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和谐高校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支持。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一、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俗话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达到了2000多万人。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更是高度关心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和国家执政能力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路径的思考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大众教育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始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教育就是要建设和谐校园。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教育,也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理念,转变培养“社会精英”的人才观。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好的教育”和“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心智健全、有道德、有情感、能够自立于社会的现代社会公民。
(二)重视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培养
构建和谐校园,面向全体学生,关键是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培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1)家庭困难的学生。近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改革等,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增加,贫困生也逐年增多,由于家庭贫困引发心理疾病的学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国家和高校应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资助贫困学生的力度,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约30%的人有心理健康障碍。由于受经济、学业、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近几年大学生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近六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据调查,大多数学生通过“转移注意力”,“找人发泄、倾诉”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但还是有12%的学生选择了“压抑自己,不去解决”。[1]因此,必须正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得当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远离“郁闷”,重新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三)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当前,环境因素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渗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要按照中央16号文件精神,真正做到全社会都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1.要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风尚和社会文化氛围,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一些社会风气不正,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巨大的“负”财富。因此,全社会都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大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力度,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肩负起教育者的责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共同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好转,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加快从道德之知到道德之行的转变,成为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
2.要着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高校校园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科学分析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通过高效$务实的管理和服务,切实解决好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困难,协调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等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并且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以文化滋养人、以文化熏陶人的效果。近年来,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2006年12月,全国高校第15次党建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项工作措施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要再接再厉,把和谐校园建设深入到高校全部工作之中,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最大限度地增加校园和谐因素,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3.要着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环境。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达到了“进教材”、“进课堂”,但“进头脑”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要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重在联系当代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难点、焦点与社会问题,鼓励大学生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来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高度认同。
4.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政工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学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基地。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管理队伍,并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上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参考文献:
[1]郑小红.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焦作大学学报,2007(3).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一、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俗话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达到了2000多万人。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更是高度关心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和国家执政能力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路径的思考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大众教育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始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教育就是要建设和谐校园。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教育,也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理念,转变培养“社会精英”的人才观。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好的教育”和“真正的教育”是培养心智健全、有道德、有情感、能够自立于社会的现代社会公民。
(二)重视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培养
构建和谐校园,面向全体学生,关键是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培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1)家庭困难的学生。近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改革等,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增加,贫困生也逐年增多,由于家庭贫困引发心理疾病的学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国家和高校应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资助贫困学生的力度,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约30%的人有心理健康障碍。由于受经济、学业、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近几年大学生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近六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据调查,大多数学生通过“转移注意力”,“找人发泄、倾诉”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但还是有12%的学生选择了“压抑自己,不去解决”。[1]因此,必须正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得当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远离“郁闷”,重新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三)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当前,环境因素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渗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要按照中央16号文件精神,真正做到全社会都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1.要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风尚和社会文化氛围,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一些社会风气不正,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巨大的“负”财富。因此,全社会都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大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力度,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肩负起教育者的责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共同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好转,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加快从道德之知到道德之行的转变,成为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
2.要着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高校校园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科学分析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通过高效$务实的管理和服务,切实解决好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困难,协调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等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并且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以文化滋养人、以文化熏陶人的效果。近年来,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2006年12月,全国高校第15次党建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项工作措施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要再接再厉,把和谐校园建设深入到高校全部工作之中,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最大限度地增加校园和谐因素,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3.要着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环境。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达到了“进教材”、“进课堂”,但“进头脑”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要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重在联系当代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难点、焦点与社会问题,鼓励大学生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来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高度认同。
4.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政工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学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基地。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管理队伍,并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上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参考文献:
[1]郑小红.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焦作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