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与《西安晚报》的评论比较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ragon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华商报》与《西安晚报》①都是在西安地区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但作为一份现代都市报的《华商报》与具有传统机关晚报特点的《西安晚报》,二者之间在很多不同之处。新闻评论被称为是一家媒体的灵魂与旗帜,那么《华商报》与《西安晚报》在评论方面的不同之处正是本文所要探索的。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媒体关于“高考”这一主题的评论进行比较,探讨二者间关于新闻评论的具体不同是什么。
  关键词:华商报;西安晚报;新闻评论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3-2-0042-02
  “高考”作为新闻评论的焦点和主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几乎所有的媒体在每年高考之际都会有相关高考的报道与评论,但是不同媒体的关注力度、关注时间以及相应的报道与评论都不尽相同,作为现代都市报的《华商报》与传统机关晚报的《西安晚报》关于高考的评论就有各自的风格与特点。
  一、《华商报》关于“高考”的评论
  《华商报》以“高考”为主题的评论,以6月4日刊登在A6评论版的《别把“高考房”想的那么美好》为开端,以6月9日A8版的评论《高考完后做什么?》为结束,持续了6天,将近一周的时间,一共有6篇评论。其中,6月5日与6月8日在同一版面上有两篇关于高考的评论。不管从评论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还是评论涉及的关键词的范围,都可以发现《华商报》对高考这一话题的关注度较高。
  二、《西安晚报》关于“高考”的评论
  《西安晚报》关于“高考”主题的评论集中发布在6月8日一天,共有3篇评论。仅从评论的数量可能会有《西安晚报》此次并未注重“高考”报道的错觉。但事实并非如此,《西安晚报》 对2015年高考十分重视,做了专题策划与报道——“2015高考进行时”,从6月4日到6月9日,也是持续了6天的时间,内容涉及回顾恢复高考的历史、考试新变化、备考注意事项等。
  三、《华商报》与《西安晚报》关于“高考”的评论比较
  (一)评论的发布策略比较
  《西安晚报》以“高考”为主题的评论集中发布在6月8日一天的同一版面,评论的发布时间集中在高考当天。
  而《华商报》以“高考”为主题的评论则发布在6月4日至6月9日之间,即高考前3天就开始,到高考后一天才结束,时间跨度较大,与《西安晚报》相比,采取了分散发布的策略。
  《西安晚报》的3篇评论涉及的关键词内容较为一致,《“替考入刑”需加快立法步伐》《代报志愿》《“见义勇为单独补考”是一种激励与认同》都是关于高考制度的反思与观点。
  《华商报》的6篇评论涉及的关键词更多一些,有关“高考房”的话题,有关“替考”事件的评论,有关高考的意义的探索等。
  《华商报》选取了分散发布的策略,《西安晚报》选取了集中发布的策略,很难说哪个策略更好,但二者之间确有不同。集中发布针对性更强,读者在高考当天也自然会更加关注有关高考的评论,更容易接受到报纸的观点,同时对于报纸自身来说比较节省资源;分散发布时间跨度大,规模大,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华商报》对高考的重视,同时评论也更容易有深度,更易形成报纸的风格,当然相较于集中发布会耗时、耗资源。
  (二)评论关注焦点的比较
  《西安晚报》关于高考评论的关注焦点在高考替考组织,高考代报志愿,高考制度的完善。而《华商报》的评论关注焦点更多,包括高考消费(高考房)、高考的意义、高考制度与公平、替考组织的存在、高考与人生、高考与考生。
  我们可以看出,《西安晚报》与《华商报》此次都关注了替考事件,但二者的切入点与视角不尽相同,另《西安晚报》更是由替考这一话题引申到高考制度的完善。《华商报》的视角与关注点更广泛,也充分体现其都市报的定位,从高考的意义谈到高考制度,从高考消费谈到高考与人生,基本上包含了读者关心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此次高考主题评论中,《华商报》的评论有深度,更有广度。
  (三)评论风格的比较
  《西安晚报》的评论风格比较官方,客观。用引导、建言献策的姿态在谈论,比如《“替考入刑”需加快立法步伐》,就建议从立法角度探索解决替考问题的方法,《“见义勇为单独补考”是一种激励与认同》则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发表观点,认为高考制度可以完善。
