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本身是未成年人,他们缺乏自控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在校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当前的农村中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的孩子,甚至有极个别的学生独自一人在家。这样的学生严重缺乏家长的监管和教育,更容易犯错误,步入歧途,这更考验着我们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善待学生的错误,不仅是教师人性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好学生有效的法宝。善待学生的错误是对学生的理解和人格的尊重,善待学生的错误显示了教师的爱心,也是教师教育艺术化的体现。
学生的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无意识的犯错,即为失误;二是有意识的犯错,即明知故犯。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属于第一种。
要说失误,教师所犯的不一定比学生少。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成就,也需要在失误后不断地总结经验。我们面对学生的过失,往往不明真相就火冒三丈、疾言厉色、横加指责。我们这样难道没有犯错吗?当学生一再犯错,你也许觉得他无药可救,于是把他逐出校门。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错误吗?有这样一位老师,一天在我班上晚自习时,一个住校学生迟到了,他当时就问这个学生:“你为什么迟到了?”这个学生回答说:“你问××同学吧。”这位老师认为该生没有正面回答她,生气地要求我将该生请出教室,同时说如果不给老师道歉,以后就别上该课了,从而导致这位学生和老师在自习课上无法相处。我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细问其原由。原来是××的手机掉进粪池里,该同学帮他捞手机而误了上课的时间,当这位老师询问时,该同学当着很多同学的面不好意思直接回答老师,导致她产生误会。我们知道,意识是以情感、态度方式体现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带倾向性的内心心态,当学生犯错时,班主任常常很主观地处理,总想抓“典型”,有错必罚,杀鸡儆猴。这样的处理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可能出现学生与教师“唱对台戏”。因而,有错必罚并不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理想的方法。但也不能不闻不问。初中学生是青少年,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分不清执拗与顽强、鲁莽与勇敢的区别,不能完全地分辨是非,有时犯错的学生自己也不一定能明白错在哪里,就像上述事件一样:这个学生本身是班上比较听话的孩子,就是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遇事冲动,以致与老师闹得不可开交。所以,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先要冷静,问明事件的经过,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我们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应该宽容一下学生,多给学生一次机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慢慢地改正过来。
当学生明知故犯时,教师更需要换位思考,和学生一起分析,寻找错误,帮助学生认识事件错误的危害性,同时引导学生怎样正确地处理事件,怎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避免犯错。在了解学生犯错为明知故犯时,切忌直接一顿严厉的批评,把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学生所犯错误本身就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挫折。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情绪具有不稳定性,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他们灰心丧气,甚至让他们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要记住,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歧视里有瓦特,你的讥讽中有爱因斯坦。”我班学生杨某,父母离异,跟随父亲一起生活,但他的父亲常年漂泊在外,每年只在过年时回家待几天,每天他放学回家后都是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已经有好几年了。他在七年级上学期的后半期经常不假不到,每一次他缺课后,我都耐心地去了解他做什么而没到校上课,同时了解他放学后是否按时回家,按时做饭、吃饭和生活自理情况,并强调再给他一次机会。如此反复,我也认为他真的很难教育,总是时不时地缺课。后来,在他一次缺课后,我找到他,没有厉声责问,而是先让他站一会儿,自己也平和一下心态,然后轻声问他:“你是不是觉得在外玩很好?没有人管理你是不是很舒服?觉得读书是不是很累?你觉得老师以前给你的机会多吗?你要是觉得没人管你,在外玩很好,那你现在就可以回家,老师也不再管你、说你,以后不用再到学校来,天天在外面玩,老师也不强求你读书。”他听后,想了大概十分钟,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逃课了。
善待学生的错误就是教师用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从而能够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善待学生的错误是教师对学生关爱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声的教育。严厉的教育会是一把双刃剑,也是一种充满危险的教育方式。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就算做到了行为端正,其心也不一定会正,教师没处理好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善待学生的错误,会让学生在教师爱心的教育下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确事件的是与非。“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学生在自身的潜意识里都有去做一个好人的愿望,在教育和处理学生错误时,我们应借鉴一下陶行知“四块糖”的育人艺术,学会宽容、理解。
