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能力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逻辑的思考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c6493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为了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起始于2010年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于2018年调整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在这个引擎的带动下,各级各类的教学能力比赛不断涌现。
  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一项重要赛事,而教学设计是比赛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注意到,在参赛作品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教师把教学设计当成是教学实施过程设计,侧重的是整个课堂的教学流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的设定,因而教学实施过程很详尽,但是整个设计内容是割裂的,经常出现设计内容前后不一致、设计目标方法不统一、教学流程主次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充分认识和理解教学逻辑,在教学设计时遵循教学逻辑,能帮助教师梳理教学思路,做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进而提高综合教学能力。
  二、教学逻辑的概念
  逻辑是事情的因果规律,是思维的规律、规则,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方式。
  教学逻辑不能像理论逻辑一般精确化、规范化和客观化,但仍是用于描述和解说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果关系。在国内,朱德全和张家琼是最早对教学逻辑进行专门系统性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教学逻辑是教学系统中主客体关系的动态转换逻辑,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系统中的知识类型会呈现出由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师话语体系转化,以及教师话语体系向学生话语体系转换的递进顺序,由此构成了教学系统的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四个相互运演的逻辑系统。董静和于海波认为教学逻辑表达了教学价值诉求、知识经验、实践情境和行动策略之间的推理关系。郑会敏和罗生全认为学科逻辑、传授逻辑、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构成课堂教学逻辑结构体系中的深层结构,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是教学过程内在逻辑转化的线索和依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普遍认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教与学是独立的活动,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只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过程。课堂应该以学生为焦点,教学的重点应该聚焦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鼓励、帮助和对话,加速学生的成长。因此,任何教学都要面临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学习结果要如何达成以及学习结果如何评估这几个问题。教学逻辑最终也就是教师通过思考“我需要教什么→我应该教什么→我应该如何教→我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完成从学科逻辑到传授逻辑的转化,而教师的思考则促进学生从“我为什么要学→我要学什么→我要怎么记住→我还能怎么用”完成从学习逻辑到认知逻辑的飞跃(图1)。
  三、职业教育教学逻辑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三个本质属性是职业性、技术性和终身性,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和资格,提高产业劳动力素质。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学逻辑中的学科逻辑,不能只拘泥于本课程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在思考我需要教什么时,需要对学科逻辑进行加工、改造或重构,建立统揽全局、着眼整体的“职业人”培养意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职业教育的“技术性”决定了教学价值诉求聚焦于教学做一体,教师在将传授逻辑向学生的学习逻辑转化过程中,思考我應该教什么以及我应该如何教时,决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上,要把技术原理、技术手段、工艺方法和技术操作等“硬技术”与技术思想、技术价值、技术伦理等“软技术”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形成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技术素养。
  职业教育的“终身性”指的是劳动者必须根据劳动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以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建立决定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顺利,能否推动学生自觉地继续学习也是认知逻辑形成的关键。
  四、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教学逻辑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预先筹划,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迪克-凯里模型是典型的传统教学设计模型。这个模型把教学目的放在教学设计的最开始,以教为中心,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以教学目的为导向,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图2)。
  笔者在迪克-凯里模型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逻辑,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了教学设计的撰写流程,如图3所示。力求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师生教学共同体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为什么教——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的撰写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逻辑,明确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开始的第一步。明确了目标,才有了行动的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撰写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也叫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描述应该明确、具体,可评可测,并且应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实际操作易达成。
  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点: (1)行为主体:描述教学目标时的常见错误是搞错行为主体,比如把目标描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时主体就变成了教师,而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应描述为“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说明学生应能做什么,这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应运用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可把握的行为条件。如采用“背诵”“描述”“解释”“说明”“分析”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3)行为条件:指达到某种学习成果需要提供的条件。如“借助工具书”“根据规范”“在课堂讨论时,叙述……要点”等。(4)达成标准:是指通过学习学生能达成的具体程度,最好能有具体的数据或标准来进行考量,比如“计算正确率达到90%”“85%以上学生能掌握某个操作”等。   2.教的是谁——分析教学对象
  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态度、知识基础会有很大的差异,就算是同样知识背景下,学习风格、接受能力等也大有不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安排。因此准确描述教学对象是整个教学逻辑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分析教学对象时,需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学生不愿意学习、班级的学习氛围怎么样等,明确学生与具体学习内容的联系,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行为、认知特点和存在的学习问题等。
  3.教什么内容——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学内容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节课要放在一个章节里、一个章节要放在一门课程里、一门课程要放在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里综合考虑,必须从培养一个“职业人”的视角去组织教学内容。
  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往往希望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认为每一个知识点都很重要。然而内容并非越多越好,填鸭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反而不尽如人意。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来选择容量适当的内容,然后根据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的重点,根据教学对象的分析特点确定教学难点。
  4.用什么方法教——选择策略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教学方法都有独特的作用,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选择策略方法时,需要考虑职业教育的技术性,突出教学做一体。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的理解力和知识储备不同时,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理解力差、接受能力不足时,应选择新颖活跃直观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等。理解力强、知识储备充足时,可以选择讲授法、讨论法等。