  《华商报》相较于《西安晚报》,其评论风格比较平民、亲切,用一种平等对话式的语言表明对高考的态度。比如《让平常心成为高考的关键词》《高考完后做什么?》,与读者对话互动的立场比较明显;《招生“拼论文”之恶甚于博导女儿“拼妈”》 《“替考组织”为何会“一路畅行”》《改变命运的不是高考而是知识》也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之上,有批判,有呼吁,有引导。
  两家媒体都关注了在2015年高考中爆出的替考丑闻,针对同一新闻,两家媒体的评论充分体现出来都市报与传统机关晚报的特点与定位。《西安晚报》关于替考事件的评论,从给出解决方法的角度在论述替考入刑的可行性,而《华商报》对于替考事件更多的是侧重于探讨替考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
  《西安晚报》的叙事角度是站在引导,建议的立场,比如评论中最后谈到“此次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呼唤替考入刑加快立法步伐,只有从违纪上升到违法,运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惩处,才有望遏制替考等作弊行为,维护高考公平公正”。
  而《华商报》则采取对话的叙事风格,与读者平等的交流探讨问题的原因,比如“是啊,枪手何以能够成功?”“我们不得不对于那些来自高校的枪手挑战现行社会规则做些道德谴责,他们是替考链条上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成员,没有他们的配合,替考就是个传说。”可以发现,《华商报》的语言更平民,更亲切,也更时髦。
  本文认为两家媒体的风格,一家更官方,一家更平民,风格不同的原因很多,媒体自身定位的不同、经营体制的不同、受众定位的不同、文化风格的不同等,但无论哪种评论风格,以一种稳定的风格更能受到读者的喜爱。   四、比较《华商报》与《西安晚报》“高考”评论带来的启发
  类似“高考”这样的有影响力的主题新闻评论会愈来愈多,比如运动会类的评论报道,灾难性新闻事件的评论,食品安全问题的评论等。对这些虽有影响力,但容易陷入常规的新闻事件,如何让评论更新颖,观点更有影响力,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评论视角的多元化。
  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媒体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在选取关注点时,考虑到媒体的定位与受众的定位,尽量以不同于常规的角度思考与评论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高考”这一主题,通常会谈到高考对于考生的重要性,而《华商报》却谈到“改变命运的不是高考而是知识”,在人们都越来越看重高考,使得高考的功利性越来越强的时候,冷静发声,高考与人生的关系究竟如何。
  第二,评论风格的独树一帜。
  纸媒中,《南方都市报》的评论风格一向以犀利见长,直指矛盾,有深度有广度,能够在读者心里产生深刻的影响。可见无论是犀利的评论风格,还是温婉的风格,一家媒体必须有独树一帜的风格,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评论风格的体现主要有:视角的选取,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表达,评论的类型,文字的修辞等。
  第三,评论员结构的多样化。
  在此次高考主题评论中,《华商报》在6月9日的评论《高考完后做什么?》的作者就是一名中学教师,作者虽然不是专业的新闻评论员,但是作为中学教师,与高考这一话题关系密切,作为老师,谈谈考生们在高考之后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更有说服力,与读者更亲近,同时也能使评论的视角与内容多元化,不是千篇一律的角度。
  知识结构不同的人,视野自然不同,如若评论员队伍中有着知识结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经历不同的人,就可以对同一新闻事件做出不同的视角解读,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宽广的视野,更多元的观点,更有价值的意见与引导。纸媒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网络评论的诞生,更应努力加强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自身评论的深度与独特性。
  注释:
  ①文中《华商报》与《西安晚报》的评论报道整理自《华商报》《西安晚报》电子版。
  参考文献:
  [1]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晓莉.华商报新闻评论研究[J].东南传播,2009(12).
  [3]吴永柞.都市报的兴起和晚报的对策[J].新闻战线,1998(1).
  [4]季慧娟.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研究——以《华商报》时评为个案[J].东南传播,2013(6).
