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的悲情人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n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侯觉得真的有一个上帝存在。它主宰着这个世界的公平,而且它公平得很苛刻。上帝总是把人类分为两类,一类是凡人,一类是天才。而且他让凡人与天才的存在又显得那么得合理,他让凡人享受着世俗的幸福,同时它让天才承担着深刻的苦难。
  也许没有人不知道凡高,这个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画家,在他死后许多年,他的一幅作品曾在3分钟内以8250万美元震惊世界的价格拍卖,创下了至今为止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然而又有谁知道,当他还活着的时侯,一共只廉价地卖出过l幅画。
  狄金生同样是一位天才式的诗歌巨人,但她生前从未发表过自己的诗歌。
  成吉思汗,一个战马上的天才,他铮铮的铁骑曾经征服了欧洲多瑙河的疆域!但又有谁想到,死后成吉思汗的灵柩却久久的在漂泊,不能安息。
  无独有偶,4岁丧母,21岁患眼疾,26岁瞎了一只眼。30岁离开了家门,35岁双眼全瞎,从此流浪街头,以卖唱和演奏乐器为生,被称为“瞎子阿炳”的华彦钧,双目失明的他身前那把二胡是为了生计而奔波的,身前没有谁对他嘘寒问暖,他把一生的生活都弃置在二胡的旋律中游荡。但死后他那首《二泉映月》,却拉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步入了世界名曲。
  莫扎特,一个音乐的天才,当全世界的人们把莫扎特的音乐欣赏成一种经典时。又有谁想到他一生经济窘迫,病魔缠身,一生未婚的遭际呢?
  贝多芬,同样一个音乐巨人,耳聋给了音乐天才一个最致命的残酷,然而贝多芬大多数影响整个世界的交响乐却是在无声世界里完成的。
  贝多芬,一个谁也不肯接见的怪物,一个在独处与安静中孤高的傲世者。在常人眼中,他是那样的格格不入:房间的杂乱无章,零乱不堪。饮食的简单随便,服饰的陈旧不整,说话的自言自语,脾气的古怪与暴躁。他甚至让佣人拒绝一切来客,当客人在他屋里时,他是无视客人的。生活中的这一切无不让我们觉得他只是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然而,当客人要了解贝多芬真实的好灵魂时,我们看到这位生活中与世隔绝的厌世者眼里闪烁了那鲜为人知的泪花。继而这位一直在不被理解中啜饮人生孤独的巨人却热情地邀请了客人吃饭。这位伟大而不幸的天才还滔滔不绝地说起了往昔的许多故事,一直把话语的触角延伸到了童年那遥远的记忆深处。周国平说得好:“活在世上。没有一个人愿意完全孤独。天才的孤独是指他的思想不被人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他却也是愿意有个好伴侣的,如果没有,那是他运气不好,并非他的主动选择。”是别人不了解的打搅。所以他选择了孤独,是流氓侄子一天到晚的麻烦,所以他选择了安静,是小孩无知的捉弄嘲笑,所以他选择了远离人群的逃避,而当客人真正走近贝多芬心灵世界时,他完全接受了客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贝多芬的孤独是无奈被迫的。是的。贝多芬通过音乐表达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人的理解程度,所以他渴望理解却又得不到理解的矛盾使他走向了深深的孤独,使他深深地拒绝了生活中一切没有意义的象征性的交际。也许这些不幸是每一个天才都能幸运遭遇到的。正如周国平所说,尼采与凡高,他们最大的不幸也并不在于没有人理解他们,因为精神上的孤独是可以用艺术创造来安慰的,哪怕没有一个欣赏者,他们还可以在自己创造的精神世界里孤芳自赏。然而对于贝多芬而言,命运的不幸不仅仅在于他在生活中得不到普通人的人间温暖,不仅仅在于活着时他已经成了生活世界中被人群遗弃的孤魂,更在于在自己创造的音乐世界里。由于耳聋,他自己不能欣赏理解自己的音乐。同样伟大的绘画巨人凡高,他身前也没有人理解他和他的作品,但他还可以在自己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孤芳自赏,但贝多芬却连孤芳自赏的资格都没有。贝多芬是通过音乐世界表达对生活世界深深的理解的,然而耳聋却把这两个世界无情地隔开了。凡高的绘画充满令人迷醉的色彩和线条,一种难以模仿的美,在他的一生中,他也倍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不幸的是,最后凡高在生命的重荷面前,用自己心爱的枪举上了自己伟大的艺术头颅,无奈地结束了自己伟大的生命。同样对贝多芬而言,耳聋的残酷早已超越了他的生理价值,成了他音乐世界里自己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一个悲剧。而他灵魂的高贵之处也不仅仅在于对外在困境与苦难的超越,不仅仅在于对耳聋把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割裂所造成痛苦的超越,而是在于对精神世界与自我世界割裂无法统一所带来悲情的超越。在无声的世界里,他孜孜不倦地创造了最伟大的交响乐,哪怕这个世界没有一个欣赏者,包括他自己。但他唯一不变的是在音乐世界里一直追逐到生命的尽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那种对生命重荷命运担子巨人般的承受力以及他那种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贝多芬耳聋的不幸所带来的财富也犹如硬币的两面。耳聋一方面使他摆脱了外在的烦扰与喧嚣,另一方面又使他在音乐世界里得到的是安静与永恒。你可以毁灭他,但你就是打不败他,而只会使他变得更坚强,这样更合乎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向往。