  (2)课程性质
  教学方法还需要根据课程性质来进行选择,文化基础课一般采用讲授法、练习法、欣赏法、讨论法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则常采用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等,实训课程主要采用的是演示法、实习法、任务引领式教学法等。
  (3)教学条件
  很多的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有教具、设备、仪器、材料等条件来支持,如果加入了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则需要相应的信息化手段来支撑。例如选择了演示法,则需要希沃一体机、AR技术等便于展示。
  5.如何组织教学——梳理教学流程
  传统的教学步骤,一般包括复习旧知识、介绍新课目标、呈现新課知识、促进新知识的理解等。大部分教师都认同教学流程应该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呈现学习内容、学生参与学习、检测学习效果、内化及迁移等五个部分。
  每一个教学步骤下,都需要考虑更详细的活动,但是活动的选择必须是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决不能仅仅因为活动有趣就采用。在选择教学活动时,要考虑是否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有没有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不同的阶梯帮助学生获得满足感、能不能采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没有考虑到不同学习基础的都能学有所获、是不是鼓励学生尽量主动学习等等。
  6.效果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它的达成与否就成了评价课程和教学实施结果的尺度。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只能从完成学习任务后学生外部行为的变化去进行衡量。我们需要对已完成的课程与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与总结,以便了解课程与教学实施活动的进程及效果,随时对教学实施活动的进度、方法等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评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自评和他评。自评是学生主体在完成学习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他评是指其他主体对评价对象的评价,包括教师、其他学生、企业导师等所作出的评价。
  (2)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量化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按一定的标准对学习成果加以量化分析的一种评价方法。质性评价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评价的内容与结果,如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表现展示评定等。在教学设计中,质性评价是对学生的课堂纪律、课堂参与度、组内配合度等方面作出的定性评价。
  (3)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
  在教学设计的撰写中,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综合多种评价类型来进行教学评价,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教学目标达成度做出评判。
  7.如何改进——及时展开反思
  在教学设计的最后,应该及时地对整个教学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思教学过程
  在完成教学后,要及时反思教学流程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紧凑有序,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有没有突出重点难点,解决重难点的手段选择是否得当,组织教学的过程是不是按照设计意图有序进行,等等。
  (2)反思教学得失
  教学后要反思在教学设计中存在哪些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这样能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3)进行教学再设计
  通过反思使教法上有新的启发,知识上有拓展,教学设计趋向合理。在进行教学反思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再次的梳理和研究,写出新的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把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
  五、结语
  教学能力大赛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引发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和探究。教学能力大赛中教学设计的撰写质量,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学时,认识并思考职业教育的教学逻辑,并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和体现教学逻辑,能大大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政教育作为价值导向,课程教学作为载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当今时代,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有新的目标与要求,通过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挖掘思政融合点,改进教学方法,把握课堂教学这条主线,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贯穿整個课堂,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实际课堂各个方面,从而达到德智并行的教
一、前言rn李开复先生在《AI ·未来》一书中提出, 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 美国和中国将会率先使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带动全球经济发展.[1]在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的时代下,
期刊
引言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下简称“1 X”证书制度),并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同年6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 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
中职学校学生在三年学习中到底学到了什么专业知识? 学会了什么专业技能? 提高了哪些综合素质? 提升了哪些思想品德? 增强了哪些职业能力? 养成了哪些职业素养? 他们将在企业
期刊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意思维是其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就目前中职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由学生完成的作品大多构思简单,存在单方面模仿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尚未形成创意思维,无法将其应用到设计中,为设计带来新颖的创意和深刻的内涵。基于此,当下中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
中职学校作为初级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可以为社会提供很多有潜力的高素质专业人员,然而就目前来看,社会更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如果中职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单一技能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与社会脱节。当今社会各类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其他的一些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同经济学、管理学与计算机等相结合的趋势,为了让学生毕业之后在现代
STEM理念是可以有效促进中职学校提升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本文在介绍STEM教育的发展、概念和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职学校开展基于STEM理念素质教育的意义,并以“高效通行智能交通灯”项目为例,探究中职学校在STEM理念下开展素质教育的路径模式,为中职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实践应用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关于STEM教育理念  (一)STEM教育发展  虽然我国STEM教育起步较晚,但自教育
一、引言  面向“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我国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面面临的一个最大的课题就是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将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型升级为“教育强国”。高职教育在“十四五”时期将面临空前的转型与改革机遇,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通过)所提到的那样,我们的高职教育在“十四五”时期要“加强创
一、前言  “双师型”职教师资被提出的时间并不算长久,学界对于“双师型”职教师资的认识不一,尚未达成较一致的理解,同时,对“双师型”职教师资梳理的研究较为匮乏,不利于学界对“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深入探索。由此,立足于“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提出背景,对我国“双师型”师资培养的理论与创新实践进行梳理十分必要。此外,梳理“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实践探索路径也是服务于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有之
一、引言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高中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重视培养技能人才,追求更高的就业率。但随着中职学生升学占比的不断扩大,电子商务技术技能竞赛成绩作为学生升学最直接的敲门砖,竞赛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为学生赢得追求更高大专学府的条件。因此,在辅导竞赛过程中可以以此作为推动培训顺利进行的核心力量,促使学生赛出真实水平,取得优异成绩。本文结合笔者6年竞赛辅导经验,从竞赛方案撰写、规程解读、选手