  [5]代金花.《华商报》与《南方都市报》主题评论之比较——以“高考”为例[J].今传媒.2012(11).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其一  中国新闻学有组织的研究,开始于1918年10月14日,经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倡导,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该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发展为宗旨”。在20世纪初,研究会以发展我国新闻事业为目的,可见蔡元培深谋远虑,目光远大,真是难能可贵。时间正在“五四运动”的前夕,对于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会作为新兴事业,其成效是显著的
期刊
摘要:1942—1943年中国尚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战事胶着。河南省因干旱而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荒,造成哀鸿遍野、生死无依的人间惨象。兵燹旱蝗交乘 ,生死之际,百态尽现。灾民显露出人类的原始本能,求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的人伦与文明,恐惧绝望之下,甚至做出磨刀向亲朋的举动。然而人类的情感与依恋,并未因此而断绝,相反,生死边缘上的情义与关怀更显弥足珍贵。对这场灾难,应该研究追索的问题很多,而对灾民心理
期刊
摘要:本文统计了2014年至2015年间《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的新闻传播类论文共计337篇,以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回顾此时间段内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总体情况与热点研究话题。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人大复印资料;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5-2-0010-08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新闻与传播》是中国人民大学书
期刊
早春伊始,柔阳乍暖,习总书记(2月19日)来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调研,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四种角色的这一现实定位,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超凡的当代阐释,令人耳目一新,负重致远。  对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历来有很多
期刊
我虽然写过几篇介绍恩师何微教授的专文,并将《“西北何”的生命之塔——记何微先生》收入《从新闻黑洞跳进又跳出》第一卷《报坛撷英》,可自个儿没有在陕西日报社当过记者、编辑,要实录恩师在这家纸媒当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的那段水起风生的艰难岁月,颇有为难之处。  何微1916年7月23日生于山西省祁县一个中医世家。他从1937年10月投身报业、1939年延安抗大毕业后担任过新华社晋冀豫分社和山西、北京、江苏等
期刊
摘要:本文概述了何微先生所秉持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思想,即新闻学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应用学科,必须实施比较科学的教学形式;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只是初步奠基,仍需发展、扩充、完善;新闻学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或培训,要别门类、多层次和分阶段;新闻学专业的基础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样重要;新闻工作规律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把握和遵循;报道失实是个世界性问题,应要求学生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报道;论从史出
期刊
摘要:通过对初二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发现1/3的学生能在课外时间自由阅读文学名著。对名著的情节、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有相当浓厚的兴趣,但在阅读方法上存在问题,导致阅读速度较慢,课外语文积累不够。同时发现阅读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在阅读速度、阅读方法选取上存在明显区别,本文就此指出速读重要性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指导办法。  关键词:课外阅读;名著阅读;速读;阅读速度;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期刊
韩利红的新作《主流媒体与政治系统伴随关系实证研究——以〈人民日报〉“厂长负责制”报道(1978—1988)为例》,近日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新闻传播学教师,看到专业领域的新著总有一种亲切感。韩著以《人民日报》对“厂长负责制”企业管理制度改革过程的介入和参与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性研究的方式探讨了新闻媒体在政府决策形成与完善过程中所发挥的采集民意、反馈意见、宣传引导、形成舆论、影响社会及政府决策的作
期刊
摘要:新闻传播模式不是拉斯韦尔的“五个W”线性公式,也不是西方传播学提出的其他模式,把西方模式全盘拿来套用,是种学术僵化。新闻传播作为新闻从媒体走向受众的互感、互动过程,充满意义的共享和反馈,不同传播模式则把冷新闻与热新闻赫然地标示出来。  关键词:传播模式的套用;传播的性质;新闻传播动力;新闻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7)01-004
期刊
摘要:南社诗人柳亚子曾以多首旧体诗评说新文学,文化保守主义者吴宓五四之后逐渐阅读并称赞新文学作家作品,许多新文学作家也在旧体诗词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这是中国现代文化新旧之间的交融与互容。现代文学史对新文学作家的新旧文学写作都有记录,对旧文学家的旧体创作也有记录,但对旧文学作家的新文学书写关注不够,对近代以来新文化语境中的文言写作所表达的现代思想关注不够,新与旧之间的交融与互容尚需当代人做出更多的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