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教育改革浪潮。本文深人阐述了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基础、基本形式以及核心。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教学《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老师设计了“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在招聘公告上写作(课件出示):”某公司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与本公司联系。“有一位青年去应聘,工作一个月后,工资发下来,一数,怎么,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领导,公司经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员的工作表。”
他一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错呀,可他还是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由于经理和副经理工资很高,所以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应用这个数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员工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可以取其中一个中等收入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时,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识,指出,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例如,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60元就是该公司员工月工资数据的众数。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例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从小到大排列,650元正好是中间的数,这个数就是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以活动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理解数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际教学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这里提出以“四无”为衡量、判断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标准,即童言无忌-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意见;童心无畏——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童真无邪学生发表自己真情实感,不必人云亦云;童爱无限一一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着学习成功的喜悦。
2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实现“三个借助,三个转化”。
2.1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括性。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与其他各份一一比较,通过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再要求学生观察一条绳子,不动手,想象把其平均分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长,学生想象平均分绳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原来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在脑中留下分数概念的表象为支柱,通过想象,实现了思维内化,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2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如看到“多”字,就想到加,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性”。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加强了数学语言的“说理”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概括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对部分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还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其依据是什么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数量进行概括、推理,从而发展学生。
3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应大力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借。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有意识地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转化为探究性知识(为什么),改变先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计算法则后再指导学生巩固练习,而采用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再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列竖式笔算时从低位算起,而不从高位算起,学生通过两种算法优缺点的比较,领悟了计算方法。
3.2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一纠偏再尝试一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教学《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老师设计了“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在招聘公告上写作(课件出示):”某公司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与本公司联系。“有一位青年去应聘,工作一个月后,工资发下来,一数,怎么,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领导,公司经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员的工作表。”
他一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错呀,可他还是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由于经理和副经理工资很高,所以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应用这个数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员工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可以取其中一个中等收入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时,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识,指出,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例如,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60元就是该公司员工月工资数据的众数。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例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从小到大排列,650元正好是中间的数,这个数就是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以活动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理解数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际教学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这里提出以“四无”为衡量、判断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标准,即童言无忌-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意见;童心无畏——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童真无邪学生发表自己真情实感,不必人云亦云;童爱无限一一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着学习成功的喜悦。
2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实现“三个借助,三个转化”。
2.1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括性。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与其他各份一一比较,通过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再要求学生观察一条绳子,不动手,想象把其平均分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长,学生想象平均分绳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原来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在脑中留下分数概念的表象为支柱,通过想象,实现了思维内化,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2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如看到“多”字,就想到加,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性”。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加强了数学语言的“说理”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概括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对部分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还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其依据是什么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数量进行概括、推理,从而发展学生。
3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应大力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借。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有意识地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转化为探究性知识(为什么),改变先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计算法则后再指导学生巩固练习,而采用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再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列竖式笔算时从低位算起,而不从高位算起,学生通过两种算法优缺点的比较,领悟了计算方法。
3.2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一纠偏再尝试一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