  从这么多天才的伟大与不幸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天才之所以常常在不幸与悲剧中产生,就在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超越了一般人的理解程度,他们始终与一般人的理解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日常生活的简陋与古怪中,我们看到了贝多芬那颗音乐灵魂不被理解的痛苦。而在他灵魂的痛苦中,他的音乐也走向了一种精神的崇高。在耳聋无法选择的不幸里,在人们无法走进他心灵的痛苦中,面对这双重的悲剧,命运几乎宣判他在音乐的世界里死亡。整个世界都死了,贝多芬却不曾死,他在命运的废墟上重新建立了一座音乐的圣殿,精神的天堂。正如张海迪所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化成彩蝶去飞翔。贝多芬奏响的不也正是心灵的音乐吗?
  由贝多芬8岁开始音乐生涯,我想到了清朝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真的挺欣赏康熙大帝的,他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干净、利落的除掉结党营私辅政大臣鳌拜,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接着他又平息了北方葛尔丹的叛乱,他征战南北,戎马一生。他享年69岁,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刚刚披上龙袍时他还是个孩子,但他灭三藩、收台湾、拒沙俄、亲征朔漠、开放海禁、出兵安藏,巩固统一。就是这样一个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帝王,在他花甲之年寿宴时,当他端着酒杯面对满朝臣子时说,他要敬三杯酒。其中一杯是敬给他的敌人鳌拜、吴三桂、葛尔丹的。他说:“鳌拜、吴三桂、葛尔丹你们都是英雄,是你们逼着我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你们我感到很寂寞,我不祝愿你们死得安宁,我祝愿你们来世再与我为敌。”从这一个“逼”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立盖世帝业的康熙他邪颗伤痕累累又不可一世与贝多芬同样的好灵魂。是的,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贝多芬的孤独正是源于对生活的爱,源于对音乐世界的爱,对音乐世界那种超越一切外在价值的追求。只是他的这种爱和追求没有被一般人理解。贝多芬说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他的音乐还一直没有被我们所完全理解,不知在天堂的国度里,他何时才能长眠与安息。
  汪国真说当意志倒下去的时候。这个人就不再站立。其实有时我觉得我们都是巨人,只是我们没有巨人那样伟大的遭遇,只是我们没有巨人面对遭遇时那种震撼人心的信念。如果有一天当伟大的灾难幸运地降临到我们头上时,如果你愿意承担而且承担得起巨人那种深入骨髓的苦难,那我相信你的人生会走向天才的崇高,当然面对你承受不起而又可以逃避的苦难,你也可以选择在平凡中享受着世俗的幸福,像一棵小草一样,在简陋的岁月里幸福地枯荣一生。但我们不能放弃的是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应该越走越远。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是的,乐圣贝多芬有一颗好灵魂,他让我们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涵着不幸,而一切不幸的好灵魂却都蕴涵着伟大的力量。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路桥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重点)  2.品味鲁迅杂文严谨生动的论证艺术,形象讽刺的语言艺术;(难点)  3.尊重、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冷静而不失开明地对待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教学时数:一课时    【第一稿设计】  备课初期,我广泛吃进相关资料,本想博采众长,不想已有的成果似乎都在同一个逻辑层面,很不得劲。而且,思维反复在这个层面中纠缠盘绕,似乎失去了往下深挖的锐气。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各个行业领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授课PPT、微课等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语文这门学科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一个重要学科、关键学科,而且语文学科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占据着较大的分数比例,在教育教学的创新过程中信息技术以及微课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是课改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微课的教学作用分析   1.提升教学成果   微课的教学融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就可以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而后两者则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无法勾勒出“外貌”的老人