总之,一句平和的话语胜过十句严厉的批评,一句贴心的慰问或许会让学生铭记终身。善待学生的错误,给他们一次机会,或许会因此而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学生的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无意识的犯错,即为失误;二是有意识的犯错,即明知故犯。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属于第一种。
要说失误,教师所犯的不一定比学生少。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成就,也需要在失误后不断地总结经验。我们面对学生的过失,往往不明真相就火冒三丈、疾言厉色、横加指责。我们这样难道没有犯错吗?当学生一再犯错,你也许觉得他无药可救,于是把他逐出校门。这难道不也是一种错误吗?有这样一位老师,一天在我班上晚自习时,一个住校学生迟到了,他当时就问这个学生:“你为什么迟到了?”这个学生回答说:“你问××同学吧。”这位老师认为该生没有正面回答她,生气地要求我将该生请出教室,同时说如果不给老师道歉,以后就别上该课了,从而导致这位学生和老师在自习课上无法相处。我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细问其原由。原来是××的手机掉进粪池里,该同学帮他捞手机而误了上课的时间,当这位老师询问时,该同学当着很多同学的面不好意思直接回答老师,导致她产生误会。我们知道,意识是以情感、态度方式体现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带倾向性的内心心态,当学生犯错时,班主任常常很主观地处理,总想抓“典型”,有错必罚,杀鸡儆猴。这样的处理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可能出现学生与教师“唱对台戏”。因而,有错必罚并不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理想的方法。但也不能不闻不问。初中学生是青少年,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分不清执拗与顽强、鲁莽与勇敢的区别,不能完全地分辨是非,有时犯错的学生自己也不一定能明白错在哪里,就像上述事件一样:这个学生本身是班上比较听话的孩子,就是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遇事冲动,以致与老师闹得不可开交。所以,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先要冷静,问明事件的经过,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我们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时,应该宽容一下学生,多给学生一次机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慢慢地改正过来。
当学生明知故犯时,教师更需要换位思考,和学生一起分析,寻找错误,帮助学生认识事件错误的危害性,同时引导学生怎样正确地处理事件,怎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避免犯错。在了解学生犯错为明知故犯时,切忌直接一顿严厉的批评,把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学生所犯错误本身就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挫折。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情绪具有不稳定性,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他们灰心丧气,甚至让他们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要记住,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歧视里有瓦特,你的讥讽中有爱因斯坦。”我班学生杨某,父母离异,跟随父亲一起生活,但他的父亲常年漂泊在外,每年只在过年时回家待几天,每天他放学回家后都是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已经有好几年了。他在七年级上学期的后半期经常不假不到,每一次他缺课后,我都耐心地去了解他做什么而没到校上课,同时了解他放学后是否按时回家,按时做饭、吃饭和生活自理情况,并强调再给他一次机会。如此反复,我也认为他真的很难教育,总是时不时地缺课。后来,在他一次缺课后,我找到他,没有厉声责问,而是先让他站一会儿,自己也平和一下心态,然后轻声问他:“你是不是觉得在外玩很好?没有人管理你是不是很舒服?觉得读书是不是很累?你觉得老师以前给你的机会多吗?你要是觉得没人管你,在外玩很好,那你现在就可以回家,老师也不再管你、说你,以后不用再到学校来,天天在外面玩,老师也不强求你读书。”他听后,想了大概十分钟,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逃课了。
善待学生的错误就是教师用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从而能够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善待学生的错误是教师对学生关爱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声的教育。严厉的教育会是一把双刃剑,也是一种充满危险的教育方式。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就算做到了行为端正,其心也不一定会正,教师没处理好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善待学生的错误,会让学生在教师爱心的教育下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确事件的是与非。“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学生在自身的潜意识里都有去做一个好人的愿望,在教育和处理学生错误时,我们应借鉴一下陶行知“四块糖”的育人艺术,学会宽容、理解。
总之,一句平和的话语胜过十句严厉的批评,一句贴心的慰问或许会让学生铭记终身。善待学生的错误,给他们一次机会,或许会因此而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