在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确立主体意识
1.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当每次新课开始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来调动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比如在绘画课时,有一节课讲“构图”,我举的例子都是些漫画。首先学生们对漫画是相当感兴趣的,其次有部分学生能从中学到一些漫画构图的知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练习。通过这堂课,他们学到不少知识,不但知道了什么是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斜线构图,对称、均衡构图等,学习和掌握了这些构图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更了解到这些看似简单的画面中竟然有如此的奥妙。不同的构图形式可以表达出画者不同的思想情感,从而举一反三,在欣赏一些名画的过程中也就能体会到构图的巧妙之处。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都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的。如《夸张有趣的脸》一课中,为了避免单一的教与学,我提议进行一个小游戏。请学生自愿组成两组,每组3人,另外请一个学生做模特。规则:每组一人上台,在规定的时间内画模特的脸部,时间到换人,以接力的方式在一分钟内完成一幅漫画肖像。在这个游戏中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也是漫画肖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学生在娱乐中体会,得到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奠定主体意识
现有的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单一的传授知识。但是如果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合理的教学环节,适当补充新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讲《外国雕塑欣赏》的时候,我简单介绍了雕塑的造型是表达雕塑家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不局限在单纯的书本作品欣赏,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雕塑的情感表达。为了把学生的目光投向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我提出让他们分组完成雕塑的造型练习。经过小组的讨论,同学们决定因地制宜,用自己的肢体来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把自己想象成一尊雕塑,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活动中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思想像开闸之水,创意作品形式多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练结合,增强主体意识
初中美术欣赏课不能仅停留在欣赏作品上,也需要在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独立进行设计,学、练结合。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以辅导为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尽情发挥。
如在《夸张有趣的脸》这一节课中,学生们从来没接触过漫画肖像的画法,我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了漫画肖像的几个要点:夸张、抓住对象特点等。在课堂练习的时候,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能根据我讲的要点就可以了,画的是同班同学。同学们情绪高涨,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卖力地描绘着。最后的作业总的都还不错,有的笔法虽然都很稚嫩,但是都能抓住对象的特点,并且进行了大胆的夸张。看了画面,大体就知道画的是谁了。整个过程都是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完成的。
又如在上《变迁中的家园》时,请学生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个“理想中的家园”。大家在前一节课上欣赏完传统与现代的建筑之后早就跃跃欲试。既然老师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展示自己设计思想的舞台,他们当然格外卖力,分组制作出了一个个别致的模型。虽然有些制作得比较粗糙,但是我想,如果是經过他们认真设计和创造的,就是一个好的作品。
四、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提升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教师一锤定音的。这样的行为,忽略了学生自我和群体的评价能力。在“主体式”教学中,总结评价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更主要的是由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通过评价活动,学生能进一步提升主体意识。
例如在上完《情感的记录》这课,我把各组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参加评议,大家面对那么新颖和精彩的画面时,由衷地发出赞叹。但是也有不少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还上台来指正、修改。在这些评价说理中,大家巩固了先前学到的知识,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必须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育。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去主动探索知识,增强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和良主编.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石中英.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4]朱永新.享受与幸福.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确立主体意识
1.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当每次新课开始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来调动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比如在绘画课时,有一节课讲“构图”,我举的例子都是些漫画。首先学生们对漫画是相当感兴趣的,其次有部分学生能从中学到一些漫画构图的知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练习。通过这堂课,他们学到不少知识,不但知道了什么是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斜线构图,对称、均衡构图等,学习和掌握了这些构图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更了解到这些看似简单的画面中竟然有如此的奥妙。不同的构图形式可以表达出画者不同的思想情感,从而举一反三,在欣赏一些名画的过程中也就能体会到构图的巧妙之处。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都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的。如《夸张有趣的脸》一课中,为了避免单一的教与学,我提议进行一个小游戏。请学生自愿组成两组,每组3人,另外请一个学生做模特。规则:每组一人上台,在规定的时间内画模特的脸部,时间到换人,以接力的方式在一分钟内完成一幅漫画肖像。在这个游戏中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也是漫画肖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学生在娱乐中体会,得到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奠定主体意识
现有的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单一的传授知识。但是如果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合理的教学环节,适当补充新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讲《外国雕塑欣赏》的时候,我简单介绍了雕塑的造型是表达雕塑家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不局限在单纯的书本作品欣赏,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雕塑的情感表达。为了把学生的目光投向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我提出让他们分组完成雕塑的造型练习。经过小组的讨论,同学们决定因地制宜,用自己的肢体来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把自己想象成一尊雕塑,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活动中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思想像开闸之水,创意作品形式多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练结合,增强主体意识
初中美术欣赏课不能仅停留在欣赏作品上,也需要在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独立进行设计,学、练结合。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以辅导为主,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尽情发挥。
如在《夸张有趣的脸》这一节课中,学生们从来没接触过漫画肖像的画法,我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了漫画肖像的几个要点:夸张、抓住对象特点等。在课堂练习的时候,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能根据我讲的要点就可以了,画的是同班同学。同学们情绪高涨,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卖力地描绘着。最后的作业总的都还不错,有的笔法虽然都很稚嫩,但是都能抓住对象的特点,并且进行了大胆的夸张。看了画面,大体就知道画的是谁了。整个过程都是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完成的。
又如在上《变迁中的家园》时,请学生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个“理想中的家园”。大家在前一节课上欣赏完传统与现代的建筑之后早就跃跃欲试。既然老师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展示自己设计思想的舞台,他们当然格外卖力,分组制作出了一个个别致的模型。虽然有些制作得比较粗糙,但是我想,如果是經过他们认真设计和创造的,就是一个好的作品。
四、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提升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教师一锤定音的。这样的行为,忽略了学生自我和群体的评价能力。在“主体式”教学中,总结评价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更主要的是由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通过评价活动,学生能进一步提升主体意识。
例如在上完《情感的记录》这课,我把各组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参加评议,大家面对那么新颖和精彩的画面时,由衷地发出赞叹。但是也有不少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还上台来指正、修改。在这些评价说理中,大家巩固了先前学到的知识,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必须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育。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去主动探索知识,增强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和良主编.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石中英.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4]朱永新.享受与幸福.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