课堂评价一直都是教学关注的重要领域,有效发挥课堂评价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必然趋势。程翔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数十年执教生涯所积累的深厚专业素养造就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语文课堂。《将进酒》一课是程翔精心打磨的一件作品,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念,对评价方法的有效运用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将进酒》课例中运用的评价方法,并分析背后的评价理念。   一、安置性前
【背景】2011年4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培训班在江苏师范大学举办,我邀请董旭午老师执教《老王》;2011年11月,旭午又在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活动中再次执教《老王》。两次教《老王》,我都在现场听课评课。旭午教学生用生活经验解读文本,效果极佳。  【课例回放】:  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王》。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这堂课,我们就解决两个问题:(出示课件,展示教读目标)第一个,我们一起来认识
《陈情表》自入选昭明太子所编《文选》后,因其不衰的艺术魅力,为历代的散文选本所选用(如《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等),也先后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等高中语文教材。对《陈情表》的赏析,历来是赞语有加,历数此文之感天动地。笔者以为,在诸家评述中,要数清人林云铭的点评最为中肯。他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清人过珙亦有类似的评点:“斯文历叙生平辛苦,亦呜
近年来,中国自杀人数占世界自杀总人数的1/3。这是一个严酷的事实,也是一个让人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正处于变革剧烈的时期,许多人特别是许多青少年呈现出迷惘、彷徨、浮躁、脆弱、偏颇的心态,这往往容易引发自杀倾向。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得不引出哈姆雷特式的发问:“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探讨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从探究这一问题的角度看,史铁生的
新课改提出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世界的能力。对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来说,鼓励说真话、感情真挚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成为取得写作高分的要素之一。“生活即教育”,是一切知识的源头,想要换发知识素养的灵性,需要真切地踏入社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里发现语文,学习语文,从而自然而润泽的写作。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阐释与初中作文
创作是情感与思维共同作用的活动,而并非简单的遣词造句,一篇优秀的作品不仅包含了创作者对客体的认知,同时也浸染了创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所谓“触景生情”并非是直接通过事物或者情境生情,而是通过特定的事物或者情境唤醒学生相关的记忆,从中收获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将个人感受融入到创作当中。所谓“触笔生花”就是促使学生将情感体验转化为情境画面,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产生更多的感悟,激发学生
文本细读的倡导与研讨,对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所谓“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像煲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熬出文本的味道和营养。”但是,文本如何细读?该从哪里入手呢?细读需要寻找一个“切入点”,找到一个“突破口”。例如从某一关键词句、某一结构特点等角度入手。一小步一小步轻轻迈进文本,然后仔细推敲、细细琢磨,品味言语背后的内涵,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一、从语言入手,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